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水器上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滤水器上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外壳体与上盖间的止水结构,是在外壳体上端与T形齿牙12平行的凹槽13内设置一防漏垫圈130,外壳体上端外缘与上盖内缘是垂直面螺合,由于防漏垫圈130系设置于外壳体1的垂直面上(与T形齿牙同在垂直面上),故当上盖2与逆渗透膜外壳体1螺合时,会因无阻挡面令该防漏垫圈130与上盖2间打滑,造成止水不良。同时,废水出口10与纯水出口11在底部以平行方式设置,由于管径小直接限制两出口间的距离。由于两出口间的距离过小,影响到生产中的模具应用,无法自动化生产,同时易损坏模具;废水出口10、纯水出口11内也易产生残留边材(或毛边),影响到两出口的出水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缺陷,提供一种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包括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逆渗透膜外壳体上部有凹槽,其垂直面上有防漏垫圈,渗透膜外壳体下部有废水出口和纯水出口,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外缘及相吻合的上盖[2]内缘均设计成具有锥度的斜面,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处斜面上至少开设有一凹槽,凹槽内套设有防漏垫圈。
纯水出口设置于逆渗透膜外壳体底部中央处;废水出口在其底部一侧,废水出口与纯水出口形成一夹角,两出水口中心线交会点在逆渗透膜外壳体的中心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一是由于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及上盖两者螺接处改垂直面螺合为锥度斜面螺合,并套置防漏垫圈,使得上盖螺合快速且越旋越紧,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二是将逆渗透膜外壳体底部的废水出口、纯水出口分开,改平行方式为成角度的交叉方式开孔,加大了两出口间的距离,令其废、纯水出口结构可用非繁杂的模具快速成型,实现自动化生产,并杜绝两出口孔内存在残留边材的问题。
图1为习用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与上盖螺合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请看图2,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包括逆渗透膜外壳体1、上盖2,逆渗透膜外壳体上部有凹槽13,其垂直面上有防漏垫圈130,渗透膜外壳体下部有废水出口15和纯水出口16,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处及相对面的上盖2上设计成具有锥度的斜面14,20,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处斜面14上至少开设有一凹槽140,凹槽内套设有防漏垫圈1400。斜面上的防漏垫圈1400与垂直面凹槽13内的防漏垫圈130,借由具有锥度的斜面设计,使得外壳体与上盖两者的螺合越旋越紧,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纯水出口16设置于逆渗透膜外壳体[1]底部中央处;废水出口15在其底部一侧,且与纯水出口16形成一夹角,两出水口中心线交会点在逆渗透膜外壳体的中心线上。故开模方便好实施,进而能以非繁杂的模具快速成型,达到可自动化生产的目的。杜绝习用逆渗透膜外壳体1底部两出口孔内存在残留边材的问题。
本实施例为较佳方案,凡依本设计所作的均等变化,都被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涵盖。
权利要求1.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包括逆渗透膜外壳体[1]、上盖[2],逆渗透膜外壳体[1]上部有凹槽[13],其垂直面上有防漏垫圈[130],渗透膜外壳体下部有废水出口[15]和纯水出口[16],其特征在于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外缘及相吻合的上盖[2]内缘设计成具有锥度的斜面[14,20],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处斜面[14]上至少开设有一凹槽[140],凹槽内套设有防漏垫圈[1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其特征是,纯水出口[16]设置于逆渗透膜外壳体[1]底部中央处;废水出口[15]在其底部一侧,且与纯水出口[16]形成一夹角,两出水口中心线交会点在逆渗透膜外壳体的中心线上。
专利摘要RO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与壳体结构,包括逆渗透膜外壳体、上盖、逆渗透膜外壳体上部的凹槽及防漏垫圈,渗透膜外壳体下部的废水出口和纯水出口,其特征是逆渗透膜外壳体端口及上盖两者螺接处,设计成具有锥度的斜面并套置防漏垫圈;纯水出口设置于逆渗透膜外壳体底部中央处,废水出口在其底部一侧,废水出口与纯水出口形成一夹角。本实用新型的上盖螺合快速且越旋越紧,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废水出口、纯水出口为成角度的方式分开开孔,加大了两出口的间距,令其废水出口、纯水出口结构方便开模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并杜绝两出口孔内存在残留边材的问题。
文档编号C02F1/44GK2861139SQ200520051919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2日
发明者林茂昌 申请人:林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