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为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
背景技术:
1、火力发电厂在运转中依靠水作为传递能量的介质,也是依靠水作为冷却介质来完成热量交换。水在火力发电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在火力发电厂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循环系统:一是动力设备中水汽循环系统;二是冷却水循环系统。因此,电厂不仅是用水和排水大户,同时也是污染大户。虽然火电厂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不大,但由于排水量大,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相应增加,从而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2、授权公开号“cn220034066u”记载了“一种电厂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表面固定连接有过滤箱,所述通孔内壁开设有凹槽,通过设置第一转轴和螺纹柱,当人们需要对过滤箱进行移动时,人们只需要通过外界工具转动转盘,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可以带动螺纹柱进行转动,在螺纹柱和螺纹管的共同作用下,从而可以带动卡杆进行移动,进而可以将卡杆与卡槽相分离,即可对活动板进行移动,进而可以对过滤箱移动出第二箱体内,即可对过滤箱内的脏污进行清理,从而人们在对过滤箱进行移动时更加快捷”。
3、上述专利可对过滤箱内的脏污进行清理,从而人们在对过滤箱进行移动时更加快捷,但是,其使用过程中,不能处理充分,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电厂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做到废水重复利用直至零排放,探索新的处理模式,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通过曝气机构的使用,与水流的配合,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使得立体复合基悬浮载体使用了整个反应器空间,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相生物两者的优越性,使之扬长避短,相互补充,通过消泡机构的使用,可以使反应池内部的气泡进行消除,保证使用效果,并且,反应池容积负荷高,节省占地,耐冲击性强,性能稳定,运行可靠,曝气系统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生物池无堵塞现象,使用灵活方便。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包括:
3、一侧设有出水池的生化反应池;
4、填料,所述填料填充设置于生化反应池内;
5、曝气机构,设于生化反应池内,用以生化反应池内气体填充,所述曝气机构包括输入部件和多个曝气管道,多个所述曝气管道均等距设于生化反应池的底部,所述输入部件设于生化反应池上,且输入部件与多个曝气管道连接;以及
6、消泡机构,其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消泡机构均设于生化反应池内,用以生化反应池内气泡的消除,每组所述消泡机构均包括消泡管和高压气体泵,所述高压气体泵固定连接于生化反应池的内壁一侧靠近顶部处,所述消泡管固定连接于高压气体泵的输出端。
7、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部件包括空气入口和连管,所述连管固定连接于生化反应池内一侧,且连管的底部与多个曝气管道连通设置,所述空气入口连通设置于连管的顶部。
8、进一步的,所述生化反应池的顶部一侧安装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出水池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出水管。
9、进一步的,所述生化反应池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出水拦截格栅,多个所述出水拦截格栅均匀分布,且多个出水拦截格栅均连通于出水池内。
10、进一步的,所述出水池内固定连接有分隔板。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通过曝气机构的使用,与水流的配合,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使得立体复合基悬浮载体使用了整个反应器空间,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相生物两者的优越性,使之扬长避短,相互补充。
13、(2)、该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通过消泡机构的使用,可以使反应池内部的气泡进行消除,保证使用效果,并且,反应池容积负荷高,节省占地,耐冲击性强,性能稳定,运行可靠,曝气系统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生物池无堵塞现象,使用灵活方便。
1.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件包括空气入口(4)和连管(5),所述连管(5)固定连接于生化反应池(1)内一侧,且连管(5)的底部与多个曝气管道(8)连通设置,所述空气入口(4)连通设置于连管(5)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反应池(1)的顶部一侧安装设置有进水管(2),所述出水池(11)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出水管(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反应池(1)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出水拦截格栅(9),多个所述出水拦截格栅(9)均匀分布,且多个出水拦截格栅(9)均连通于出水池(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厂废水处理生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池(11)内固定连接有分隔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