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7700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所述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进而形成多重过滤系统;本实用新型利用依次设置的微滤过滤器及纳滤过滤器,形成双重的过滤系统,而微滤膜芯孔径为0.05~0.5微米实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类物质及颗粒物,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在200~2000分子量,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及高价的无机盐,进而针对多种废水可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进而拓宽本设备适用范围。
【专利说明】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工业废水或生活废水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化学上用COD (化学需氧量)来测量,国家排放标准中的要求是COD在80PPM以下,通常为了降低COD含量所使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等,而物理法如:树脂吸附、粉煤灰吸附、气浮法等;化学法如:化学混凝、臭氧氧化法、fenton试剂法、电化学法;生物法如:好氧生物、厌氧生物等。而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针对性,也就是说每种方法对应的设备均具有适用范围窄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的废水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是不具备实用性的,若实施起来麻烦。
[0003]由此,本发明人考虑对现有的废水末端处理设备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处理高效、可避免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宽的废水末端处理设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所述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进而形成多重过滤系统,其中:
[0007]一次过滤设备,其包括微滤膜过滤器、保安过滤器及连通微滤膜过滤器、保安过滤器的管道,所述保安过滤器置于微滤膜过滤器前方,形成微滤膜过滤器保护结构;
[0008]二次过滤设备,其位于一次过滤设备后方,且其包括纳滤膜过滤器、纳滤保安过滤器及连通纳滤膜过滤器、纳滤保安过滤器的管道,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置于纳滤膜过滤器前方,形成纳滤过滤器保护结构;
[0009]所述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中均设置有管道清洗结构。
[0010]进一步,所述微滤膜过滤器包括微滤膜及微滤泵,所述微滤泵置于微滤膜前方,而所述微滤膜的微滤膜芯孔径在0.05、.5微米的范围内,该微滤膜的工作温度一般为IO0C ~60。。。
[0011]进一步,所述纳滤膜过滤器包括纳滤膜及纳滤泵,所述纳滤泵置于纳滤膜前方,而所述纳滤膜的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范围在200-2000分子量之内,该纳滤膜的工作温度一般为10°C~45°C。
[0012]进一步,所述管道清洗结构要包括清洗罐,该清洗罐具有输入端、循环清洗输入端及输出端,所述输入端通入纯水或/和蒸汽,该输出端与微滤膜过滤器或纳滤膜过滤器前方管道连通,而循环清洗输入端与微滤膜过滤器或纳滤膜过滤器后方管道连通,形成循环清洗结构。
[0013]进一步,所述保安过滤器包括保安泵及保安过滤器本体,所述保安泵置于保安过滤器本体前方。
[0014]进一步,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包括保安泵及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所述保安泵置于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前方。
[0015]进一步,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置于反渗透设备前方并与反渗透设备相连通,形成末端处理结构。
[0016]进一步,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置于预处理设备及反渗透设备之间,形成末端处理结构;所述预处理设备为化学沉降设备或生物法处理设备。
[0017]本实用新型利用依次设置的微滤过滤器及纳滤过滤器,形成双重的过滤系统,而微滤膜芯孔径为0.05、.5微米实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类物质及颗粒物,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在200-2000分子量,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及高价的无机盐,进而针对多种废水可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进而拓宽本设备适用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0]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次过滤设备I及二次过滤设备2,所述一次过滤设备I及二次过滤设备2通过管道3相互连通,进而形成多重过滤系统。
[0021]请参阅图1所示,一次过滤设备1,且其包括微滤膜过滤器11、保安过滤器12及连通微滤膜过滤器11、保安过滤器12的管道3,所述保安过滤器12置于微滤膜过滤器11前方,形成微滤膜过滤器保护结构;所述微滤膜过滤器11包括微滤膜111及微滤泵112,所述微滤泵112置于微滤膜111前方,而所述微滤膜111的微滤膜芯孔径在0.05、.5微米的范围内,该微滤膜111的工作温度一般为10°C~60°C ;所述保安过滤器12包括保安泵121及保安过滤器本体122,所述保安泵121置于保安过滤器本体122前方。
