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含石英粉污水的净化处理技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进一步说是一种净化含石英粉污水的水处理技术。
一般石粉厂及陶瓷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石英粉,直接排放,很易堵塞管道,污染河流,所以应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含悬浮颗粒的废水,虽已有很多方法,但对如何净化处理石粉厂及陶瓷工厂排放的含大量石英粉的污水,即高浊度污水,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法。例如,使用多级沉降池,靠其自然沉降的方法,由于石英粉悬浮粒子极细,且带有电荷,所以很难降沉下来。又如,采用加稀酸的方法,试图促其絮凝沉降,也未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对石粉厂及陶瓷工厂排放的含石英粉的污水的净化处理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本发明将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合使用,先后加入含石英粉的污水中去,利用工艺设备,使其充分分散,均匀地散布于污水中,充分与石英粉粒子接触,促使污水中的石英粉快速絮凝沉降,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知道,石粉厂及陶瓷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所含的石英粉,属于硅酸盐憎水性胶体至细砂粒范畴。颗粒小,表面积大,吸附作用强,容易带电,粒子间同电荷相斥,不易靠近,处于分散状态,不易沉降。如果粒子表面再吸附上亲水性物质,在水中更增强了分散稳定性。以上就是污水中石英粉悬浮粒子不易沉降的原因。本发明通过加入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一方面利用其中和粒子电性,使粒子集聚,另一方面靠高分子絮凝剂的大分子在粒子表面上的吸附进而使粒子“桥联”絮凝沉降,最终达到净化含石英粉污水的目的。
本发明以硫酸铝、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的高分子共聚物为絮凝剂,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实施本发明。本发明具体的净化处理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参见附图)硫酸铝在泵(2)前加药点(1)处加入到含大量石英粉的污水(1)中,通过泵(2)使其充分散布于污水中,以中和石英粉粒子的电性,产生第一步的脱稳凝聚,然后送至喷射泵(3),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的高分子共聚物此时在加药点(5)加入,通过喷射泵(3)使其充分散布于污水中,继续中和石英粉粒子的电性,并利用自身的线性结构,先吸附于粒子表面上产生单元絮团,继之使粒子“桥联”、絮凝产生大絮团,为使药剂能充分与粒子接触,絮团能长大和快速沉降,经过喷射泵(3)后,再经过分散混凝器(4),至此基本完成凝聚、絮凝过程,然后送至底部为截锥形的沉降池(6)沉降,絮团在沉降过程中又吸附一些悬浮于水中的石英粉粒子,经过沉降,由石英粉粒子组成的絮团沉降于池底,澄清水(Ⅱ)溢流入贮水池,循环使用,沉降于池底的石英粉通过泵(7)送至过滤机(8)过滤,滤出的石英粉(Ⅳ)回收使用(回收的该部分石英粉符合陶瓷工艺规范对原料的要求),滤液(Ⅲ)流入贮水池循环使用。
本发明对于处理浊度在24000mg/l以下的含石英粉的污水,加入硫酸铝药剂的量为25~150ppm,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高分子共聚物药剂的量为1.5~12ppm,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高分子共聚物中的丙烯酸盐与丙烯酰胺的比例为1~9∶9~1,沉降最多不超过4级。
下表所举的实例硫酸铝加入量25~150ppm,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高分子共聚物加入量15~12ppm。
含石英粉污水 沉降池溢流水实例 备注浊度(mg/l) 余浊度(mg/l)1 12600 170 处理表中2 12600 130 的污水,3 15400 130 每吨污水4 15800 140 需药剂费5 16000 230 0.13元6 16000 1407 17800 1508 21000 2109 24000 34010 8000 80对附图的说明1-硫酸铝加药点2-离心泵3-喷射泵4-分散混凝器5-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高分子共聚物的加药点6-底部为截锥形的沉降池7-隔膜泵8-过滤机Ⅰ-含大量石英粉末处理的污水Ⅱ-经过处理的溢流清水Ⅲ-滤液Ⅳ-滤出的石英粉
权利要求
1.一种以絮凝剂处理含石英粉污水的水处理技术,其特征是硫酸铝在泵(2)前加药点(1)处加入到含大量石英粉的污水(Ⅰ)中,通过泵(2)送至喷射泵(3),此时在加药点(5)处加入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高分子共聚物,经过喷射泵(3)送至分散混凝器(4)流入底部为截锥形的沉降池(6),污水中的石英粉沉降于池底部并通过泵(7)送至过滤机(8)过滤,石英粉(Ⅳ)回收使用,滤液(Ⅲ)流至贮水池循环使用,沉降池(6)中的澄清水(Ⅱ)溢流入贮水池循环使用。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水处理技术,其特征是对于处理浊度为24000mg/l以下的含石英粉污水,硫酸铝药剂加入量为25~150ppm,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共聚物药剂加入量为1.5~12ppm。
专利摘要
本发明使用硫酸铝和丙烯酸系列的高分子共聚物为絮凝剂,控制适宜的工艺条件,处理浊度在24000mg/l以下的含石英粉的污水,取得良好效果。处理后的污水可以循环使用,并可回收大量石英粉。
文档编号C02F1/56GK86105068SQ86105068
公开日1988年3月2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14日
发明者穆毅, 杨静适, 黄起超, 吴锡尧, 黑文荣 申请人: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