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97081发布日期:2022-01-08 01:0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有,cod高,ss高,氨氮高,可用地面积有限等特点,不同的垃圾中转站还含有大量的浮油等特点,同时中转站垃圾渗滤液的b/c值,n/c值相对较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所以综合考虑垃圾中转站主要运行的还是以生化处理为主。
3.垃圾中转站主要集中于居民楼之间,所以需要高集成化的污水处理装置,并且污水含有大量的ss等污染物指标等,前段的预处理效果往往严重影响后端生化的处理效果,成熟的处理的方式包含有调节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等组合使用,但普通的垃圾中转站无法提供足够的用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
6.沉淀池,其内部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布置填料;
7.调节池,其出水口与沉淀池的进水口连通;
8.水解酸化单元,其进水口与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内部设置abr折流板;
9.回流管,其两端分别与水解酸化单元和调节池连通;
10.回流泵,设置于回流管上。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沉淀池内布置填料,不仅可以降低沉淀池的水力负荷,以及降低沉淀的占地面积,而且沉淀效果好;
13.2)沉淀池出水进入水解酸化单元,水解酸化单元利用abr折流板形成厌氧反应结构,提高水解酸化效率,并且该水解酸化单元还可以作为a、b池中a池的生化污泥吸附单元;
14.3)合理利用生物、化学、物理在预处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中转站渗滤液高ss的问题,有效减低后续生化单元的运行负荷,并减少动力运行设备,满足垃圾中转站预处理的需求,设备数量少,能耗低。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6.进一步,还包括:
17.布水器,布置于调节池内。
18.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待处理的污水通过布水器进入调节池内,布水器的引入,可以使得调节池内污水进水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借助进水的压力,可以避免调节
池内出现污泥沉积,从而可以取消布置搅拌器。
19.进一步,还包括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设置在布水器的进水端;管道混合器外接pac及pam加药系统。
20.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pac及pam加药系统所加药可以随污水进入布水器内,然后由布水器进入调节池内,药液分布更加均匀。
21.进一步,还包括控制器和流量计,流量计监测进水流量,流量计和pac及pam加药系统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22.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可根据进水负荷自动调整加药量,确保出水水质。
23.进一步,沉淀池的排泥口与污泥输送泵连通。
24.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方便排放污泥。
25.进一步,沉淀池内设置泥位计;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控制污泥输送泵,泥位计与控制器电连接。
26.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泥位计对沉淀池内泥位情况实时监测,并由控制器根据监测结果判断是否开启污泥输送泵以进行排泥,智能化程度高。
27.进一步,沉淀池内于填料的下方具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斗,锥形斗下端边沿与沉淀池的池底密封连接,锥形斗上端边沿至少部分区域与沉淀池的池壁具有第一间隙,锥形斗的外壁与沉淀池的池壁之间所具有的空腔为调节池;沉淀池的池壁上于第一间隙上方设置挡水板,挡水板与锥形斗之间形成调节池的出水口。
28.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在满足处理工艺的情况下,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缩小整体的体积。
29.进一步,调节池的出水口朝向锥形斗的内壁。
30.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对锥形斗的内壁进行冲刷,避免沉积污泥。
31.进一步,还包括:
32.浮油收集槽,设置在沉淀池的池口处;
33.刮渣机,设置在沉淀池的池口上,并用以将沉淀池液面上浮油清理入浮油收集槽内。
34.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可以有效刮去液面上的浮油,避免流入后续工序。
35.进一步,填料为蜂窝状斜管填料。
36.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可以降低沉淀池的水力负荷,以及提高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的立面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4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41.1、沉淀池,110、锥形斗,120、挡水板,2、填料,3、调节池,4、水解酸化单元,410、abr折流板,5、回流管,6、回流泵,7、布水器,8、管道混合器,9、浮油收集槽,10、刮渣机。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3.实施例1
