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干燥气体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751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干燥气体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干燥气体、更具体地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的 气体的改进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知道,干燥来自压缩机的气体首先是将其冷却,随后引导其 通过带有吸附和/或吸收介质的干燥元件。
对于这种公知方法,人们还知道使这种吸附和/或吸收介质交替地 通过所谓的干燥区和所谓的再生区而放入干燥器中,从而使吸附和/ 或吸收介质在再生区中再生。
为此目的,根据已知的方法,被引导的将要干燥的气体的一部分
此吸附和/或吸收介质吸收水分。
这种已知方法的缺点在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停止或一段时期的 空转之后再次开启压缩机时,被干燥的气体暂时具有增大的湿度水平, 即增大的压力露点。
取决于被干燥气体的应用领域,干燥器之后的用户网络中的压力 露点的上升的峰值是不不可接受的。
在具有一个干燥器和一个压缩机的装置中(压缩机并不总是在满 负载下工作)和在具有并行连接的数个压缩机/干燥器组合的装置中 (其中至少一个压缩机不是一直在满负载下工作)尤其会出现这种与
压力露点峰值有关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停止或空转之后再次开启一个或数 个压缩机时压力露点的暂时增大可由以下现象来解释。
当压缩机满负栽工作时,可说是在干燥元件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
水分含量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由此与出口侧相比,干燥元件在入 口侧含有更多的水分。
在压缩机随后被关闭或空载驱动,并因此有很少的或没有气体流 过千燥器时,上述平衡被打乱,并且将会有水分从潮湿的干燥元件入 口侧扩散到较干燥的干燥元件出口側。
此外,在压缩机被关闭或空载驱动时,再生区入口側与干燥区出 口侧之间的压力差消失,并且形成从再生区到千燥区的潮湿的热空气 流。
干燥元件出口侧上的水分增多,甚至在用户网络中的或与用户网 络相通的干燥元件之后的可用的被干燥气体内的水分也增多。
在随后再次启动压缩机时,由于所形成的不平衡,被干燥气体的 压力露点将会有暂时的增大,直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重新恢复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纠正上述的或其他的缺点。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千燥来自压缩机的气体的方法,由此 将要被千燥的气体被引导通过一种类型的干燥器,其中所述类型的干 燥器主要由储气器和转动体形式的干燥元件构成,在所述干燥元件内 已经设有吸附和/或吸收介质,所述吸附和/或吸收介质被引导交替地 通过储气器的用于干燥气体的干燥区和通过储气器的用于再生在再生 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的再生区,由此,将被干燥的气体经由干燥
口,用于输送给与此出口相连的用户网络,并且由此,在压缩机停止 或空转期间,气体流受到引导而逆流通过干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 质,即按照从干燥区出口到千燥区入口的流动方向。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压缩机停止或空转期间引导气体逆流 通过干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防止在此期间发生任何的水分扩 散,并因此避免已经得到干燥的气体会在干燥器之后吸附水分。
通过应用此方法,以简单的方式避免了压力露点的峰值,否则在 每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止或空转之后再次启动压缩机时都将会出现压 力露点的峰值。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优点是,在压缩机工作时,被干燥气体的露点 保持几乎不变,因此具有非常小的波动。
优选地,被干燥气体被引导而逆流通过干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 介质。
这提供了额外的优点,即在压缩机停止或空转期间,干燥区中 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得到干燥,从而使得紧接着再次启动压缩机之后 被千燥气体的压力露点甚至有可能比在压缩机负载工作时还要低。
被引导而逆流通过干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的干燥气体优 选地例如通过简单地将干燥区连接到大气而从上述用户网络中分离出 来,其结果是,受到压力作用的来自用户网络的被干燥气体将自动地 流过干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到达大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一起应用的设备, 所述设备主要由一种类型的干燥器构成,所述类型的干燥器由储气器 和转动体形式的干燥元件构成,在所述干燥元件内已经设有吸附和/ 或吸收介质,所述吸附和/或吸收介质被引导交替地通过储气器的用于 千燥气体的干燥区和通过储气器的用于再生在再生区中的吸附和/或 吸收介质的再生区,由此干燥区设有气体入口和出口,并且因此所述 设备设有使得有可能在压缩机停止或空转期间引导气体流逆流通过干 燥区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即按照从千燥区出口到干燥区入口的流 动方向)的装置。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特征,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干燥气体的设 备的下述实施例仅作为示例进行说明,而非任何方式的限定,说明将 参考以下附图,其中
