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7839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包括一容器壳体,该容器壳体具有一内底面及一环形内壁面,该内底面与该环形内壁面形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具有一容纳深度;在所述内底面上设有一通废水孔和一进水管孔;在所述进水管孔上连接一水管,该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深度。优选地,该废水共用容器还可包括一缓冲板,该缓冲板临近于通废水孔上方。本实用新型可以兼具使用方便且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和功效,且结构简单耐用。
【专利说明】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刚开始通常原水和废水是分别装在独立的容器中,用一逆渗透装置抽取原水,然后通过逆渗透装置后排出废水至废水容器中,废水不重复使用,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另外,使用两种容器,则需要两种作业程序,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且占空间。
[0003]后来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将原水和废水直接共用一个容器中,逆渗透装置抽取原水,然后通过渗透装置后排出至原废水共用容器中,但是排入的废水具有较高的杂质浓度,杂质容易吸附于该逆渗透装置的过滤膜膜面上或膜孔中,造成膜孔的阻塞或结垢,导致滤速及处理量大幅下降,使得过滤膜常需要清洗或更换,不但耗费时间,且容易损坏,具有增加使用成本及降低使用寿命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兼具使用方便且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和功效,且结构简单耐用。
[0005]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容器壳体,该容器壳体具有一内底面及一环形内壁面,该内底面与该环形内壁面形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具有一容纳深度;
[0007]在所述内底面上设有一通废水孔和一进水管孔;
[0008]在所述进水管孔上连接一水管,该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深度。
[0009]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水管为直管。
[0010]再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直管可拆卸连接于该进水管孔上。
[0011]再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为所述容纳深度的30%-80%。
[0012]上述所有的方案中,该原废水共用容器还可包括一缓冲板,该缓冲板临近于通废水孔上方。
[0013]然后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缓冲板的形状为弧形或梯形。
[0014]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入一个低于容器容纳深度、且与进水管孔连接的水管,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兼具使用方便且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及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和功效,且结构简单耐用。
[0015]在以下部分,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优选方案、工作过程、所具备的优点等进行详细的阐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第一种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第二种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初步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沿A-A的剖面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一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二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三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四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在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之前,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两个现有技术通过结合附图进行说明,然后引出本实用新型。
[0029]参见图1,图1示出了第一种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逆渗透装置950具有一进水管951、一废水排水管952及一纯水管953,该进水管951是连接一原水容器91,而该废水排水管952是连接一废水容器92;先抽取该原水容器91中的原水70进行过滤,过滤后,是产生一纯水71及一废水72,该纯水71是由该纯水管953排出,而供使用者使用,而过滤后所排放出的废水72,则由该废水排水管952流至该废水容器92中,不重复使用。
[0030]但该原水70经该逆渗透装置950过滤后,所产生的该纯水71及该废水72比例约为I比3,也就是说,过滤一公升的原水70,则仅约产生0.25公升的纯水71,而废水72量是高达0.75公升;由此可知,这样的废水72产生比例,在用水量上是造成相当大的浪费。
