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两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两液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液体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分离油水混合液的 两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油品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应用中的领域不断扩展,油污染已经成为保护环 境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油污染的处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小到处理 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油,大到清理因油船泄露而遭受污染的水面等等;由于处理油污染必须 要清除油中的水份,因此,处理油污染的首要条件就是将油质中的水份分离出来;目前,针 对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设备通常是采用在装置中分层填充过滤芯料来到达到油水分离的效 果,如ZL01239055专利所述的分离装置,该装置在使用中有结构复杂、成本费用较高及更 换滤网麻烦等缺陷;另外如ZL95226254专利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因其在使用中需要添加中 和剂或破乳剂,从而在使用中造成了需要分离的混合液体再次污染,同时其也是结构复杂, 成本较高;因此,由于在应用中的条件限制,目前的油水分离设备在应用中受到了种种局 限。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液分离装置,该装置不但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而且还能应用于两种比重不同的液体分离操作。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分离装置包含桶体、缓冲漏板和密封阀门;所述桶体上 端面设为敞口,桶体下端的桶底面设有出水管,桶内上部内壁活动安置有缓冲漏板,在缓冲 漏板与桶体底面之间的桶壁上设置有出油阀;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桶内的一端安装有密封阀 门,密封阀门上的阀盖一端连接有浮标,阀盖的另一端与密封阀门铰接;所述的浮标位于最 高位时,浮标顶面低于缓冲漏板的下部面,浮标位于最低位时,桶内水层和油层结合面的上 平面低于出油阀内径的最低端;所述的缓冲漏板边缘或中部间隔设有漏槽或漏孔。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桶体设置为上部内径大于下部内径的结构,在桶内 大小内径壁相结合位置的上部面承托有缓冲漏板。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桶体内壁上部水平设有向桶内方向突出的支撑架或 凸起,所述的支撑架或凸起的上部面承托有缓冲漏板。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缓冲漏板边缘和中部同时间隔设有漏槽或漏孔。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桶体壁上设置有观察窗或在桶内设置液位计。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密封阀门不连接浮标,且设置在出水管位于桶体外 部的一端,并由手动或电动控制阀盖的开关。 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缓冲漏板上部面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所述的进液口设置有过滤网。[0013]由于采用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费用较低,同时安装简便、容易 操作、便于维护,不但能够应用于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过滤使用,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应 用于比重不同的两种液体混合液的分离过滤操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3是缓冲漏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中:1、桶体;2、出水管;3、出油阀;4、缓冲漏板;5、密封阀门;6、阀盖;7、浮标; 8、漏槽;9、漏孔;1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 护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1 3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包含桶体1、缓冲漏板4和密封 阀门5 ;所述桶体1上端面设为敞口,即桶体的进液口,便于油水混合液由管路通过进液口 进入桶体1内,或由人工直接将油水混合液沿进液口倒入桶体1内;桶体1下端的桶底面设 有出水管2,便于将沉淀在桶体1内底部的水份由出水管2排出;桶体设置为上部内径大于 下部内径的结构,在桶内大小内径壁相结合位置的桶内壁的上部面承托有缓冲漏板4,或在 桶体内壁上部水平设有向桶内方向突出的支撑架10或凸起,所述的支撑架10或凸起的上 部面能够稳定的承托缓冲漏板4 ;所述的缓冲漏板4的边缘或板面中部间隔设有漏槽8或 漏孔9,或者在缓冲漏板4的边缘和板面中部同时间隔设有漏槽8或漏孔9,如采用桶内壁 上下不等内径的结构放置缓冲漏板4,则桶内大小内径壁相结合位置的桶内壁不遮挡缓冲 漏板4边缘设置的漏槽8或漏孔9,即达到油水混合液须通过缓冲漏板4阻挡后才能流至桶 体内,而漏槽8或漏孔9消减了油水混合液在流入桶内时产生的冲击力,保证了桶体1内部 下方油水混合液中的油和水由于比重不同而自行沉淀分层;在缓冲漏板4与桶体1底面之 间的桶壁上设置有密封的出油阀3,该出油阀3能够手动或电动控制开关,因出油阀3的结 