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越来越高,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越来越长,所用占地面积也相应增加,然而城市可用占地面积有限。于是,出现了一批一体化生物澄清池原位改造技术,解决现有污水厂传统活性污泥法a2o、ao、sbr等工艺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可以省去二沉池的同时增加脱氮除磷效率,使得出水达标排放。
2、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4368832 a)公开了一种缺氧生物澄清池及其处理方法,其包括池体,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布水排泥装置、悬浮污泥区以及泥水分离区,池体底部的布水排泥装置不易堵塞、布水均匀,消除了死区,同时,通过间隔通入气体,保持污泥悬浮状态,避免了局部污泥堆积导致污泥上浮的问题,更有利于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提高缺氧生物澄清池的水解酸化效率,此外,采取纵向分区布局,可有效减少缺氧生物澄清池的占地面积,并且可用于取代常规初沉池,解决其碳源流失严重问题。然而,这种缺氧生物澄清池由于进水通道的下端(即出口端)远离泄泥口而靠近填料区域,故污水容易在未经充分沉淀分离后就进入填料中,从而增大填料的负荷,降低填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出水水质,而且沉淀(即活性污泥)不能及时返回悬浮污泥区而造成耗损,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碳源的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既能够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又能够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其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污泥悬浮区和澄清区;所述布水排泥区内设置有布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内设置有第一分离斗和第二分离斗,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池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二分离斗置于所述第一分离斗内,所述第一分离斗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分离斗的顶部,所述第一分离斗和所述第二分离斗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所述第一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二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的下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第二分离斗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填料,所述填料将所述第二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出水腔的顶部。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水腔的两侧布置有能将所述出水腔的水面浮泥推至所述集水槽的推流管,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浮泥废水排出所述池体的废水排放管。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清水排放管与所述废水排放管并联连接,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水阀,所述废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水阀。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腔内且靠近所述填料的一侧。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输送通道内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位置高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水平高度。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泥口的投影面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输送通道的上端设有可供生物填料投入至所述污泥悬浮区中的投料口。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布水排泥装置包括布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布水管,所述布水渠通过若干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通孔,所述布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布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布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13、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双分离斗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延长进水通道的路径,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使进水通道的下端更靠近于排泥口,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
1.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污泥悬浮区和澄清区;所述布水排泥区内设置有布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内设置有第一分离斗和第二分离斗,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池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二分离斗置于所述第一分离斗内,所述第一分离斗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分离斗的顶部,所述第一分离斗和所述第二分离斗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所述第一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二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的下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第二分离斗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填料,所述填料将所述第二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腔的两侧布置有能将所述出水腔的水面浮泥推至所述集水槽的推流管,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浮泥废水排出所述池体的废水排放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排放管与所述废水排放管并联连接,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水阀,所述废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水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腔内且靠近所述填料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内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位置高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水平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泥口的投影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的上端设有可供生物填料投入至所述污泥悬浮区中的投料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排泥装置包括布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布水管,所述布水渠通过若干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通孔,所述布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布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布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