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修复设备,特别是一种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
背景技术:
原位土壤修复技术是指不经挖掘,直接在污染场地就地修复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技术,具有投资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有原位淋洗、气相抽提(sve)、多相抽提(mpve)、气相喷射(ias)、生物降解、原位化学氧化(isco)、原位化学还原、污染物固定、植物修复等。土壤原位修复需要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工期、污染情况、地质条件、地面设施等,得出最经济实用的修复方法,并在辅助提高技术上展开更多研究,使原位修复技术更经济有效。
药剂注入装置是一种原位土壤修复设备,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工程中;现有药剂注入设备主要由溶药箱体、搅拌器、注入泵组成。工作原来先通过人工投药,将粉状药剂投入溶药箱体中,开启搅拌机,待药剂完全溶解后通过注入泵,注入到指定土壤中。
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系统的连续运行,需每次人工投药至溶药箱中,再开启搅拌机搅拌30分钟左右,待药剂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注入泵注入药剂。
系统组装零散,工地现场安装工作量较大,不适合用于工期短,移动性强的土壤修复现场。
现有注入泵注入压力较小,最大仅有6.9bar,部分黏土层无法实现药剂的注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公开的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连续配药、设备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注入泵压力较小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干粉储藏输送系统、全自动溶配药装置和注入泵系统;
所述干粉储藏输送系统包括药剂储存槽和干粉输送机,药剂储存槽底部和干粉输送机的进料口连接;
所述全自动溶配药装置包括溶药箱,溶药箱通过隔板分为第一隔舱、第二隔舱和第三隔舱,所述第一隔舱和第二隔舱内设有搅拌机,第三隔舱的出液口设有增压泵,第一隔舱和干粉输送机的出料口连通;
所述注入泵系统包括柱塞泵,柱塞泵的进水口和增压泵连通,出液口通过管道和土壤修复井连通;
所述柱塞泵通过管道和清洗水泵连通,清洗水泵还和清洗水箱连通。
其中,所述柱塞泵加压10-35mpa。
其中,所述干粉输送机倾斜45-60°。
干粉药剂储藏在药剂储存槽里,通过干粉输送机输送至溶药箱内,通过插板阀和输送机变频调节干粉药剂出量,从而控制配药浓度,在溶药箱内部设置了三段隔舱,第一、二段隔舱用于溶解药剂,内部设置了溶药搅拌机,在搅拌机的作用下将药剂完全溶解,溶解后的药剂自流进入第三个隔舱,在第三个隔舱内将配置好的溶液通过增压泵增压输送至柱塞泵内,经由柱塞泵加压至高压(最高可达到35mpa)后输送至各土壤修复注入井内。当柱塞泵需要维护或停止使用时,通过清洗水箱和清洗水泵对其清洗。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技术可实现系统连续工作、集成化程度高,可整体实现运输、药剂的注入压力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本发明公开的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连续配药、设备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注入泵压力较小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干粉储藏输送系统、全自动溶配药装置和注入泵系统;
所述干粉储藏输送系统包括药剂储存槽1和干粉输送机2,药剂储存槽1底部和干粉输送机2的进料口连接;
所述全自动溶配药装置包括溶药箱3,溶药箱通过隔板分为第一隔舱4、第二隔舱5和第三隔舱6,所述第一隔舱4和第二隔舱5内设有搅拌机7,第三隔舱6的出液口设有增压泵8,第一隔舱4和干粉输送机2的出料口连通;
所述注入泵系统包括柱塞泵9,柱塞泵9的进水口和增压泵8连通,出液口通过管道和土壤修复井连通;
所述柱塞泵9通过管道和清洗水泵10连通,清洗水泵10还和清洗水箱11连通。
其中,所述柱塞泵9加压10-35mpa。
其中,所述干粉输送机2倾斜45-60°。
干粉药剂储藏在药剂储存槽里,通过干粉输送机输送至溶药箱内,通过插板阀和输送机变频调节干粉药剂出量,从而控制配药浓度,在溶药箱内部设置了三段隔舱,第一、二段隔舱用于溶解药剂,内部设置了溶药搅拌机,在搅拌机的作用下将药剂完全溶解,溶解后的药剂自流进入第三个隔舱,在第三个隔舱内将配置好的溶液通过增压泵增压输送至柱塞泵内,经由柱塞泵加压至高压(最高可达到35mpa)后输送至各土壤修复注入井内。当柱塞泵需要维护或停止使用时,通过清洗水箱和清洗水泵对其清洗。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技术可实现系统连续工作、集成化程度高,可整体实现运输、药剂的注入压力更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原位修复专用集成化干粉药剂注入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