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以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为基本成分的耐热性复合分离膜以及利用其制备的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为基本成分的耐热性复合分离膜,所述分离膜热收缩率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及离子导电性。本发明还涉及含有所述分离膜的蓄电池,其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输出性能,并且其为高能密度及大容量蓄电池。
背景技术:
受高性能化、轻型化,以及汽车电源用大型化趋势的影响,要求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高分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及类似电容器)等蓄电池具有高能密度及大容量。但是,在耐热性方面及用作高能密度及大容量电池方面,现有锂离子蓄电池以及锂离子高分子电池还存在很多不足。所述锂离子蓄电池使用的是聚烯烃分离膜和液体电解质。所述锂离子高分子电池使用的是胶状高分子电解质膜或在聚烯烃分离膜上涂布有凝胶的高分子电解质。分离膜位于电池的阳极和阴极之间,其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其还通过维持电解液来提供离子传导的通路,其还提供一种闭锁(shutdown)功能,所述闭锁功能是指在电池温度过高时为了切断电源,分离膜的一部分发生熔融,进而堵住气孔的功能。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分离膜熔融会形成一个大的孔,从而使得阳极和阴极之间发生短路。此时的温度称为短路温度(short circuit temperature),通常情况下分离膜应当具有低的闭锁温度和较高的短路温度。分离膜为聚烯烃分离膜的情况,当电池发生异常发热时,即温度高于150°C 时会发生收缩,使得电极部位暴露,从而会有诱发短路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制备高能密度及大容量的蓄电池,需要一种耐热性优异、收缩率低,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的分离膜。为了制备上述分离膜,美国公开专利第2006/0019154A1号提供了一种聚烯烃分离膜,其是将聚烯烃系分离膜(透气度(air permeability) 200秒/分以下)浸渍在溶点高于180°C的聚酰胺、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酰亚胺溶液中,然后浸渍到凝固液中以提取出溶剂,从而制备得到涂布有多孔性耐热性树脂的聚烯烃分离膜。为了充分确保在高能密度化及大型化时的安全性,日本公开专利第2005-209570 号公开了一种聚烯烃分离膜,其是将熔点高于200°C的芳香族聚酰胺、聚亚酰胺、聚醚砜、聚醚酮、聚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溶液涂布于分离膜的两面,然后将其浸渍于凝固液中、然后经过水洗、干燥来制备得到涂布有耐热性树脂的聚烯烃分离膜。此时,为了减少离子导电性的降低,在上述耐热性树脂溶液中加入了相分离剂,使得具有多孔性,并且将耐热性树脂的涂布量也限制在0. 5-6. Og/m2。但是,如上所述的浸渍于耐热性树脂中或用耐热性树脂进行涂布的方法会堵住聚丙烯分离膜的气孔,进而限制锂离子的移动,因此会引起充放电性能的降低。此外,即使聚烯烃分离膜的气孔构造不会被堵住,但普遍使用的聚烯烃分离膜具有40%左右的气孔率及数十纳米的气孔大小,因此不能够提供给大容量电池充分的离子导电性。美国专利第6,447,958B1号公开了一种制备耐热性分离膜的方法,其是将含有陶瓷粉和含有氮的耐热性芳香族高分子的液体悬浮液涂布于聚烯烃、人造丝、维尼纶、聚酯、 丙烯酸、聚苯乙烯、尼龙等多孔性织布、非织布、纸、多孔性薄膜上面,然后浸渍到凝固液中提取出溶剂,从而制备得到耐热性分离膜。但是,该方法中,涂布耐热性高分子、水洗及干燥等一连串的工序过于复杂,会有费用增加的缺点。日本公开专利第2001-222988号及第2006-59717号公开了一种制备耐热性电解质膜的方法,其是将熔点为150°C以上的聚酰胺、聚酰亚胺织造布、非织造布、布料、多孔性薄膜等支持物浸渍于聚氧乙烯、聚氧化丙烯、聚醚及聚乙二烯等高分子胶状电解质中或在上述支持物上涂布上述高分子胶状电解质,从而制备耐热性电解质膜。但是,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满足耐热性,但在离子传导方面,支持物及耐热性芳香族高分子层中的离子移动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分离膜或胶状电解液的情况类似,仍然受到限制。国际公开第W005/057700A1号公开了一种多孔性复合膜,其是对含有固体粒子的高分子溶液进行电纺丝来制备得到。所述固体粒子含有微细无机粒子。但是含有高浓度固体粒子的高分子溶液为不均勻的分散溶液,因此会发生喷嘴堵塞的问题,并且制造的超细纤维表面不均勻地分布有凝结状态的固体粒子。因此与均勻混合的情况不同,凝结的固体粒子和高分子之间产生粒子排列缺陷,使得机械性能比均勻混合的情况低下。此外,使用上述多孔性复合膜作为电池的分离膜时,由于露出的固体粒子的电化学不稳定性,使得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性大大降低,寄托于通过将微细无机粒子混合使用来增加耐热性的方法, 其效果微乎其微。综上所述,上述现有技术公开的分离膜及电解质膜仍然不能够同时满足耐热性和离子导电性,耐热性涂布会使得输出性能降低。因此,提供一种不仅具有耐热性,而且在急速充放电等严酷条件下也具有优异性能的电池-例如应用于汽车电源等高能密度及大容量电池上还存在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膜,所述分离膜收缩率低,并且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及离子导电性,使得在构成电池时能够提高循环性能及输出性能。本发明还提供利用该分离膜制备的蓄电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膜含有多孔体,其是由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或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electrospirming)处理排出的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或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连续随机地排列、堆积而形成。此时, 所述由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形成的多孔体表面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并且所述分离膜在 150至250°C时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当温度在200°C以下时,不会发生由熔融引起的崩解。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它们两个电极之间的上述超细纤维复合分离膜和电解质的蓄电池。
