专利名称:一种可移动式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系统综合性废水及其类似的有机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可移动式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体化装置的设计和研究,包括组合装置在内的设计、制作和运行技术,近期在世界各地均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因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处理与回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镇需水量将增加到1000亿m3以上。根据“十五”规划及有关规定,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60%。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国须新增污水处理厂近1000余座,总投资高达2000至3000亿元。此外,相应的管网建设投资也非常巨大,由此可见,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环境形势严峻。同时以常规活性污泥法为代表的一些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功能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态和溶解态的有机污染物,使经处理的污水BOD达到排放标准,但是脱氮除磷能力非常有限。然而,不只是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会威胁受纳水体,有机氮、磷等营养元素也会成为污染元凶。所以,严格控制氮、磷的排放也是保护水资源重要内容。因此,这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干旱与寒冷地区的宾馆、疗养院、医院、野外作业小区等以及与生活污水类似的各种工业有机污水,设计了这种可移动式、具有良好去除氮磷能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将调节池、一沉池、A2O生物接触氧化池(即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二沉池、深度处理单元、消毒池、控制室、风机房集中为一体。在接触氧化池中采用鼓风曝气,使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全套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适当增加或减少个别处理工序,或改变某些设计参数,就可达到不同处理目的或处理一些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水。适用于50-1000人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水量,具有良好的去除氮磷的能力,达到并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处理出水经过消毒可用于绿化或者作为中水循环使用。
该设备采用钢结构,具有质轻、耐腐蚀抗老化和寒冷条件下正常运行等特性;均为自动化控制,施工简单,免维护;全套设备可分置在集装箱内随时移动,也可置于地表下节约用地。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艺流程图。
图中标记为1-设备外壳;2-调节池;3-一沉池;4-厌氧池;5-缺氧池;6-好氧池;7-二沉池;8-深度处理单元;9-消毒池;10-控制室;11-风机房;12-进水口;13-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
图1-图4所示,设备内部由调节池(2)、一沉池(3)、厌氧池(4)、缺氧池(5)、好氧池(6)、二沉池(7)、深度处理单元(8)、消毒池(9)、控制室(10)串联而成;调节池(2)一侧有进水口(12),控制室(10)一侧有出水口(13);风机房(11)与好氧池(6)连接。污水从进水口(12)进入调节池(2),调节水质及水量;调节池(2)出水进入一沉池(3),对大颗粒物进行去除,有利于后续处理单元进行污水处理。一沉池(3)出水进入A2O生物接触氧化池即厌氧池(4)、缺氧池(5)和好氧池(6)中进行生化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悬浮物。出水进入二沉池(7),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为保证出水效果,二沉池(7)出水进入深度处理单元(8),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悬浮物。为保证最终出水中的大肠杆菌等指标达标,在出水前污水进入消毒池(9),消毒池出水达标排放,从出水口(13)排出。本污水处理装置的核心是A2O生物接触氧化池即厌氧池(4)、缺氧池(5)和好氧池(6),通过风机房(11)产生的空气对好氧池(6)进行鼓风曝气。二沉池(7)的污泥根据实际进行部分污泥回流。控制室(10)主要调节风机产生的风量及其它电气控制装置。适用于50-1000人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水量,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处理出水经过消毒用于绿化或者作为中水回用。
该设备采用钢结构,具有质轻、耐腐蚀抗老化和寒冷条件下正常运行等特性;均为自动化控制;全套设备可分置在集装箱内随时移动,也可置于地表下节约用地。
权利要求1.一种可移动式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外壳(1)、进水口(12)、出水口(13),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内部由调节池(2)、一沉池(3)、厌氧池(4)、缺氧池(5)、好氧池(6)、二沉池(7)、深度处理单元(8)、消毒池(9)、控制室(10)串联而成;调节池(2)一侧有进水口(12),控制室(10)一侧有出水口(13);风机房(11)与好氧池(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设备用钢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设备。将调节池、一沉池、A
文档编号C02F3/30GK2876083SQ20052000657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李金城, 任洪强, 李来宁 申请人:桂林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