图1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的气体的、根据本发明的 设备;
图2表示图1的设备,但是其处于压缩机的停止期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2的气体的设备1。 压缩机2的出口经由压缩气体管线3和将在下文中实现的后冷却 器4连接到设备1,设备1主要由BE 1,005,764中所述类型的干燥器 5构成,所述干燥器5由分为干燥区7和再生区8的储气器6构成, 所述储气器6带有由管状转动体构成的可旋转的干燥元件9,在所述 管状转动体中已设有可被流经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所述吸附和/或
吸收介质借助于驱动器11交替地通过干燥区7和再生区8。
再生区8由干燥容器6的一部分形成,其借助于隔件12、 13、 14 与干燥区7隔开。
在干燥区7的入口 15与压缩气体管线3之间设有气体混合设备 16,其在此例中已经集成在储气器6中。
在给出的实例中,这种混合设备16由喷射器构成,众所周知,所 述喷射器包含喷管17和混合管18,在它们之间设有吸入口 19,用于 从再生区8中吸入气体。
在根据图1所描述的千燥器5中,混合设备16沿轴向方向延伸穿 过管状的旋转干燥元件9,并且在此例中混合设备16被用作干燥元件 9的驱动轴,为此目的,混合管18借助于轴20与驱动器11相连。
可选地在混合设备16与干燥元件9之间在干燥区7中设置液体分 离器21。
干燥区7的出口 22经由输出管23与压缩千燥气体的用户网络24 相连。
再生区8的入口 25经由位于压缩机2与后冷却器4之间的位置上 的压缩气体管线3的支路26直接连接到压缩机2的出口 ,以便能够引 导来自压缩机2的未经冷却的压缩气体通过再生区8。
正如这种干燥器2的惯例那样,压缩气体管线3和输出管23通过 旁路相互连接,其中在旁路中设有旁路阀27,所述旁路阀27在设备
的正常使用期间是关闭的,正如图l所示那样。
同样地,在压缩气体管线3和输出管23中分别设有阀28、 29, 如图l所示,阀28、 29在旁路阀27关闭时是打开的。
再生区8的出口30经由管道31和在此实现的冷却器32与混合设 备16的吸入口 19相通。
在上述管道31的较低点上设有冷凝物分离器33。
根据本发明,设备1配有装置34,所述装置34使得能够在压缩 机2空转或停止期间引导气流逆流通过干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 质10,即,按照从干燥区7的出口 22到干燥区7的入口 15的流动方 向。
在图1的情况下,上述装置由可被密封的排放口 35形成,所述排 放口 35在干燥元件9与干燥区7的入口 15之间的位置上被设置于储 气器6中。
排放口 35可以例如由电阀36来密封,所述电阀36连接到未在图 中示出的控制盒, 一旦压缩机2被关闭或空载驱动,所述控制盒就打 开电阀36。
排出口 35优选地装备有经校准的释放阀37和吸音器38。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设备的工作方式简单,并且如下文所述。 在干燥器5正常负载的情况下,即当压缩机2正在运转并产生压
缩气体时,电阀36^皮关闭。
于是,待干燥的压缩气体经由压缩气体管线3和冷却器4被引入
千燥器5,在干燥器5中,气体如图1中的箭头G所示那样被传送通
过混合设备16,并随后借助于上述液体分离器21和吸附气体中的水
分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而得到干燥。
被干燥的气体随后通过输出管23被引至用户网络24。
为了能够再生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由驱动器11以低转速驱动
干燥元件9,从而让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交替地通过干燥区7和再生区8。
压缩机额定流量中的较大比例(例如35%)经由支路25直接从
压缩机2的出口分离出去,并且该未经冷却的气体流如图1中的箭头 A所示那样被引导通过再生区8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其结果是, 这些相对温暖并且尚未饱和的气体从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中吸收水 分。
在其离开再生区8时,这些气体首先在冷却器32中被冷却,此后 被吸取通过混合设备16中的吸入口 19以与来自压缩气体管线3的待 干燥气体混合。
因气体在冷却器32中的冷却而形成的冷凝液通过冷凝液分离器 33被排出。
当压缩机2被关闭或空载驱动时,如图2所示那样,电阀36被打 开,干燥区7与大气相通。
此时压缩机2没有输出,因此将不再有来自压缩机2的气流通过 干燥器5。
由于用户网络24与在排出口 35处之间的的压力差,如图2中的 箭头P所示那样,自动形成从用户网络逆流通过干燥区7中的吸收介 质IO并且经由排出口 35到达外部空气的被干燥气体的气流。
通过这种方式阻止了在压缩机2停止或空转期间水分从干燥区7 的入口侧扩散到干燥区7的出口侧,和阻止了干燥元件9后方的被千 燥气体因此变潮湿,而这会导致压缩机2再次启动时被干燥气体的压 力露点突然增大。
通过合适地选择释放阀来决定所需要的逆流流过干燥区7中的吸 收介质10的气体流量,并且其总计例如为压缩机额定流量的2%。
很明显,在此优选实例中,仅通过在上述类型的常规干燥器上设 置排放孔35,即无需任何附加管道和/或支路或任何其他设备,以非常 简单的方式实现了用于在压缩机2停止或空转期间引导气体逆流通过 干燥元件7的装置34。
当然,也可以以其他方式来实现上述装置。
在压缩机停止或空转期间受到引导而逆流通过千燥元件的冲洗气 体优选地沿着轴向方向流过干燥元件的整个长度。然而,并不排除此
沖洗气体仅流过此长度的一部分。
通向大气的排出口 35可被设在不同的位置上,以形成从用户网络 出发通过干燥元件的气流。因此,该排出口也可以例如被设在压缩气 体管线3或者管道31中。
