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桩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8878发布日期:2021-04-02 09:40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桩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染物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钻桩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卫生填埋是一种常见的处理垃圾的方式,垃圾填埋场是采用卫生填埋方式下的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卫生程度好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当整个垃圾填埋场建好后,往往需在高度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表面钻注气井和抽气井,否则会因垃圾堆体被压实而难以通气通水,进行好氧降解的效率较低,甲烷与其他易燃易爆气体无法快速释放而产生自燃甚至爆炸。

其次,自然降水和垃圾渗沥液不断的下沉,容易导致垃圾填埋场下层液化使得垃圾填埋场发生倾覆坍塌事故。

申请号为201410611338.0-垃圾填埋场的多层渗沥液回灌管网与气液导排交换系统,水平管道深入垃圾堆体内部,与垃圾接触面积大,容易收集气体和液体,但是容易与垃圾板结到一起,影响其系统的工作效率。科学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内垃圾降解过程产生的渗沥液不仅能减少渗沥液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充分利用渗沥液的大量微生物,加速对垃圾的分解速率。设计有效的渗沥液回灌系统并兼用于废气导排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垃圾填埋场无论是钻注气井和抽气井技术还是渗沥液回灌管网都,需预设工程建设。而且由于垃圾填埋场往往是一次性填埋施工,导致相关设施只能是一次性的使用造成大量浪费。而且加大了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桩收集系统,本实用新型伸入垃圾层时,能够局部搅动垃圾层,加块垃圾的有氧反应;快速吸收气体和液体,能够在通过连接钻机实现管桩的安装和回收,避免浪费;收集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关闭或打开且管柱可以拆卸和加长,可根据垃圾填埋场实际进行设计调整深度,且可以吸收沼气并进行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钻桩收集系统,包括管柱,所述管柱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连通的子管柱,其中,最下方的子管柱底部连接有钻头,顶部外周固定有连接法兰盘,其余的子管柱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法兰盘;所述子管柱包括外支撑管,外支撑管内旋转连接有内旋转管;外支撑管上成形有若干吸液通孔,内旋转管上对应吸液通孔成形有连通孔;内旋转管通过旋转使得连通孔与吸液通孔连通或使得连通孔与吸液通孔完全交错开;内旋转管顶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凹槽,底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与凹槽配合的第一卡杆;所述内旋转管内通入有渗沥液抽液管;渗沥液抽液管底部伸入管柱底部;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连通有集气管;所述渗沥液抽液管通过水泵连通有渗沥液收集罐;所述集气管通过气泵连通有碱液箱底部,碱液箱顶部连通有沼气收集罐。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底部下凸成形有与凹槽配合的第二卡杆;第一齿轮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旋转装置相连,旋转装置通过螺栓与连接法兰盘相连。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钻头为防腐蚀破土钻头;所述钻头内部成形有与内旋转管连通的渗沥液收集槽,渗沥液抽液管伸入到渗沥液收集槽内。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渗沥液收集槽安装有液位感应器,液位感应器与水泵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吸液通孔上安装有滤网。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支撑管和内旋转管,一个成形有若干凸环,另一成形有若干与凸环配合的凹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伸入垃圾层时,能够局部搅动垃圾层,加块垃圾的有氧反应;快速吸收气体和液体。

2.能够在通过连接钻机实现管桩的安装和回收,避免浪费。

3.收集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关闭或打开。

4.管柱间可以拆卸和加长,可根据垃圾填埋场实际进行设计调整深度。

5.将污水和沼气分别存储,有效利用了其中的沼气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底部子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中部子管柱相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的一种钻桩收集系统,包括管柱,所述管柱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连通的子管柱1,其中,最下方的子管柱1底部连接有钻头2,顶部外周固定有连接法兰盘3,其余的子管柱1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法兰盘3;所述子管柱1包括外支撑管4,外支撑管4内旋转连接有内旋转管5;外支撑管4上成形有若干吸液通孔19,内旋转管5上对应吸液通孔19成形有连通孔6;内旋转管5通过旋转使得连通孔6与吸液通孔19连通或使得连通孔6与吸液通孔19完全交错开;内旋转管5顶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凹槽7,底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与凹槽7配合的第一卡杆8;所述内旋转管5内通入有渗沥液抽液管20;渗沥液抽液管20底部伸入管柱底部;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5连通有集气管10;所述渗沥液抽液管20通过水泵23连通有渗沥液收集罐24;所述集气管10通过气泵25连通有碱液箱26底部,碱液箱26顶部连通有沼气收集罐27。