图1为本发明使用的电纺丝装置之一的模式图;图2为本发明比较例1制备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高分子复合超细纤维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a)Si02/PAN(l/1.8 重量比),(b)Ti02/PVdF(1 2 重量比),(C)TiO2/ PVdF(l 1 重量比);图3为比较例1制备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复合高分子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a)Si02/PVdF(l 2 重量比),(b)Ti02/PVdF(1 2 重量比);图4为实施例1-1,1-2及1-3分别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金属氧化物多孔体的投射电子显微镜图片,(a)为SiO2, (b)为Al2O3, (C)为浸渍过高分子树脂的SiO2超细纤维状多孔体;图5为实施例2-1中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Si02/PVdF(l 1重量比)耐热性复合分离膜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其中(a)为热压之前,(b)为热压之后,(c)为使用溶剂提取去除PVdF成分之后;图6为实施例2-1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耐热性复合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a)Si02/PVdF(l 1 重量比),(b)Ti02/PVdF(l 1 重量比);图7为实施例2-1制备得到的耐热性复合分离膜的TMA分析结果(高温熔融保存性),(a)PE分离膜及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b)超细纤维状Si02/PVdF(l 1重量比), (c)在250°C下放置约1小时后的超细纤维状Si02/PVdF(l 1重量比);图8为实施例2-1制备得到的Si02/PVdF(l 1重量比)耐热性复合分离膜的输出特性曲线图。图9为实施例2-1制备得到的Si02/PVdF(l 1重量比)耐热性复合分离膜的充放电特性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的耐热性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膜含有多孔体,所述多孔体为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或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electrospirming)处理而制备得到的“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的多孔体”,或是由电纺丝处理制备得到的“表面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的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的多孔体”,所述耐热性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在150-250°C 时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温度在200°C以下时,不会发生由熔融引起的崩解。构成本发明复合分离膜的超细纤维多孔体是将“金属氧化物前体物的溶胶_凝胶溶液”或“金属氧化物前体物的凝胶_溶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处理制备得到。上述超细纤维与一般情况下用肉眼观察为粉末状的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系纳米纤维、纳米棒、纳米碳管、纳米颗粒等不同,其是在高压电场下通过喷嘴将上述相应溶液进行物理压出而形成的纤维,因此其为具有数nm乃至数μ m直径及数十cm乃至数百m长度的超细构造,呈连续纤维状。用肉眼观察时,本发明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的多孔体呈现出一种多孔性分离膜形态,其是由电纺丝而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经过连续、随机地排列堆积而形成。在很多文献中记载有本发明形成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状的电纺丝原理[G. Taylor. Proc. Roy. Soc. London A, 313, 453 (1969) ; J. Doshi and D. H. Reneker, J. Electrostatics, 35151 (1995)],与低粘度的液体在临界电压以上的高压电场下,喷雾形成极微小的粒子的静电喷涂法(electrostatic spray)不同,如图1中所示,所述电纺丝是指当具有充分粘度的高分子树脂溶液或高分子树脂熔融体被赋予高电压静电力时,形成超细纤维的工艺。所述电纺丝装置包括管桶、定量泵、纺丝喷嘴。所述管桶用来储存高分子树脂溶液,所述定量泵以一定速度喷出高分子树脂溶液,所述纺丝喷嘴连接有高压发生器。通过定量泵喷出的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液通过依靠高电压发生器而带电的纺丝喷嘴,从而喷出超细纤维,其是以一定速度移动的传送带形式,在接地的集电板上堆积形成多孔性超细纤维。