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56784发布日期:2025-03-07 11:3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好氧反应装置主要包括沿污水的流动路径上依次设置的缺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污水的原水进入缺氧区后与其内部的微生物稀释混合进行缺氧反应,之后污水进入好氧区进行好氧反应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之后污水进入到沉淀区进行沉淀分离。但是,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当来水的污染物较高时,需要更多生物去除污染物,因此,会将沉淀区内原本外排的污泥回流至缺氧区中。现有技术中主要依靠泵体驱动、控制并配合管路实现污泥的回流,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利于节能环保且会增加系统维护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适应来水的污染物浓度波动时,现有技术中主要依靠泵体驱动、控制并配合管路实现污泥的回流,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利于节能环保且会增加系统维护的负担,从而提供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沿水体流动路径上设置的缺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水体加速装置,包括进水喷射器与喉管,所述进水喷射器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污水源相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喉管内;所述喉管设置在所述缺氧区内,进入所述喉管内的水体在所述喉管的顶端释放至所述缺氧区内;轻质污泥收集斗,设置在所述沉淀区内,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的斗壁上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口,且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的底部设置有伸至所述本体外部的排泥管;污泥回流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喉管相连通;污泥回流控制器,一端位于所述本体的外部,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内,所述污泥回流控制器位于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相适配的第二污泥回流口;其中,当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与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相互对齐时,在负压作用下,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污泥经所述污泥回流控制器、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以及所述污泥回流管进入到所述喉管内;当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与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相互错开时,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污泥经所述排泥管外排。

4、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回流控制器包括手柄、控制头以及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杆;所述手柄位于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控制头设置在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内,且所述控制头的外周壁与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的内周壁相贴合,所述控制头的内部为中空的腔体,所述控制头的顶端为敞口结构;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设置在所述控制头的外周壁上,且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与所述腔体相连通;其中,转动所述手柄以使所述第一污泥回流口与所述第二污泥回流口相互对齐或者相互错开。

5、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导流通道,位于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之间,用于连通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所述导流通道具有使水体上升运动的上升流道以及使水体下降运动的下落流道。

6、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好氧脱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好氧区与所述沉淀区之间,所述好氧脱气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好氧区相连通;所述好氧脱气通道的出口分为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所述好氧脱气通道内的一部分水体经所述第一支路进入到所述缺氧区中,所述好氧脱气通道内的另一部分水体经第二支路进入所述沉淀区中。

7、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器,设置在所述好氧区内;预混罩,罩设在所述曝气器的出气端,所述预混罩与所述曝气器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预混区;所述预混罩与所述曝气器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第一回水口,所述第一回水口连通所述第一预混区与所述第一预混区外部的空间;其中,所述预混罩的释放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预混罩的进水口的流通面积,以在曝气状态下增大所述第一预混区内的压力。

8、进一步地,该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还包括整流罩,罩设在所述预混罩的释放口,所述整流罩远离所述预混罩的端部为封口结构,且沿远离所述预混罩的方向上所述整流罩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整流罩与所述预混罩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预混区;所述整流罩与所述预混罩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口连通所述第二预混区与所述第二预混区外部的空间。

9、进一步地,所述整流罩的罩口边沿设置有若干齿型口,若干所述齿型口沿所述整流罩的周向分布。

10、进一步地,该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还包括保速件,设置在所述预混罩与所述整流罩之间,且所述保速件远离所述整流罩的一端与所述预混罩的释放口相连。

11、进一步地,所述喉管的底端与所述本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第二回水口,所述缺氧区内的一部分水体经所述第二回水口进入到所述喉管内。

12、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斜管分离装置与出水槽;所述斜管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轻质污泥收集斗的下游,用于对水体进行沉淀分离;所述出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分离装置的下游,用于对沉淀分离后的水体进行收集。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设置了污泥回流控制器,可以通过改变污泥回流控制器上第二污泥回流口与轻质污泥收集斗上的第一污泥回流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控制是否进行污泥回流。即,当第一污泥回流口与第二污泥回流口相互对齐时,进行污泥回流,在负压作用下,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污泥经污泥回流控制器、第二污泥回流口、第一污泥回流口以及污泥回流管进入到喉管内;当第一污泥回流口与第二污泥回流口相互错开时,不进行污泥回流,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污泥经排泥管外排。如此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借助泵体提供驱动及控制也可以实现污泥回流,更加节能环保且不会增加系统维护的负担。



技术特征:

1.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包括:本体,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沿水体流动路径上设置的缺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轻质污泥收集斗,设置在沉淀区内,轻质污泥收集斗的斗壁上设置有第一污泥回流口,且轻质污泥收集斗的底部设置有伸至本体外部的排泥管;污泥回流管,一端与第一污泥回流口相连,另一端与喉管相连通;污泥回流控制器,一端位于本体的外部,另一端设置在轻质污泥收集斗内,污泥回流控制器位于轻质污泥收集斗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流口。本技术提供的环流好氧颗粒污泥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借助泵体提供驱动及控制也可以实现污泥回流,更加节能环保且不会增加系统维护的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张崭华,张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530
技术公布日:2025/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