上述发明决不限于在附图中示出的上述实施例;相反地,其可以 根据不同的变型来实现,同时仍然保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2)的气体的方法,由此将要被干燥的气体被引导通过这样一种类型的干燥器(5),所述类型的干燥器(5)主要由储气器(6)和转动体形式的干燥元件(9)构成,在所述干燥元件(9)内已经设有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所述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被引导交替地通过储气器(6)的用于干燥气体的干燥区(7)和通过储气器(6)的用于再生在再生区(8)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的再生区(8),由此,将被干燥的气体经由干燥区(7)的入口(15)被引导通过干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到达干燥区(7)的出口(22),用于输送给与该出口(22)相连的用户网络(24);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机(2)停止或空转期间,气流被引导而逆流通过干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即按照从干燥区(7)的出口(22)到干燥区(7)的入口(15)的流动方向(P)。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引导而逆流通过干 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的所述气体为干燥气体。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引导而逆流通 过干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的所述气体是从上述用 户网络(24)中分出来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干燥区(7) 与大气连通来获得从用户网络(24)中分出来的所述气体的流。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位于干燥元件 (9)和干燥区(7)的入口 (15)之间的干燥区(7)的空间与大气连通来获得从用户网络(24)中分出来的所述气体的流。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干燥区(7)经 由储气器(6)中的可密封的排出口 (35)与大气连通。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密封的排出口 (35) 由控制盒控制, 一旦压缩机(2)被关闭或空载驱动,所述控制盒就打开排出口 (35)。
8. —种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2)的气体的设备,所述设备主要 由这样一种类型的干燥器(5)构成,所述类型的干燥器(5)由储气 器(6)和转动体形式的干燥元件(9)构成,在所述干燥元件(9)内 已经设有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所述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被 引导交替地通过储气器(6)的用于干燥气体的干燥区(7)和通过储 气器(6)的用于再生在再生区(8)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的 再生区(8),由此干燥区(7)设有气体入口 (15)和出口 (22);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1)设有装置(34),所述装置(34)能 够在压缩机(2)停止或空转期间引导气体流逆流通过干燥区(7)中 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即按照从干燥区(7)的出口 (22)到千 燥区(7)的入口 (15)的流动方向(P)。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34)由储 气器(6)中的可密封的排出口 (35)形成,所述排出口 (35)在打开 时,通过干燥元件(9)将用户网络(24)连通到大气。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排出口 (35)在干 燥元件(9)与干燥区(7)的入口 (15)之间的位置上被设置于储气 器(6)中。
11. 如权利要求9或IO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排出口 (35) 可由电阀(36)来密封。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设有控制盒, 一旦压缩机(2)被关闭或空载驱动,所述控制盒就打开电子阀(36)。
13. 如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排出 口 (35)设有经校准的释放阀(37)。
14. 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排出 口 (35)设有消音器(38)。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干燥来自压缩机(2)的气体的方法,所述气体被引导通过一种类型的干燥器(5),所述类型的干燥器(5)由储气器(6)和转动体形式的干燥元件(9)构成,在所述干燥元件(9)内已经设有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所述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被引导交替地通过储气器(6)的干燥区(7)和通过储气器(6)的再生区(8),由此,在压缩机(2)停止或空转期间,气流受到引导而逆流通过干燥区(7)中的吸附和/或吸收介质(10),即按照从干燥区(7)的出口(22)到干燥区(7)的入口(15)的流动方向(P)。
文档编号B01D53/06GK101370565SQ200780002310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2日
发明者B·E·A·范德施特雷滕, R·L·H·内夫斯 申请人:艾拉斯科普库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