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1353发布日期:2019-09-06 23:4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水利工程中,常在河流中设置丁坝以改变河流形态,使得急流不能靠近河岸,从而护岸护滩的功能,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淘刷破坏。所以说,传统意义上丁坝的设置主要是从水力学的角度考虑的。近些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河流水污染状况愈发严重,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也有河流受重金属污染或者新型污染物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造传统的一些技术方法,使其在发挥原有作用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作用,成为许多行业追求的目标。比如,对于传统的丁坝而言,其本身只具有改变水流流向或流态的作用,如何采取措施使得其在改变水流特征的同时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能够降解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这对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其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丁坝功能单一,水质改善能力的差的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包括从河流上游至下游间隔布置的若干丁坝块,每个丁坝块由2-5个丁坝单体组成,每个丁坝个体结构均相同,包括由钢丝网一体化冲压而成的丁坝框架,丁坝框架为m状,丁坝框架内部填充有填料,填料为多孔材料,多孔材料上附载有能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功能微生物,丁坝框架内部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微孔曝气球,微孔曝气球顶部通过通气管延伸至丁坝框架上表面后通过三通与曝气器连通,三通的另一闲置接口用堵头封堵,微孔曝气球底部通过通气管延伸至丁坝框架下表面后用堵头封堵。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填料直径大于钢丝网的网孔,填料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微孔曝气球为橡胶质空心球,球面分布有直径10-20μm的小孔。丁坝块中的2-5个丁坝单体之间通过连连嵌套的方式组合。相邻两个丁坝块之间间隔距离为30-60米。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透水丁坝结构简单,可以模块化制作和装配;多孔材料上附着大量功能微生物,可以快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质;曝气系统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增强水体自净效果,也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透水丁坝受地形与河流形态影响小,布置方便,且可与景观搭配。附图说明图1是生物通道结构示意图;图2是丁坝在河流中的布置形式示意图;图3是丁坝连接方式示意图;图4是河流中丁坝布置状况。1.丁坝框架,2.填料,3.微孔曝气球,4.通气管,5三通,6.堵头,7.曝气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结构如图3、图4所示,包括从河流上游至下游间隔布置的若干丁坝块,每个丁坝块由2-5个丁坝单体组成,每个丁坝个体结构均相同,包括由钢丝网一体化冲压而成的丁坝框架1,如图1、图2所示,丁坝框架1为m状,丁坝框架1内部填充有填料2,填料2为多孔材料,多孔材料上附载有能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功能微生物,丁坝框架1内部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微孔曝气球3,微孔曝气球3顶部通过通气管4延伸至丁坝框架1上表面后通过三通5与曝气器7连通,三通5的另一闲置接口用堵头6封堵,微孔曝气球3底部通过通气管4延伸至丁坝框架1下表面后用堵头6封堵。填料2直径大于钢丝网的网孔,填料2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微孔曝气球3为橡胶质空心球,球面分布有直径10-20μm的小孔。丁坝块中的2-5个丁坝单体之间通过连连嵌套的方式组合。相邻两个丁坝块之间间隔距离为30-60米。实施例本发明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在一条宽度大约为5米的河流上,从上游到下游每隔50米布置3块连接在一起的丁坝,共布置了3道,具体布置方式如图4所示。丁坝设置15天后,填料表面附着一层微生物,说明填料已经可以稳定发挥作用。通过监测该河流上下游水质指标发现,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都能得到有效去除,水质指标明显改善。具体水质指标见表1。表1丁坝布置前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总氮(mg/l)总磷(mg/l)coddo上游3.40.551105.6下游1.80.42407.4技术特征: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曝气式透水生物丁坝系统,包括从河流上游至下游间隔布置的若干丁坝块,每个丁坝块由2‑5个丁坝单体组成,每个丁坝个体结构均相同,包括由钢丝网一体化冲压而成的丁坝框架,丁坝框架为M状,丁坝框架内部填充有填料,填料为多孔材料,多孔材料上附载有能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功能微生物,丁坝框架内部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微孔曝气球,微孔曝气球顶部通过通气管延伸至丁坝框架上表面后通过三通与曝气器连通,三通的另一闲置接口用堵头封堵,微孔曝气球底部通过通气管延伸至丁坝框架下表面后用堵头封堵。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丁坝功能单一,水质改善能力的差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王敏;程文;万甜;吴巍;任立志;段景川;任杰辉;郑玉铭;苏菁慧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理工大学技术研发日:2019.05.31技术公布日:2019.09.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