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生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06307发布日期:2024-05-09 21:5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生化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生化池。


背景技术:

1、随着水环境治理要求及出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国内很多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扩建或提标的压力。在污水处理厂处理设施中,生化池占地面积最大,往往成为污水处理厂扩建或提标时建设用地面积的制约因素,影响生化处理工艺的选择。而在生化处理工艺中,a2/o系列工艺如a/o脱氮工艺、常规a2/o、改良型a2/o、倒置a2/o、多级a/o工艺等,具有运行稳定高效、管理简单的优点,广受青睐,应用极为广泛,是优先采用的工艺形式。在污水处理厂面积受限,而又希望采用a2/o系列生化处理工艺的情况下,如何对生化池进行改造、节约用地成为了重中之重。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表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层生化池,该生化池通过合理的布设,不仅可以满足a2/o系列工艺,而且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减少淤积现象,大幅减少生化占地面积。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层生化池,包括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为缺氧区,所述缺氧区为多通道暗渠形式,水平折流布设,所述缺氧区的起端设置有缺氧区进水口,末端设置有缺氧区出水口;

3、所述上层被沿生化池长度方向布设的隔墙一隔离成互相独立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被沿生化池宽度方向布设的隔墙二隔离成预缺氧区和厌氧区,所述厌氧区的出水口与所述缺氧区的进水口对应布设;所述第二区域被沿生化池长度方向布设的隔墙三隔离成一端互通的好氧区和消氧区,所述第二区域还设置有污泥循环槽,所述污泥循环槽与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消氧区沿生化池长度方向布设;

4、所述污泥循环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污泥循环槽进水口和污泥循环槽出水口,所述污泥循环槽进水口位于所述缺氧区出水口上方且与所述好氧区的始端连通,所述污泥循环槽出水口与所述缺氧区的始端连通,所述消氧区的末端通过污泥内回流泵与所述污泥循环槽连接,所述好氧区的末端设置有溢流堰和出水管接出池外;所述缺氧区末端出水向上进入污泥循环槽后,一部分自流进入好氧区,一部分经过污泥循环槽中的污泥循环泵提升后,再通过污泥循环槽出水口进入缺氧区起端。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厌氧区中间沿垂直进水方向布设有隔墙四,所述隔墙四用于保证厌氧区内污水折流。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好氧区为多通道形式,水平折流布设。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预缺氧区、厌氧区4设置于上层第二区域的边侧,所述消氧区位于好氧区和第一区域之间,污泥循环槽同时位于好氧区和消氧区的端部且对应下层缺氧区的始端和末端,所述污泥循环槽紧邻预缺氧区布设。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墙二上开设有孔洞,所述预缺氧区的出水通过孔洞自流进入厌氧区,所述厌氧区的出水向下自流进入缺氧区。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层池体还设置有隔墙五,所述隔墙五用于保证污泥循环槽出水口与缺氧区起端连接。

11、进一步,所述隔墙五位于预缺氧区的下方,所述隔墙五沿生化池宽度方向布设,与生化池边沿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与缺氧区的始端连通。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消氧区设置有潜水搅拌器。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缺氧区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穿过厌氧区或好氧区到池顶,与臭气收集管道连接,所述通气孔兼做人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5、(1)该生化池采用双层土建结构,下层为缺氧区,上层为预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上下叠合建设,且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良好流态,不易淤积,布局合理,可以减少生化占地面积30~40%,另外通过增设预缺氧区和消氧区,使得其处理效率更高,更好;对某一规模的污水二级处理,按缺氧区水深6m、停留时间6h计算,或者按缺氧区水深8m、停留时间8h计算,采用双层生化池时节约的用地面积约相当于二沉池的净占地面积;

16、(2)缺氧区采用管涵式反应器,采用多通道暗渠形式,依靠污泥循环泵而不是潜水搅拌器实现缺氧区大比例混合液不断循环流动,维持缺氧区所需不淤流速(污泥循环泵配置功率与潜水搅拌器配置功率相当),流速均匀,避免了常规单层生化池缺氧区普遍存在的局部泥沙淤积现象,缺氧区容积利用率高,提高了缺氧反应效率;

17、(3)缺氧区可处于密封有压状态,通气孔可以非常方便地与臭气收集管道相连接,而缺氧区是臭气产生源,具有臭气收集率高、效果好的优点,并可减少缺氧区除臭加盖工程量和投资。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为缺氧区,所述缺氧区为多通道暗渠形式,水平折流布设,所述缺氧区的起端设置有缺氧区进水口,末端设置有缺氧区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中间沿垂直进水方向布设有隔墙四,所述隔墙四用于保证厌氧区内污水折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为多通道形式,水平折流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缺氧区、厌氧区设置于上层第二区域的边侧,所述消氧区位于好氧区和第一区域之间,污泥循环槽同时位于好氧区和消氧区的端部且对应下层缺氧区的始端和末端,所述污泥循环槽紧邻预缺氧区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二上开设有孔洞,所述预缺氧区的出水通过孔洞自流进入厌氧区,所述厌氧区的出水向下自流进入缺氧区。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池体还设置有隔墙五,所述隔墙五用于保证污泥循环槽出水口与缺氧区起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五位于预缺氧区的下方,所述隔墙五沿生化池宽度方向布设,与生化池边沿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与缺氧区的始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氧区设置有潜水搅拌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穿过厌氧区或好氧区到池顶,与臭气收集管道连接,所述通气孔兼做人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生化池。该生化池采用双层土建结构,下层为缺氧区,上层为预缺氧区、厌氧区和好氧区,上下叠合建设,缺氧区采用多通道暗渠形式,依靠污泥循环泵而不是潜水搅拌器实现缺氧区大比例混合液不断循环流动,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良好流态,流速均匀,避免了常规单层生化池缺氧区普遍存在的局部泥沙淤积现象,缺氧区容积利用率高,提高了缺氧反应效率;具有处理效率高、不易淤积、减少生化占地面积30~40%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波,潘名宾,刘金利,张锋,张碧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