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利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污水作为一种污染源,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往往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进行,这些处理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法对污水出来时藻类不易进行分离。因此,如何对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易于对藻类进行分离,同时提高藻类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一直是全社会面临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池、藻类池、二氧化碳罐、外排池,所述原水池通过蠕动泵与藻类池连接,藻类池与外排池通过管线连接,所述藻类池的一侧设有管线连接的二氧化碳罐,且二氧化碳罐内的二氧化碳通入藻类池底部,所述外排池通过回流泵与原水池连接,所述原水池及藻类池的底部均通过管线连接到泥浆池。
优选的,所述藻类池内由左向右依次设有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且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均为流化床式设计,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上的各类藻类均附着生长在填料上,藻类池内的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高度依次增加。
优选的,所述原水池内安装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外排池内安装有水质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的型号为hak120。
优选的,所述藻类池内流化床内的填料泥浆池内的砂石及河沙,且流化床内的填料可更换。
优选的,所述藻类池的前段设有换热器,换热器的管程内走原水,换热器的壳程内走25°c温水,且通过阀门能将换热器隔离出来。
优选的,所述根据情况在管道上安装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藻类将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氮磷吸收、分解;多种藻类设计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向藻类池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能将二氧化碳吸收,同时放出氧气起到了减低温室气体的作用;换热器的设计能够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对污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藻类的对污水的处理;硫化床式设计的藻类层既提高了藻类池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易于藻类分离,分离出来的藻类能够作为高级肥料进行利用;当水质不合格时,回流泵能够将外排池内的水引流至原水池内进行再次处理;泥浆池中的砂石及河沙作为填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利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利污水处理系统的藻类池示意图。
图中:1、原水池,2、过滤网,3、换热器,4、藻类池,5、二氧化碳罐,6、外排池,7、回流泵,8、泥浆池,9、蠕动泵,10、蛋白核小球藻层,11、斜生栅藻层,12、细长聚球藻层,13、水质监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水利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池1、藻类池4、二氧化碳罐5、外排池6,所述原水池1通过蠕动泵9与藻类池4连接,原水池内安装有过滤网2,藻类池内由左向右依次设有蛋白核小球藻层10、斜生栅藻层11、细长聚球藻层12,且蛋白核小球藻层10、斜生栅藻层11、细长聚球藻层12均为流化床式设计,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上的各类藻类均附着生长在填料上,藻类池4内流化床内的填料泥浆池内的砂石及河沙,且流化床内的填料可更换,藻类池内的蛋白核小球藻层、斜生栅藻层、细长聚球藻层高度依次增加,藻类池4与外排池6通过管线连接,藻类池的前段设有换热器3,换热器3的管程内走原水,换热器的壳程内走25°c温水,且通过阀门能将换热器隔离出来,所述藻类池4的一侧设有管线连接的二氧化碳罐5,且二氧化碳罐5内的二氧化碳通入藻类池4底部,所述外排池6通过回流泵7与原水池1连接,所述原水池1及藻类池4的底部均通过管线连接到泥浆池8,外排池内安装有水质监测仪13,水质监测仪的型号为hak120。
本发明工作原理:将生活污水通入原水池1内,原水池1内的过滤网2将污水内的杂物过滤掉,启动蠕动泵9将原水池1内的污水引导至藻类池4内,当污水的水温较低时,将换热器3前后两侧的阀门打开,利用25°c的水对污水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的污水进入藻类池4中,藻类池4中的蛋白核小球藻层10、斜生栅藻层11、细长聚球藻层12上的藻类能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氮磷分解,藻类池4进水的同时通过二氧化碳罐5向藻类池4内注入二氧化碳,藻类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从而减低了温室效应,处理完成后的水进入外排池6内,通过水质监测仪13对水质进行监测,如水质合格就可外排,如不合格启动回流泵7将水引导至原水池1内,重新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过程中原水池1及藻类池4内的泥浆排至泥浆池8内进行集中处理,当藻类池4内的藻类生长至一定程度后能够将填料与藻类一起分离,分离后的藻类用作肥料。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