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7139阅读:3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范围使用的远红外光量子发生器,尤其涉及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肥料生产和观赏鱼缸、特种动物龟、鳖等养殖及水产苗场,过去的棒状体远红外线发射装置,所发射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狭窄,使用面不宽,虽因远红外线频率对水分子共振较好,但对某些微生物细胞、菌类共振吸收效果不佳,导致使用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解决了市场上现有的棒状体远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狭窄,不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细胞、菌类共振吸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包括外壳和远红外发射器,所述外壳为中间部位呈管状、两端光滑连接半圆球状的封闭体,外壳外表面上部设有若干小孔,外壳内部设有远红外发射器,远红外发射器两端对称设有弹簧。所述远红外发射器为颗粒状、片状、柱状、管状等远红外线发射元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发生器结构简单,设计轻巧,可靠性高;放入肥料等载体或水中,发射出超波长的远红外线,透过外壳的孔对水或肥料等产生共振,使水分子变为小分子团水,还可以激活一切生物细胞的有机物原子基因共振,使原子基因振转能级跃迁到激发态;发生器外壳使用不锈钢着色保护层,美观实用。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结构示意图。图中I、外壳;2、远红外发射器;3、小孔;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包括外壳I和远红外发射器2,所述外壳I为中间部位呈管状、两端光滑连接半圆球状的封闭体,外壳I外表面上部设有若干小孔3,外壳I内部设有远红外发射器2,远红外发射器2两端对称设有弹簧4 ;所述远红外发射器2为管状的远红外线发射元件,所述管状的远红外线发射元件的壁厚小于 2mm。具体使用时,外壳I用于固定和放置远红外发射器2,弹簧4为固定与防震弹簧,量子新能发生器连续发射稳定的远红外线,其主峰对应于水分子,动植物细胞的原子基团,特别是微生物和菌类原子基团的共振点,使水的各项指标改善,小分子水将细胞需要的养分,氧气微量元素带入细胞壁内,细胞内的排泄物等毒害物排出细胞外,改善和增强新陈代谢,活力增强,生长旺盛。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并不能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得出的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包括外壳(I)和远红外发射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为中间部位呈管状、两端光滑连接半圆球状的封闭体,外壳(I)外表面上部设有若干小孔(3),外壳(I)内部设有远红外发射器(2),远红外发射器(2)两端对称设有弹簧(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发射器(2)为颗粒状、片状或柱状远红外线发射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发射器(2)为管状远红外线发射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远红外线发射元件的壁厚小于2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量子新能发生器,包括外壳和远红外发射器,所述外壳为中间部位呈管状、两端光滑连接半圆球状的封闭体,外壳外表面上部设有若干小孔,外壳内部设有远红外发射器,远红外发射器两端对称设有弹簧;所述远红外发射器为颗粒状、片状、柱状、管状等远红外线发射元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发生器结构简单,设计轻巧,可靠性高;放入肥料等载体或水中,发射出超波长的远红外线,透过外壳的孔对水或肥料等产生共振,使水分子变为小分子团水,还可以激活一切生物细胞的有机物原子基因共振,使原子基因振转能级跃迁到激发态;发生器外壳使用不锈钢着色保护层,美观实用。
文档编号C02F1/34GK202558673SQ20122022291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7日
发明者胡锦耀, 庄国明 申请人:鹤山市雷迅新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