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1757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它的优点是通过景观水质改善技术,构建清水 型生态系统,,使水体清澈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一次性投入,低运行成本。
背景技术
传统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方法有物理方式如机械过滤、引水换水、清淤等方法,投资大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方法如投加灭藻剂,会引起环境污染;投加微生物方法,无法削减 水体中营养盐;近几年水生动植物系统构建的方法异军突起,但只是做了系统构建的一部分,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 构建水生态系统建立营养盐转化迁移链,通过植物吸收氮磷,鱼类牧食植物,人工捕鱼这个 链条,将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从水体中迁移出来,该技术安全、生态、环保。其特征是由三 部分技术组合而成,即底质改造技术、水生动物调控技术,水生植被修复技术。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我们对湖底的底质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水生植物 生长的要求,底质改造完成后对水生动物进行调控,减少鱼类对水生植物的牧食,最后对水 生植被进行修复。
所述的底质改造是在离岸边5米以内的区域进行人工改造,要求坡比l: 5,该区域要求
底泥厚度在20cm;无底泥的区域要进行人工覆土,覆土厚度在20cm (覆土选用种植土)。其 它区域可根据植物生长的要求做出不同层次的改造。
所述的水生动物调控是野杂鱼的清除、鱼类与底栖动物的放养,鱼类的捕捞。其中野杂 鱼的清除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的,具体用量生石灰为85kg/亩;漂白粉(有效氯30%)为 8kg/亩。野杂鱼清除结束后过两周放养底栖动物主要放养贝类(冠蚌)和螺蛳(环棱螺),冠蚌放 养标准0. 05kg/m3 , 2龄;环棱螺放养标准0. lkg/m3 , lg/个。底栖动物放养结束后放养肉食 性鱼类(乌鳢和鳜鱼)和滤食性鱼类(白鲢),乌鳢放养标准0.01尾/ 1113,规格10cm;鳜鱼 放养标准0.02尾/ra3,规格8cm;白鲢放养标准0. 1尾/m3 ,规格10cm。。而鱼类的捕捞是 整个系统完成后根据鱼的实际生长情况来决定捕捞规格和周期的。
所述的水生植被修复是先锋植物与长效植物的配合种植,首先主要选择先锋植物包括轮 叶黑藻、伊乐藻进行大规模全湖种植,使水体透明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从而为修复长效 植物如苦草、狐尾藻赢得种植生长时间,这里的先锋植物必须耐污能力强,生长迅速,生物 量大。当水体的透明度大幅提高后立即种植长效植物苦草、狐尾藻,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除 先锋植物的同时种植长效植物,最后须保证长效植物覆盖率占50%以上。
本发明的优点该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是一项集成技术,各项技术相互交叉组合形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这个系统里水体中的营养盐转化迁移是关键,本技术去除 营养盐的途径主要有三部分1.先锋植物的清除带走一部分2.沉水植物的自身生长吸收了一 部分3.鱼类牧食生长后被捕捞带走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加以说明
实施例l:
以惠州西湖之南湖为例该湖水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水深约1.7米左右,南湖总氮年
平均1. 5 mg/L,总磷年平均0. 26 mg/L,叶绿素a年平均为69. 26u g/L,最高可达140 n g/L 以上,透明度在30 cm左右。湖底没有大型水生植物,罗非鱼是优势种群,南湖水色常年为 黄绿色,浑浊度高,景观功能差。
2007年利用本技术对南湖进行治理,首先对南湖进行地质改造,在南湖沿岸边5米以内 的硬底板区域进行人工覆土,覆土厚度为20cm,坡比l: 5。随后进行鱼类调控,主要是用漂 白粉(有效氯30%)进行野杂鱼清除,用量为8kg/亩。野杂鱼清除结束后过两周放养底栖动物 主要放养贝类(冠蚌)和螺蛳(环棱螺),冠蚌放养标准0.05kg/m3,2龄;环棱螺放养标准 0. lkg/m3, lg/个。底栖动物放养结束后放养肉食性鱼类(乌鳢和鳜鱼)和滤食性鱼类(白 鲢),乌鳢放养标准0. 01尾/ m3 ,规格10cm;鳜鱼放养标准0. 02尾/ m3 ,规格8cm;白鲢放 养标准0.1尾/m3 ,规格10cm。。而鱼类的捕捞是整个系统完成后根据鱼的实际生长情况来 决定捕捞规格和周期的。最后是对水生植被进行修复,主要工作是选择先锋植物轮叶黑藻进 行大规模全湖种植,待水体透明度大幅提高后立即种植长效植物枯草、狐尾藻,且逐步清除 先锋植物。等长效植物覆盖度达到50%以上即可。
