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97594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天然纤维的化学改性,特别涉及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现有技术中,纤维类吸附剂包括合成纤维吸附剂和天然纤维吸附剂两种。传统的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纤维等,由于形态为颗粒状或粉末状,使用和再生很不方便,纤维类吸附剂则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合成纤维吸附剂是由功能性单体共聚或由合成纤维功能化改性制得,其价格昂贵,而且不能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天然纤维吸附剂是通过化学改性,将天然纤维本身所含的基团功能化,或在天然纤维骨架上引入活性基团而得到的吸附剂。本发明提出一种天然纤维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以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氧化还原体系作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纤维素接枝共聚,制得对铜、铬、铅等重金属离子具有吸附功能的纤维素吸附剂。
目前,有关合成纤维吸附剂制备的方法已有许多专利成果。中国专利1049264C公开的以腈纶纤维为原料,先与水合肼溶液进行交联,得到交联纤维,再按配比与乙二胺、阻聚剂硫粉进行反应,得到合成纤维吸附剂,该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容量仅有3.02mg/g,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反应试剂毒性大且价格较贵。此外,中国专利91103814.0公开了腈纶纤维与羟胺反应制备合成纤维吸附剂,中国专利1112258C报道含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酯三聚物的纤维吸附剂,上述专利报道的纤维吸附剂均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合成的,所得吸附剂的成本要高于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合成的吸附剂,且合成纤维吸附剂的性能不够稳定,吸附性能较低,反应试剂毒性大,对环境的污染也比后者大。
天然纤维吸附剂的合成方法也有相关报道。文献(《环境污染与防治》,23(4)160-162.2001;罗儒显等)中报道的以蔗渣纤维素为原料,经碱化后,与二硫化碳酯化反应制得的纤维素吸附剂,对Cu2+吸附量为11.52mg/g。此法所得纤维素吸附剂吸附性能较低,且二硫化碳毒性较大。
文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2(1)62-65.1996;曾清如等)中报道的以谷壳纤维素为原料,通过改性,将乙二胺接枝到谷壳纤维素上,合成天然纤维素吸附剂,对Cu2+吸附量仅为10.611mg/g。中国专利1120044C公开了丙烯酰胺在纤维素纤维上接枝共聚,再通过霍夫曼转为反应制得天然纤维吸附剂,该吸附剂对弱碱性阴离子有较好吸附效果,但不能对金属离子吸附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源自天然纤维素原料,性能稳定,对Cu2+等金属离子具有较好吸附性能(对Cu2+吸附量>20.00mg/g)的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称取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0~40%、30~50%、10~30%、3~12%;将纤维素用质量浓度为5~40%氢氧化钠溶液碱化30~180min后,水洗至中性,得到碱化纤维素,其中纤维素和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为1~5∶100;将丙烯酸单体用碱溶液中和至60~100%的中和度后,加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碱化纤维素,搅拌均匀;加热使上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至50~80℃;称取占丙烯酸、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总质量1~10%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溶于适量水中,使引发剂质量浓度为3%~10%,加入到反应体系,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反应时间为1~3h;反应结束后,产物先用质量浓度为0.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水洗产物至洗液pH为5~7,干燥后即得纤维素吸附剂。纤维素为蔗渣浆纤维素。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为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纤维素与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共聚,在纤维素骨架上同时引入多种功能基团,可对金属离子同时进行配位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金属离子有较好去除效果。
2.本发明制备的纤维素吸附剂所用原料为蔗渣浆纤维素,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使得该吸附剂成为成本低、吸附容量大、吸附性能稳定的环境友好吸附材料。
3.本发明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合成步骤简单,工艺设备少,易于操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实例中述及的吸附容量,是该纤维吸附剂对一定浓度Cu2+溶液静态吸附的结果。吸附前后金属离子质量浓度是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的,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吸附量(Q)Q=(C0-Ct)×V/m式中Q-吸附量,mg/g;C0-已知原始样中金属离子浓度,mg/L;Ct-吸附后金属离子浓度,mg/L;V-溶液体积,L;m-用于吸附的接枝产物质量,g。
实施例1(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3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3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6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压干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mL,用6mol/LNaOH溶液8.64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5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溶解后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素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70℃。称取0.171g过硫酸铵、0.079g亚硫酸氢钠,取少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4%。待体系温度升至70℃后,加入引发剂,反应2h。
(3)产物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所得产品对Cu2+的吸附量为21.69mg/g。
实施例2(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4.0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3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9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38mL,用6mol/LNaOH溶液7.85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5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再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素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60℃。称取0.171g过硫酸铵、0.079g亚硫酸氢钠,取少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4.8%。待体系温度升至60℃后,加入引发剂,反应3h。
(3)产物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25.03mg/g。
实施例3(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2.3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6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38mL,用6mol/LNaOH溶液10.54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5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再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素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60℃。称取0.171g过硫酸铵、0.079g亚硫酸氢钠,取少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4.8%。待体系温度升至60℃后,滴加引发剂,反应2h。
(3)产物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21.75mg/g。
