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46431发布日期:2024-01-26 23:03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磷酸铁生产废水预处理主要采用熟石灰化学沉降法和氨水化学沉降法。其中,熟石灰化学沉降法产生大量硫酸钙和磷酸钙,产生较多固废。氨水化学沉降法,为避免过多的氨水形成氨络合物而多采用分步沉降的做法,但分步沉降容易影响沉降效果;同时该工艺使用沉淀池作为泥水分离装置,存在分离效果差、出水需要二次过滤的缺陷,通常需要建设较大的沉淀池、并连接后续分离设施,导致投资成本较高。此外,现行工艺一般采用开放系统,氨气泄露严重,导致氨水利用率低,还需要额外建设臭气处理装置或配套氨吸收系统,且臭气处理装置中采用硫酸中和,会造成氨水和硫酸使用量均较大的问题。

2、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与处理装置,以改善现有分步沉降中,以沉淀池作为泥水分离装置,存在分离效果差、出水需要二次过滤的缺陷,兼具占地面积小、氨水利用率高、反应效率高、后续处理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和建设投资低等优势。

2、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包括洗水预处理系统和母液预处理系统;

4、所述洗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洗水反应模块、洗水过滤模块、洗水超滤模块和洗水脱气模块;

5、所述母液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母液一级反应模块、母液一级过滤模块、母液二级反应模块、母液二级过滤模块、母液超滤模块和母液脱气模块。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为不含沉淀池的泥水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密闭系统,无氨气泄露,亦无需配套氨吸收系统,通过采用相互并列的反应模块、过滤模块、超滤模块和脱气模块分别对洗水和母液进行处理,降低了磷酸铁生产废水中的固体不溶悬浮物、浊度和淤泥密度,分离效果好,经本实用新型的预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洗水或母液可以经过简单的浓缩或蒸发处理以得到纯水和盐产品,分离效果好,可实现资源化利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洗水预处理系统和母液预处理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反应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洗水调节池、洗水反应器和洗水结晶器,以及同时与所述洗水调节池、所述洗水反应器和所述洗水结晶器相连接的洗水污泥浓缩池,以及与所述洗水污泥浓缩池相连接的洗水板框压滤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脱气模块包括洗水脱气塔和洗水中水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液一级反应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母液一级调节池、母液一级反应器和母液一级结晶器,以及同时与所述母液一级调节池、所述母液一级反应器和所述母液一级结晶器相连接的母液一级污泥浓缩池,以及与所述母液一级污泥浓缩池相连接的母液一级板框压滤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液二级反应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母液二级反应器和母液二级结晶器,以及同时与所述母液二级反应器和所述母液二级结晶器相连接的母液二级污泥浓缩池,以及与所述母液二级污泥浓缩池相连接的母液二级板框压滤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液脱气模块包括母液脱气塔和母液中水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过滤模块、所述母液一级过滤模块或所述母液二级过滤模块独立地设置有至少一组叠片式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超滤模块和所述母液超滤模块独立地设置有外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膜或卷式超滤膜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反应器、所述母液一级反应器和所述母液二级反应器为密闭式反应容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水结晶器、所述母液一级结晶器和所述母液二级结晶器为封闭式结晶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磷酸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装置,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预处理装置包括洗水预处理系统和母液预处理系统;洗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洗水反应模块、洗水过滤模块、洗水超滤模块和洗水脱气模块;母液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母液一级反应模块、母液一级过滤模块、母液二级反应模块、母液二级过滤模块、母液超滤模块和母液脱气模块。本技术的预处理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氨水利用率高、反应效率高、后续处理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和建设投资低等优势,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琦,吴宋超,郑建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5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