一年后水质发生根本性转变,透明度由原来的30cm变得清澈见底,总氮年平均变为0. 99 mg/L,总磷年平均变0. 03mg/L,叶绿素a年平均为12.5yg/L。该湖清水型生态系统已经运 行两年多,在此期间经受了 2次大的洪水的考验,洪水退去后系统仍正常稳定的运行保持水 体清澈。
实施例2:
以惠州西湖之平湖为例该湖位于西湖宾馆旁元妙观前,面积约l万平方米,2004年底 运用同样的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对湖底底质进行了改造;清除部分野杂鱼,放养了白鲢 乌鳢,种植苦草、狐尾藻。该技术实施完成后至今苦草、狐尾藻生长茂盛,覆盖度达到60%; 5年来虽然遇到了台风洪水等复杂的自然条件,系统运行稳定良好,水体保持清澈见底。工 程效果受到惠州市社会各界的认可,并顺利通过惠州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
权利要求
1. 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它主要是由底质改造技术、水生动物调控技术,及水生植被修复技术构成。
2.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底质改造技术是在 近岸带5米以内的区域进行高程改造,要求坡比l: 5,该区域要求底泥厚度在20cni;无底泥 的区域要进行人工覆土,覆土厚度在20cm (覆土选用种植土)。其它区域可根据植物生长的 要求做出不同高程的改造。
3.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水生动物调控技术 是野杂鱼的清除、鱼类与底栖动物的放养,鱼类的捕捞。
4. 如要求或3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野杂鱼的清除是用生 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除,具体用量生石灰为85kg/亩;漂白粉为8kg/亩(有效氯28M)。
5. 如要求或3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鱼类放养主要放养肉 食性鱼类乌鳢、鳜鱼和滤食性鱼类白鲢,乌鳢放养标准0. 01尾/ m3 ,规格10cm;鳜鱼放养标 准0. 02尾/ ra3 ,规格8cm;白鲢放养标准0. 1尾/ m3 ,规格10cm。
6. 如要求或3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底栖动物放养是主要 放养贝类冠蚌和螺蛳环棱螺;冠蚌放养标准0. 05kg/m3 , 2龄;环棱螺放养标准0. lkg/m3 , lg/ 个。
7. 如要求或3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鱼类的捕捞是在工程 区域内设置鱼簖或渔网,根据鱼类生长情况确定捕捞规格和周期。
8.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水生植被修复技术 是先锋植物与长效植物的配合种植。
9. 如要求或8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先锋植物主要包括轮 叶黑藻、伊乐藻,将其进行大规模全湖种植,使水体透明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为修复长 效植物提供基本条件。
10. 如要求或8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长效植物主要包括 苦草、狐尾藻,长效植物的种植与先锋植物的清除同步,该长效植物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底质改造技术;2)水生动物调控技术;3)水生植被修复技术,该技术对城市景观浅水型湖泊(3米以内)的水质改善有着很强的推广价值,其突出优点是通过水质改善技术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使水体清澈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一次性投入,低运行成本。
文档编号C02F3/32GK101544426SQ20091013064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刘从玉, 刘平平, 刘正文, 史加达, 李传红, 镇 谭, 韩博平 申请人: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