实施例4(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4.0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3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mL,用6mol/LNaOH溶液7.85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4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在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70℃。称取0.121g过硫酸铵、0.049g亚硫酸氢钠,取少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3.3%。待体系温度升至70℃后,加入引发剂,搅拌均匀,反应2h。
(3)产物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22.52mg/g。
实施例5(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2.3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2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3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压干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38mL,用6mol/LNaOH溶液7.85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4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在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60℃。称取0.121g过硫酸铵、0.049g亚硫酸氢钠,取适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3%。待体系温度升至60℃后,加入引发剂,搅拌均匀,反应1h。
(3)产物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18.50mg/g。
实施例6(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2.3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30%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9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压干得碱化纤维素。
(2)量取丙烯酸5.38mL,用6mol/LNaOH溶液7.85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5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在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素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80℃。称取0.211g过硫酸铵、0.119g亚硫酸氢钠,取少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6.2%。待体系温度升至80℃后,加入引发剂,反应2h。
(3)产物水洗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21.79mg/g。
实施例7(1)称取蔗渣浆纤维素2.39g于250mL四口瓶中,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100g,搅拌反应180min,过滤水洗至中性,压干得碱化纤维素。
(2)取丙烯酸5.38mL,用6mol/LNaOH溶液7.85mL中和并冷却至室温。称取3.15g丙烯酰胺,0.76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20mL蒸馏水搅拌使之溶解。在加入丙烯酸中和液,混合均匀。将碱化纤维素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均匀。水浴升温至50℃。称取0.211g过硫酸铵、0.119g亚硫酸氢钠,取适量水溶解,使引发剂浓度为3%。待体系温度升至50℃后,加入引发剂,反应2h。
(3)产物水洗用稀碱液洗涤后,水洗至中性,于60℃下干燥3~5h,得最终产品。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11.38mg/g。
实施例8(1)称取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30%、40%~50%、15%~25%、3%~9%;
(2)将质量百分比为20%~30%的纤维素,用浓度为25%~35%的氢氧化钠溶液碱化30~90min后,水洗至中性,得到碱化纤维素;(3)将丙烯酸单体用碱溶液中和至60~75%的中和度后,加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均匀;(4)将碱化纤维素加入上述混合体系,搅拌均匀。加热使反应体系温度升高至60~75℃;称取占丙烯酸、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总质量1.8~3.5%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溶于适量水中,使引发剂浓度在4%~7%,再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反应时间为1.5~2h;(5)反应结束后,产物先用浓度0.1~2%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水洗产物至中性,干燥后即得纤维素吸附剂。产品对Cu2+的吸附量在11.38~25.48mg/g。
实施例9(1)称取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45%、25%、6%;(2)将质量百分比为20%的纤维素,用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碱化30min后,水洗至中性,得到碱化纤维素;(3)将丙烯酸单体用碱溶液中和至60%的中和度后,加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均匀;(4)将碱化纤维素加入上述混合体系,搅拌均匀。加热使反应体系温度升高至70℃;称取占丙烯酸、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总质量1.8%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溶于适量水中,使引发剂浓度为4.8%,再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反应时间为3h;(5)反应结束后,产物先用1g/L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水洗产物至中性,干燥后即得纤维素吸附剂。产品对Cu2+的吸附量达25.48mg/g。
权利要求
1.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为a.称取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0~40%、30~50%、10~30%、3~12%;b.将纤维素用质量浓度为5~40%氢氧化钠溶液碱化30~180min后,水洗至中性,得到碱化纤维素,其中纤维素和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比为1~5∶100;c.将丙烯酸单体用碱溶液中和至60~100%的中和度后,加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碱化纤维素,搅拌均匀;d.加热使上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至50~80℃;称取占丙烯酸、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总质量1~10%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溶于适量水中,使引发剂质量浓度为3%~10%,加入到反应体系,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反应时间为1~3h;e.反应结束后,产物先用质量浓度为0.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水洗产物至滤液pH为5~7,干燥后即得纤维素吸附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为蔗渣浆纤维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为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
全文摘要
一种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称取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将纤维素用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后,水洗至中性,得到碱化纤维素;将丙烯酸单体用碱溶液中和后,加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碱化纤维素,搅拌均匀;加热并称取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剂,溶于适量水中,加入到反应体系,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反应结束后,产物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水洗产物至滤液pH为5~7,干燥后即得纤维素吸附剂。本发明制备的纤维素吸附剂所用原料为蔗渣浆纤维素,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使得该吸附剂成为成本低、吸附容量大、吸附性能稳定的环境友好吸附材料。
文档编号B01J20/22GK101058066SQ20071002348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5日
发明者商士斌, 王瑀, 王丹, 宋湛谦, 王宏晓 申请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