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5连接有第一齿轮12,第一齿轮12底部下凸成形有与凹槽7配合的第二卡杆13;第一齿轮12啮合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旋转装置11相连,旋转装置11通过螺栓15与连接法兰盘3相连。

钻头2为防腐蚀破土钻头;所述钻头2内部成形有与内旋转管5连通的渗沥液收集槽16,渗沥液抽液管20伸入到渗沥液收集槽16内。渗沥液收集槽16安装有液位感应器17,液位感应器17与水泵23无线连接。吸液通孔19上安装有滤网18。外支撑管4和内旋转管5,一个成形有若干凸环21,另一成形有若干与凸环21配合的凹环22。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如下:

根据垃圾填埋场的深度选择对应节数的子管柱1相互连接形成管柱,其中最顶部的子管柱1旋转内旋转管5堵住吸液通孔19,以保持吸气的密封,然后通过顶部的连接法兰盘与钻车固定,之后钻入垃圾填埋场地下,之后将钻车与管柱拆开,放入渗沥液抽液管20伸入管柱底部用于抽取通过吸液通孔19进入内旋转管5内的渗沥液,其中产生的气体上行通过集气管10收集。污水被存储在渗沥液收集罐24,沼气经碱液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后进入沼气罐被存储。

当吸收完毕后,安装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4和旋转装置11,使得下部的吸液通孔19均堵塞,不再吸取渗沥液,然后拆除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4和旋转装置11,管柱连接钻车,自垃圾填埋场抽出,重新使用。

进一步为了防止钻入垃圾层时,垃圾自吸液通孔19进入内旋转管5内部,堵塞内旋转管5,在钻入或钻出垃圾层时,先旋转每个子管柱内旋转管5将吸液通孔19均堵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柱,所述管柱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连通的子管柱(1),其中,最下方的子管柱(1)底部连接有钻头(2),顶部外周固定有连接法兰盘(3),其余的子管柱(1)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法兰盘(3);所述子管柱(1)包括外支撑管(4),外支撑管(4)内旋转连接有内旋转管(5);外支撑管(4)上成形有若干吸液通孔(19),内旋转管(5)上对应吸液通孔(19)成形有连通孔(6);内旋转管(5)通过旋转使得连通孔(6)与吸液通孔(19)连通或使得连通孔(6)与吸液通孔(19)完全交错开;内旋转管(5)顶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凹槽(7),底部沿周向成形有若干与凹槽(7)配合的第一卡杆(8);所述内旋转管(5)内通入有渗沥液抽液管(20);渗沥液抽液管(20)底部伸入管柱底部;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5)连通有集气管(10);所述渗沥液抽液管(20)通过水泵(23)连通有渗沥液收集罐(24);所述集气管(10)通过气泵(25)连通有碱液箱(26)底部,碱液箱(26)顶部连通有沼气收集罐(2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5)连接有第一齿轮(12),第一齿轮(12)底部下凸成形有与凹槽(7)配合的第二卡杆(13);第一齿轮(12)啮合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与旋转装置(11)相连,旋转装置(11)通过螺栓(15)与连接法兰盘(3)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头(2)为防腐蚀破土钻头;所述钻头(2)内部成形有与内旋转管(5)连通的渗沥液收集槽(16),渗沥液抽液管(20)伸入到渗沥液收集槽(16)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沥液收集槽(16)安装有液位感应器(17),液位感应器(17)与水泵(23)无线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通孔(19)上安装有滤网(1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撑管(4)和内旋转管(5),一个成形有若干凸环(21),另一成形有若干与凸环(21)配合的凹环(2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桩收集系统,包括管柱,所述管柱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连通的子管柱,其中,最下方的子管柱底部连接有钻头,顶部外周固定有连接法兰盘,其余的子管柱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连接法兰盘;管柱顶部的内旋转管连通有集气管;所述渗沥液抽液管通过水泵连通有渗沥液收集罐;所述集气管通过气泵连通有碱液箱底部,碱液箱顶部连通有沼气收集罐。本实用新型伸入垃圾层时,能够局部搅动垃圾层,加块垃圾的有氧反应;快速吸收气体和液体,能够在通过连接钻机实现管桩的安装和回收,避免浪费;收集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关闭或打开且管柱可以拆卸和加长,可根据垃圾填埋场实际进行设计调整深度,且可以吸收沼气并进行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钟仁华;李威;彭诗阳;蔡红春;朱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鑫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5
技术公布日:2021.04.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