构和安装采用的是现有技术,故不多作描述;所述的出水管2位于桶内的一端安装有密封 阀门5,密封阀门5上的阀盖6 —端连接有浮标7,阀盖6的另一端与密封阀门5铰接,该密 封阀门5采用老式浮球水箱中浮力阀门的结构原理,即水量多时,浮标7上升拉起阀盖6,使 水由出水管2流出,当水量少时,浮标7下降至密封关闭阀盖6,停止出水;所述的浮标7在 上升至最高位时,浮标7顶面低于缓冲漏板4的下部面,即在桶内底部沉淀的水层达到一定 程度时,保证了上升的浮标7能够完全打开阀盖6,利于排水;浮标7在下降至最低位至阀 盖6完全密封闭合时,桶内水层和油层结合面的上平面低于出油阀3内径的最低端,保证了 在阀盖6密封关闭后打开出油阀3排油时能够不排出水份;根据需要,能够在所述的缓冲漏 板4上部面或进液口设置过滤网,便于过滤注入的油水混合液中的固体杂质;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只需将该装置固定放置后,使油水混合液 通过该装置上端的桶口即进液口流入桶体1,在油水混合液经缓冲漏板4阻挡后减慢流速,由漏槽8或漏孔9缓慢流入桶体1下部,便于油水混合液在桶体1下部静置沉淀分层;由于 沉淀后的水层比油层重,水层自然位于桶内底部,当水层中的浮力使浮标7上升时,浮标7 自动拉开阀盖6进行排水,当水量排至浮标7下降并关闭阀盖6时,根据需要选择继续注入 油水混合液直到沉淀至合适的水层高度,或者停止注入油水混合液,并打开出油阀3进行 排油;如选择排油操作,则在适当排油后或在排不出油时关闭出油阀3,再次注入油水混合 液循环进行上述操作至混合液中的油和水分离完毕;根据需要,还能够在桶内的油水混合 液达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注入油水混合液,在油水沉淀分层后先排水再排油,等适当排油后 或排不出油时再次注入油水混合液,进行下一轮的分离操作;在实施操作中,如果所述的缓 冲漏板4或过滤网发生堵塞现象,只须停止注入油水混合液,然后将缓冲漏板4或过滤网拆 卸下后清洗干净即能够再次使用;此外,根据需要,能够在所述的桶体1壁上设置观察窗或 在桶内设置液位计,利于观察桶内的油水分层及排出的情况,同时,所述的密封阀门5不连 接浮标7,而设置在出水管2位于桶体1外部的一端,并由手动或电动控制阀盖6的开关,即 达到不通过浮标7的升降来开关阀盖6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说明中没有具体描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故未细述。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费用较低,同时安装简便、容易操 作、便于维护,不但能够应用于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过滤使用,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应用 于其他比重不同的两种液体混合液的分离过滤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分离装置包含桶体(1)、缓冲漏板(4)和密封 阀门(5);所述桶体(1)上端面设为敞口,桶体(1)下端的桶底面设有出水管(2),桶内上部 内壁上活动安置有缓冲漏板(4),在缓冲漏板(4)与桶体(1)底面之间的桶壁上设置有出 油阀(3);所述的出水管(2)位于桶内的一端安装有密封阀门(5),密封阀门(5)上的阀盖(6)一端连接浮标(7),阀盖(6)的另一端与密封阀门(5)铰接;所述的浮标(7)位于最高 位时,浮标(7)顶面低于缓冲漏板(4)的下部面,浮标(7)位于最低位时,桶内水层和油层 结合面的上平面低于出油阀(3)内径的最低端;所述的缓冲漏板(4)边缘或中部间隔设有 漏槽(8)或漏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桶体(1)设置为上部内径 大于下部内径的结构,在桶内大小内径壁相结合位置的上部面承托有缓冲漏板(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桶体(4)内壁上部水平设 有向桶内方向突出的支撑架(10)或凸起,所述的支撑架(10)或凸起的上部面承托有缓冲 漏板⑷。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冲漏板(4)边 缘和中部同时间隔设有漏槽(8)或漏孔(9)。
5.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桶体(1)壁上 设置有观察窗或在桶内设置液位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密封阀门(5)不连接浮标(7),且设置在出水管(2)位于桶体(1)外部的一端,并由手动或电动控制阀盖(6)的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冲漏板(4)上部面设置 有过滤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液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进液口设置有过滤网。
专利摘要一种涉及混合液体分离技术领域的两液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包含桶体、缓冲漏板和密封阀门;所述桶体上端面设为敞口,桶体下端的桶底面设有出水管,桶内上部内壁连接有缓冲漏板,在缓冲漏板与桶体底面之间的桶壁上设置有出油阀;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桶内的一端安装有密封阀门,密封阀门上的阀盖一端连接浮标,阀盖的另一端与密封阀门铰接;所述浮标位于最高位时,浮标顶面低于缓冲漏板的下部面,浮标位于最低位时,桶内水层和油层结合面的上平面低于出油阀的最低端;所述的缓冲漏板边缘或中部间隔设有漏槽或漏孔;所述的分离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费用较低,同时安装简便、容易操作、便于维护,不但能够应用于油水混合液的分离过滤使用。
文档编号B01D17/032GK201775984SQ20102026852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3日
发明者杨利强 申请人:杨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