根据这种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液的电纺丝工艺能够制造出具有数纳米乃至数千纳米大小的超细纤维,在形成纤维的同时,以3次元的网状结构熔接、积层,从而能够形成想要得到的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状多孔性网。这种超细纤维状多孔性网为超薄膜、超轻量网,其体积比表面积远远高于现有的纤维,具有高气孔率。(参照图1)本发明中构成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纤维,其平均直径对分离膜的通气性及气孔大小分布有很大的影响。纤维直径越小气孔大小也变小,随之气孔大小分布也变小。此外,纤维直径越小,纤维的比表面积增大,随之使得电解液补液能力增强,从而会减小电解液漏液的可能性。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纤维直径范围为l-3000nm,优选范围为Ι-lOOOnm,更优选范围为50-800nm。超细纤维状分离膜的气孔率优选为40-75%。当气孔率不到40%时,会使离子导电性降低,当超过75%时,会使分离膜的机械性能变差。本发明的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状多孔体能够采用由扩大了上述电纺丝概念的熔融吹袭法(melt-blowing),瞬时纺丝法,或是由上述工艺的变形,即根据高电压电场和空气喷射来制备超细纤维的电吹袭法(electro-blowing)来形成。上述这些方法与电纺丝方法具有相同的概念。所述电纺丝方法是在电场下通过喷嘴压出,因此本发明所指的电纺丝包括上述这些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分离膜可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i)采用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的多孔体制备得到。上述多孔体是将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处理而制备得到。(不经过烧结工艺的方法)(ii)采用表面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的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的多孔体制备得到。 上述多孔体是将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或将所述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第一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处理得到一种多孔体,然后将其在300 至1000°C下进行烧结处理(通过烧结除去高分子树脂成分),然后用第二高分子树脂溶液浸渍或涂布后制备得到(经过烧结工艺的方法)。制备不经过烧结工艺的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的多孔体时适合使用的高分子树脂包含由于与蓄电池的电解液具有亲和力而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 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高分子树脂,或是它们的混合物。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只要是在电化学方面稳定,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的具体例有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偏氟乙烯-全氟丙烯共聚物(poly (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全氟聚合物(perfIuoro polymer)、全氟共聚物、聚乙二醇二烷基醚(polyethyleneglycol dialkylether)及聚乙二醇二烷基酯(polyethyleneglycol dialkylester)等聚乙二醇衍生物;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及聚环氧丙烷(polypropylene oxide)等多氧化物;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聚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聚丙烯腈共聚物;聚氨酯 (polyurethan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高分子树脂的具体例有聚酰胺(polyamide)、 聚酰亚胺、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胺酰-亚胺(polyamideimide)、聚(甲基-亚苯基间苯二甲酰胺)(poly (meta-phenylene isophthalamide)、聚砜(polysulfone)、聚醚砜 (polyethersulfone)、聚亚苯基讽(polyphenylenesulfone)、聚醚酮(polyetherketone)、 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印hthalate)、 聚三亚甲基对苯二酸酯(polytri methyleneter印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naphthalate)等芳香族聚酉旨;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氨酯(polyurethane)、聚醚聚氨酯等聚氨酯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经过烧结工艺、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的多孔体的制备中使用的高分子树脂(第1高分子树脂)适合选用在300至1000°C范围内烧结后不会残留碳成分的树脂。这样的高分子树脂的具体例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聚乙烯乙酸酯(polyvinylacetate,PVAc)、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ΡΕ0)及它们的混合物,只要是在烧结过程中不会残留碳成分的高分子均可。