[0031]另外,使用两种容器(该原水容器91及该废水容器92),则需要两种作业程序(补充原水70及倒掉废水71),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且占空间;且该原水容器91及该废水容器92的容量有限,在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补充原水70及倒掉废水72的次数也相对较为频繁,造成使用上相当不便。
[0032]为了克服第一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参见图2,图2示出了针对第一种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的第二种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该逆渗透装置950亦可只连接一容器93,先将该容器93中装满该原水70,供该逆渗透装置950抽取过滤;该逆渗透装置950过滤所产生的废水72,再经由该废水排水管952流回该容器93,与该原水70混合后,供该逆渗透装置950抽取,达到该废水72回收利用的目的。将该废水72流回装有原水70的容器93中,虽可借由与原水70的混合而达到稀释淡化,但该逆渗透装置950的进水管951仍可能抽取到尚未扩散稀释的废水72,而这样的废水72是具有较高的杂质浓度,杂质容易吸附于该逆渗透装置950的过滤膜膜面上或膜孔中,造成膜孔的阻塞或称之为结垢(fouling),导致滤速及处理量的大幅下降,使得过滤膜常需要清洗或更换,不但耗废时间,且容易损坏,具有增加使用成本及降低使用寿命等缺点。
[0033]为了克服第二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下面一一逐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初步的技术方案为:
[0034]可参见图3与图4,该原废水共用容器,包括一容器壳体I,该容器壳体具有一内底面2及一环形内壁面3,该内底面2与该环形内壁面3形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具有一容纳深度;在所述内底面2上设有一通废水孔4和一进水管孔5 ;在所述进水管孔5上连接一水管6,该水管6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深度。
[0035]该初步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可以得到多个优化的技术方案,从而得到多个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6]由于图3与图4示出了优选的结构示意图,所以,可以进一步参见图3与图4,所述水管6可以为具有弯度的弯管,但弯管增加了出水的长度与难度,所以该水管6优选为直管6,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容易得到或更容易加工,该直管可进一步优选为与内底面垂直连接的直管,这样不仅牢固,而且更容易增加与进水管孔连接的牢固性。
[0037]然后可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直管可拆卸连接于该进水管孔上。这样,直管就可以进行更换维修,而且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原废水共用容器上进行改装,再且直管的长度也可以进行更换,从而改变该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选择螺纹连接、卡入式连接或插入式连接,进一步地,可以在直管与进水管孔之间套设密封圈,以增加直管与进水管孔连接的密封性。
[0038]然后可再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为所述容纳深度的30%-80%。这样,可以根据原水的水质情况来决定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从而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一般地,为40%或70%,40%可以适用于原水水质较好的情况,70%可以适用于原水水质较差的情况。
[0039]上述优选的方案中均是针对直管进行优化的。
[0040]下面进一步论述,上述所有优选的方案中,均可以改进的结构。即,该原废水共用容器还可包括一缓冲板7,该缓冲板7临近于通废水孔4上方。参见图5,该缓冲板的作用在于,通过缓冲板7,从通废水孔4出来的废水往上冒,遇到缓冲板7后就从缓冲板的底下两端缓缓流出,因为废水密度较原水高很多,使废水与原水的混合从内底面开始慢慢堆叠,减缓废水直接往上冒了一定高度就与该高度的原水混合的过程,使得直管上端的原水保持较佳的洁净度。
[0041]该缓冲板的形状可以为一直板,但直板的结构容易使水产生湍流,而且缓冲板也容易受水流冲击损坏。因此,该缓冲板的形状优选为弧形或梯形,或者该缓冲板具有弧形或梯形的形状。该弧形可以为球式弧形,也可以为桥式弧形。可优选为桥式弧形(如拱形),缓冲作用会更强一点。
[0042]该缓冲板与容器壳体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优选为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维修,而且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原废水共用容器上进行改装。可拆卸连接时,可以使缓冲板卡接于环形内壁面上,也可以通过支架与内底面连接。[0043]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所述的所有的技术方案及对应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论述最优选的一个方案中对应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具体结构的工作过程,其他优选方案的原废水共用容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参照此例。
[0044]本实施例,以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为所述容纳深度的50%为例,原水可以以厦门的水质为例。
[0045]参见图6,该原废水共用容器的通废水孔和进水管孔连接一逆渗透装置,该逆渗透装置是同时包括一进水管8、一纯水出水管9、一废水出水管10及一帮浦11 ;所述进水管连接进水管孔,所述废水出水管连接通废水管。然后,将准备过滤的原水70倒入该容器壳体中,使该原水充满整个容器壳体中。容纳深度为图中所示的第一高度Hl。