[0022]请参阅图1所示,二次过滤设备2,其位于一次过滤设备I后方,且其包括纳滤膜过滤器21、纳滤保安过滤器22及连通纳滤膜过滤器21、纳滤保安过滤器22的管道3,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22置于纳滤膜过滤器21前方,形成纳滤过滤器保护结构;所述纳滤膜过滤器21包括纳滤膜211及纳滤泵212,所述纳滤泵212置于纳滤膜211前方,而所述纳滤膜211的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范围在200-2000分子量之内,该纳滤膜211的工作温度一般为IO0C ~45°C;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22包括保安泵221及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222,所述保安泵221置于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222前方。
[0023]请参阅图1所示,一次过滤设备I及二次过滤设备2中均设置有管道清洗结构4,所述管道清洗结构4要包括清洗罐41,该清洗罐具有输入端411、循环清洗输入端412及输出端413,所述输入端411通入纯水或/和蒸汽,该输出端413与微滤膜过滤器11或纳滤膜过滤器21前方管道连通,而循环清洗输入端412与微滤膜过滤器11或纳滤膜过滤器21后方管道连通,形成循环清洗结构。
[00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可直接通入未经处理的废水,此时该设备置于反渗透设备前方并与反渗透设备相连通,形成末端处理结构;而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可可通入经过预处理后的废水,此时其置于预处理设备及反渗透设备之间,形成末端处理结构;所述预处理设备为化学沉降设备或生物法处理设备。
[00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0026]1、废水在通过化学处理机沉降或生物法处理后,常常遇到COD (化学需氧量)含量仍无法达到排放标准,这类废水进入微滤过滤设备(微滤膜芯孔径为0.05-0.5微米),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类物质及颗粒物;
[0027]2、再透过微滤膜的废水再进入纳滤过滤设备(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在200-2000分子量),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及高价的无机盐;
[0028]3、透过纳滤膜钱的废水COD (化学需氧量)通常都在80PPM以内,低的甚至可达到10PPM左右;而过滤后的废水可以直接排放,同时也能作为回用废水直接进入反渗透膜设
备作进一步处理。
[0029]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权利要求】
1.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所述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进而形成多重过滤系统,其中: 一次过滤设备,其包括微滤膜过滤器、保安过滤器及连通微滤膜过滤器、保安过滤器的管道,所述保安过滤器置于微滤膜过滤器前方,形成微滤膜过滤器保护结构; 二次过滤设备,其位于一次过滤设备后方,且其包括纳滤膜过滤器、纳滤保安过滤器及连通纳滤膜过滤器、纳滤保安过滤器的管道,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置于纳滤膜过滤器前方,形成纳滤过滤器保护结构; 所述一次过滤设备及二次过滤设备中均设置有管道清洗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滤膜过滤器包括微滤膜及微滤泵,所述微滤泵置于微滤膜前方,而所述微滤膜的微滤膜芯孔径在0.05、.5微米的范围内,该微滤膜的工作温度一般为10°C?60°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滤膜过滤器包括纳滤膜及纳滤泵,所述纳滤泵置于纳滤膜前方,而所述纳滤膜的纳滤膜芯截留分子量范围在200?2000分子量之内,该纳滤膜的工作温度一般为10°C?45°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清洗结构要包括清洗罐,该清洗罐具有输入端、循环清洗输入端及输出端,所述输入端通入纯水或/和蒸汽,该输出端与微滤膜过滤器或纳滤膜过滤器前方管道连通,而循环清洗输入端与微滤膜过滤器或纳滤膜过滤器后方管道连通,形成循环清洗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安过滤器包括保安泵及保安过滤器本体,所述保安泵置于保安过滤器本体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滤保安过滤器包括保安泵及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所述保安泵置于纳滤保安过滤器本体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置于反渗透设备前方并与反渗透设备相连通,形成末端处理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废水末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废水末端处理设备置于预处理设备及反渗透设备之间,形成末端处理结构;所述预处理设备为化学沉降设备或生物法处理设备。
【文档编号】C02F9/02GK203419787SQ201320507764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0日
【发明者】黄桂辉, 张健 申请人:沁浩膜技术(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