在烧结工艺后,用于浸渍或涂布超细纤维多孔体的高分子树脂(第二高分子树脂)可以使用使电解液具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树脂、 或它们的混合物。具体例如上面所述。所述第二高分子树脂增大了超细纤维状金属氧化物多孔性支持物的纤维间粘合力,从而提高了复合分离膜的机械性能,此外,使电解液富有亲和力的高分子成分还起到了增大电解液的保持力,增加电化学稳定性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将聚烯烃多孔膜浸渍于高分子树脂中或将其用高分子树脂进行涂布,然后浸渍于水或有机溶剂水溶液的凝固液中进行浸渍凝固处理,然后经水洗干燥处理,从而形成耐热性复合分离膜。这种方法存在气孔构造闭锁的问题。但是,本发明中根据电纺丝法制备得到的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多孔体通常具有70-95%之高的气孔率,并且气孔构造也是开放气孔构造,因此在高分子树脂的浸渍或涂布的粘合过程中,气孔不会闭锁,从而不会降低分离膜的性能。本发明的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所使用的溶剂包括水、醇类或它们的混合物,因此具有亲水性。醇类可以使用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碳元素比较少的低级醇类。与此相反,本发明中使用的上述高分子树脂不溶于水或醇。作为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溶剂包括二甲基甲酰胺 dimethylformamide,DMF)、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c)、 二甲亚讽(dimethylsulfoxide DMS0)、丙丽(Bcetone)IHM1^Pi (tetrahydrofurane, THF)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有机溶剂。当固形份(金属氧化物和高分子树脂的含量)浓度低时,金属氧化物前体物的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形成均质溶液,但当固形份浓度高时所述金属氧化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之间发生相分离,从而形成非均质溶液。总之结果为在电纺丝时,固形份浓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发生明显的相分离上述两种情况均难以形成纤维,在室温下对混合溶液进行电纺丝处理时,虽然也可以使用具有能够形成纤维的固形份浓度的溶液,但是,即使是由于固形份浓度高,从而使得在室温下会发生相分离的溶液时,只要升高溶液的温度,固形份的溶解度就会随之增大,进而金属氧化物溶胶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间的亲和力随之增强,因此也能够降低相分离的发生。因此,对本发明中金属氧化物溶胶-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实施电纺丝工序的温度优选为室温至150°C,高于上述温度会过度促进金属氧化物溶胶_凝胶反应,会使得金属氧化物颗粒析出,进而溶液固化,从而不能用于电纺丝处理不能够实施。此外,虽然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与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有机溶剂容易混合,但是高分子树脂不溶于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因此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中,当金属氧化物前体物的溶胶_凝胶溶液的含量升高时会析出高分子。因此金属氧化物的含量相对于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的重量优选5-80重量%,更有选为5-50重量%。此外,为了增加超细纤维状分离膜的强度,还可以在超细纤维多孔体中分布可强化超细纤维间结合的粘合剂。在电纺丝过程中,这种粘合剂不是通过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的纺丝喷嘴或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的混合物的纺丝喷嘴进行导入,而是使用另外的纺丝喷嘴一同喷射粘合剂分散液,从而制备得到多孔体,所述多孔体的超细纤维相之间还分散有粘合剂的多孔体。使用的粘合剂只要是能够进行化学交联反应的粘合剂,例如有尿烷,热可塑性树脂等;或是能够通过熔融或化学交联反应使得超细纤维间进行结合的粘合剂,例如有聚四氟乙烯及其衍生物,聚乙烯,聚丙烯, 低熔点聚酯等均可,优选的粘合剂所含有的树脂应在电化学方面稳定并且具有尽可能高的熔点。本发明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前体物选自M(0R)x、MRx(OR)y, MXy, M(NO3)y (Μ = Si、Al、 Zn、Li、Ti、Ba等金属,R=烷基基团;X = F、Cl、Br、I ;χ及y = 1-4)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构成超细纤维多孔体的金属氧化物的具体例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勃姆石(boehmite)、ZnO2, LiAlO2, TiO2, BaTiO3^ LiTiO3及它们的混合物,但是不限于这些。为了制备柔软且耐热性优异的分离膜,本发明中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还可以含有选自二氧化硅(Si02)、氧化铝(A1203)、勃姆石(boehmite)、Ζη02、 LiA102、Ti02、BaTi03、LiTi03及它们的混合物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呈粉末状。其具有纳米棒、纳米碳管、纳米纤维等形状。此时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使用量相对于由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的重量为0. 1-200重量%, 优选为0. 1-100重量%,更优选为0. 1-50重量%。