[0046]再参见图7,利用帮浦将容器壳体内的原水自该进水管抽进该逆渗透装置进行过滤,使该原水的高度由第一高度Hl降低至第二高度H2,该原水70过滤后,是产生一预定比例的纯水71及废水72,该纯水71是由该纯水出水管排出,供使用者使用,而该废水72则由该废水出水管流回至容器壳体内。废水72流回时,由于受到缓冲板的缓冲,废水从缓冲板两端流出,即,将往上的水流转成水平方向的水流;
[0047]参见图8,该原水持续地被抽进该逆渗透装置,水位则由该第二高度持续下降至第三高度H3,该废水流回容器壳体内,受到缓冲板缓冲后,继续从底部(内底面)与原水慢慢混合,形成混合水73 ;
[0048]参见图9所示,当水位由第三高度H3下降至第四高度H4时,该混合水73是逐渐从内底面往上扩散,不断与该原水混合,杂质浓度也相对稀释淡化(该混合水73的杂质浓度以虚线的疏密程度表示,浓度愈高则虚线愈密);
[0049]参见图10所示,水位由该第四高度H4下降至第五高度时,此时假设第五高度(假设帮浦只抽取4次就达到第五高度,实际抽取次数的情况根据实际应用而定,这里假定到了最后一次)与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持平或者相等。此时工作完成。此时过滤出的纯水与留在容器内的共用的原废水的比例是1:1。
[0050]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废水从内底面慢慢地与原水混合,然后慢慢晚上扩散,杂质浓度不断的被原水稀释。当逆渗透装置抽取混合水时,其混合水的浓度含杂质浓度较低,可大大减少对该逆渗透装置中的过滤膜(或者逆渗透膜)的伤害,从而维持使用寿命。当然,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在该逆渗透装置对容器壳体内的混合水73进行抽取过滤后,该废水72是再由该废水出水管流回容器壳体内,使该废水72与该混合水73混合,达到该废水72的稀释淡化。
[0051]最后,通过该最优选的方案的优点来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其他方案的优点可以参照此例。
[0052]归纳优点如下:
[0053]1、使用方便且节省空间。现有技术使用两种容器,则需要补充原水及倒掉废水两种作业程序,在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补充原水及倒掉废水的次数也相对较为频繁,在使用上相当不便且占空间;而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单一容器来达到废水的稀释淡化,且废水的回收利用,大大降低用水量,补充原水的次数自然降低,在使用上较为方便且节省空间。
[0054]2、废水回收利用。现有技术将逆渗透装置排放出的废水集中至该废水容器,不重复使用,造成用水量的浪费;而本实用新型是将该废水流回容器壳体内,稀释淡化后再由该逆渗透装置进行过滤,达到废水回收利用的目的。
[0055]3、降低使用成本。废水具有较高的杂质浓度,若将废水回收利用,直接以逆渗透装置抽取废水进行过滤,则杂质容易吸附于逆渗透装置的过滤膜膜面上或膜孔中,造成膜孔的阻塞,使得过滤膜常需要清洗或更换,不但耗废时间,且容易损坏,使用成本自然增加;而本实用新型的废水流回容器壳体内并与该原水从内底面开始慢慢混合,达到稀释淡化,进而降低膜孔的阻塞,使得过滤膜的清洗或更换频率降低,损坏率也相对降低,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0056]4、可维持正常的使用寿命。废水回收利用后,若直接以逆渗透装置抽取废水进行过滤,则杂质容易吸附于逆渗透装置的过滤膜膜面上或膜孔中,造成膜孔的阻塞,使得过滤膜常需要清洗或更换,不但耗废时间,且容易损坏,造成使用寿命降低;而本实用新型的废水流回容器壳体内并与该原水从内底面开始慢慢混合,达到稀释淡化,进而降低膜孔的阻塞,使得过滤膜的清洗或更换频率降低,损坏率也相对降低,可维持过滤膜的正常使用寿命O
[0057]5、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在需要原容器上加装一个通废水孔、一个进水管孔、一个在进水管孔上连接的直管和缓冲板即可实现,简单耐用。可以批量生产,也可以在原有容器上加工而成。
[0058]6、本实用新型在原容器内底面设有一个通废水孔和一个进水管孔,并不是在环形内壁面设置,其还具有的一个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便携式净水机或咖啡机上。只要在此原废水共用容器上再进一步设置一把手,就可以方便对此便携式净水机或咖啡机进行过滤使用。
[005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优选的一些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进行等同替换或等同变化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施例,如增加一个直管和一个进水管孔(即2个直管和2个进水管孔)的实施例,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之内,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等同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容器壳体,该容器壳体具有一内底面及一环形内壁面,该内底面与该环形内壁面形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具有一容纳深度; 在所述内底面上设有一通废水孔和一进水管孔; 在所述进水管孔上连接一水管,该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为直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可拆卸连接于该进水管孔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在容器壳体内的高度为所述容纳深度的30%-80%。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缓冲板,该缓冲板临近于通废水孔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废水共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的形状为弧形或梯形。
【文档编号】C02F1/44GK203612997SQ201320681292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严玲, 李力青 申请人:凯芙隆(厦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