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

文档序号:35411145发布日期:2023-09-09 22:1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染的土壤的复原,具体涉及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


背景技术: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备受关注,然而,与其他温室气体相比,过去150年间氧化亚氮(n2o)排放增速最快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2、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基本元素,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然而大量氮肥施用造成土壤n2o的大量排放,同时由施肥导致的土壤酸化将会进一步促使n2o的释放。n2o是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其在百年尺度上增温潜势是co2的265倍。目前,酸性土壤占全球耕地土壤面积的30%,且由于其为n2o排放的热点区域而备受人们关注。

3、茶是我国重要的种植园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321.7万公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茶树种植过程中肥料的过量投入带来一系列土壤质量和环境问题,其中土壤酸化、n2o排放问题尤为严峻。据估算,全球茶园以n2o形式的氮素损失为每年平均4.65万吨,n2o排放系数高于其他农田土壤,在农业排放中占有较大份额。因此,减少酸性茶园土壤n2o排放对生态环境保护、缓解温室效应,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前期本申请人对茶园土壤n2o排放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反硝化过程在酸性茶园土壤n2o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现有的调控酸性土壤n2o排放的产品如生物炭、石灰石、硝化抑制剂、缓释肥等并不能针对性抑制茶园土壤以反硝化为主导作用产生n2o的排放量。因此,寻找一种反硝化过程抑制剂针对性抑制茶园土壤n2o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通过添加适量的原花青素至茶园土壤,可有效实现茶园温室气体n2o的减排。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原花青素均匀掺入茶园土壤中,并在表面覆土。

4、按上述方案,所述原花青素为植物中提取的原花青素或生物合成的原花青素。

5、按上述方案,所述原花青素的施用量为150-210kg/ha(千克/公顷)。原花青素施用量过少抑制n2o排放效果不明显,施用量高于210kg/ha后抑制效果不再显著增加。

6、优选的是,将原花青素与氮肥一同均匀掺入茶园土壤中。施肥后一周内是土壤n2o排放高峰期,原花青素与肥料同时使用会最大化抑制茶园土壤n2o排放。

7、按上述方案,所述氮肥的施用量200-800kg/ha。

8、按上述方案,所述茶园土壤为酸性茶园土壤。

9、按上述方案,表面覆土厚度为5~20cm。覆土可防止原花青素失效且有利于肥料被植物利用。覆盖过少的土壤容易引发肥料挥发而覆土过厚会导致形成厌氧微氧条件进而提高反硝化微生物活性而促进土壤n2o的排放。

10、按上述方案,原花青素施加频率为一年一次,施加时间为5~6月或者9~10月。此时间段施肥量最高,施加后对n2o减排效果最好。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酸性茶园土壤n2o的减排方法选择原花青素作为反硝化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酸性茶园土壤n2o的排放,且绿色环保,不会带来有害物质。



技术特征:

1.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将原花青素均匀掺入茶园土壤中,并在表面覆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花青素为植物中提取的原花青素或生物合成的原花青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花青素的施用量为150-210kg/h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原花青素与氮肥一同均匀掺入茶园土壤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肥的施用量200-800kg/h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园土壤为酸性茶园土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覆土厚度为5~2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原花青素施加频率为一年一次,施加时间为5~6月或者9~10月。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性茶园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原花青素均匀掺入茶园土壤中,并在表面覆土。本发明针对酸性茶园土壤N<subgt;2</subgt;O的减排方法选择原花青素作为反硝化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酸性茶园土壤N<subgt;2</subgt;O的排放,且绿色环保,不会带来有害物质。

技术研发人员:郑宁国,韩星,徐晟文,姚槐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工程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