44.如图1~图3所示,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填料2、调节池3、水解酸化单元4、回流管5和回流泵6;
45.沉淀池1的内部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布置填料2,沉淀池1内布置的填料2可降低沉淀池1的水力负荷,以及降低沉淀池1的占地面积,并且提高沉淀效果;
46.调节池3的出水口与沉淀池1的进水口连通;
47.水解酸化单元4的进水口与沉淀池1的出水口连通,水解酸化单元4的内部设置abr折流板410,水解酸化单元4利用abr折流板410形成厌氧反应结构,提高水解酸化效率,并且该水解酸化单元4可以作为a、b池中a池的生化污泥吸附单元;
48.回流管5的两端分别与水解酸化单元4和调节池3连通;回流泵6设置于回流管5上,沉淀池1出水进入水解酸化单元4,水解酸化单元4吸附污水中的不可溶性cod后通过回流管5回流至沉淀池1。
49.实施例2
5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51.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还包括:布水器7,布水器7布置于调节池3内,而待处理的污水通过布水器7进入调节池3内,布水器7的引入,可以使得调节池3内污水进水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借助进水的压力,可以避免调节池3内出现污泥沉积,从而可以取消布置搅拌器。
52.实施例3
53.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54.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还包括管道混合器8,管道混合器8设置在布水器7的进水端,而且管道混合器8外接pac及pam加药系统,pac及pam加药系统所加药可以随污水进入布水器7内,然后由布水器7进入调节池3内,药液分布更加均匀。
55.实施例4
56.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57.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流量计,流量计监测进水流量,流量计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pac及pam加药系统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从而可根据进水负荷自动调整加药量,确保出水水质。
58.实施例5
59.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60.沉淀池1的排泥口与污泥输送泵连通,方便排放污泥。
61.实施例6
62.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63.沉淀池1内设置泥位计,泥位计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则通过继电器控制污泥输送泵,泥位计对沉淀池1内泥位情况实时监测,并由控制器根据监测结果判断是否开启污泥输送泵以进行排泥,污泥输送泵通常采用变频泵,从而可以根据负荷调节排泥流量。
64.实施例7
65.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66.沉淀池1内于填料2的下方具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斗110,锥形斗110下端边沿与沉淀池1的池底密封连接,锥形斗110上端边沿至少部分区域与沉淀池1的池壁具有第一间隙,锥形斗110的外壁与沉淀池1的池壁之间所具有的空腔为调节池3;沉淀池1的池壁上于第一间隙上方设置挡水板120,挡水板120与锥形斗110之间形成调节池3的出水口。
67.在本实施例中,锥形斗110的径向横截面形状优选为矩形,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68.锥形斗110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等,当大于等于2个时,所有锥形斗110以并排的方式相连,而位于两端的锥形斗110则与沉淀池1的左、右内壁相连,而锥形斗110的前、后边沿则不与沉淀池1的前、后内壁相连。
69.实施例8
7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71.调节池3的出水口朝向锥形斗110的内壁,调节池3内的污水经出水口流出时,可以冲刷锥形斗110的内壁,防止污泥沉积。
72.实施例9
73.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74.垃圾中转站污水预处理装置还包括:浮油收集槽9和刮渣机10,浮油收集槽9设置在沉淀池1的池口处;刮渣机10设置在沉淀池1的池口上,并且刮渣机10用以将沉淀池1液面上浮油清理入浮油收集槽9内。
75.实施例10
76.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9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如下:
77.填料2优选为蜂窝状斜管填料。
78.此外对于各实施例而言,沉淀池1、调节池3、水解酸化单元4均采用采用碳钢材质,也可根据需要设计为玻璃钢;
79.整个装置构建完成后,可以于宽度方向设置平台爬梯。
80.沉淀池1、调节池3、水解酸化单元4上均设置检修人孔。
81.沉淀池1、调节池3和水解酸化单元4保留排气口或除臭装置对接法兰,便于人员通行与运行维护,周圈设置栏杆。
82.本装置可后续搭配生化处理单元,可满足中转站渗滤液达标排放。
83.处理规模1m3/d~100m3/d,占地面积10m2~30m2,设备运行能耗小于5kw~15kw,沉淀效率为传统平流沉淀池效率的2~3倍,水力负荷可达1.5~2m3/(m2·
h),所采用的控制器可以直接接受4ma~20ma控制信号,并输出4ma~20ma反馈信号,主要参数可通过编程设定,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且操作调试简便,或接入中转站控制系统,实现远程一键启停控制。
8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