现有技术中仅使用这种纳米大小粉末状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这样使得纳米颗粒不能够均勻地分散于高分子树脂溶液中,从而难于制备含有高浓度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高分子超细纤维,并且由于非均质分散,不能制备得到具有满意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纤维。通过本发明的电纺丝处理而得到的超细纤维多孔体通常具有70-95%左右的高气孔率,因此为了赋予其适合的气孔率,提高其机械性能,优选地,在高分子树脂的游离转移温度(Tg)以上且熔融温度(Tm)以下的温度下进行热压处理,或是在热压后进行热延伸处理,或是在热压处理,热延伸处理后再进行热压处理,此外,必要时可在上述热压处理或热延伸处理后进行一定时间的热处理。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100-250°c。根据热压及热延伸工艺使得含有的高分子成分发生超细纤维间的熔接或高分子链配向,从而提高了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机械性能,经过上述工艺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气孔率为40-75%。当含有粘合剂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热压工艺会使得纤维之间发生粘着,从而能够制得提高了机械性能的多孔体。这样制备得到的本发明中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含有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多孔体或表面涂布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的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多孔体,将其在150-250°C下放置1小时以上时,其显示出了 10%以下的热收缩率,并且由于膜的形状稳定性优异温度在200°C以下时,不会发生由熔融引起的崩解。将这种复合分离膜的耐热特性称为高温熔融保存性(high temperature melt integrity, HTMI),其是由一种温度来定义,所述温度为使用热机械分析(thermo mechanical analysis,TMA)仪器对特定长度的复合分离膜施加一定的荷重,并且在这种状态下渐渐升高温度,从而使得复合分离膜由于熔融而伸长并且断裂的温度。此外,本发明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具有高透气度和高气孔率,因此提供的电池具有高的离子导电性,并且在构成该电池时,不仅赋予其优异的耐热性,而且还使其具有优异的输出性能。即、本发明提供的气孔率为60%左右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的输出性能比具有相似气孔率的聚乙烯分离膜的输出性能还要优异,因此与在聚乙烯分离膜上涂布了陶瓷颗粒的耐热性分离膜相比会显示出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与本发明提供的超细纤维状多孔体不同,当将金属氧化物微细颗粒和高分子的混合溶液经过电纺丝处理而制备的纤维状分离膜时,由于在高分子熔点以上的温度下使得高分子熔融流出,从而不能够维持纤维状结构而崩解,因此不能够制备得到耐热性高的分离膜。 此外,实现本发明目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这两个电极之间的上述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和电解质。本发明的蓄电池是在含有阳极活性物质的阳极和含有阴极活性物质的阴极之间插入分离膜进行层压处理,然后注入有机电解液,高分子电解质或固体电解质来制备得到。 阳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镍锰复合氧化物,磷酸吡哆醛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阴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能够用于锂蓄电池等非水系电解质电池即可,其具体例有石墨、焦炭等碳材料,锡氧化物,金属锂,二氧化硅,氧化钛及它们的混合物。对有机电解液,高分子电解质或固体电解质中所含的锂盐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通常在锂蓄电池领域使用的任何一种锂盐均可,其具体例有LiPF6、LiClO4, LiAsF6、LiBF4、LiCF3S03、LiN(SO2CF3)2、LiN(SO2C2F5)2、LiPF6_x(CnF2n+1)x(l < χ < 6,n = 1 或 2)及它们的混合物。其中更优选为LiPF6。锂盐的浓度为0.5-3. 0M,主要使用IM的有机电解液。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耐热性超细纤维复合分离膜热收缩率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及离子导电性,并且与电极的接触性优异,从而,在构成电池时能够提高循环性能及输出性能,因此能够应用于制备高能密度和大容量的蓄电池。即、本发明的耐热性超细纤维复合分离膜特别适用于制备电汽车、混合动力电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对于耐热性和热稳定性要求高的电化学元件(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高分子电池,超级电容器)。
下面,通过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更为详细地说明。但,下列实施例只是为了预示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用下述方法测定由下列实施例及比较例制备得到的各个分离膜的物理性质及含有所述分离膜的电池的物理性质。分离膜的气孔率用下列数学式1对显气孔率进行了评价,采用丁醇浸渍法,用数学式2对气孔率进行了评价。数学式1显气孔率(%) = {1-(PM/Pp)} XlOO上述式中,P M为纤维层的密度,PpS高分子密度。数学式2气孔率(% ) = { (Mbu0h/ P Bu0H) / (Mbu0h/ P Bu0H+Mm/ P p)} X 100上述式中,Mbu0h为吸收的丁醇重量,Mffl为分离膜的重量,P Bu0H为丁醇密度,P p为高分子密度。分离膜的电解液吸收率在室温下,将3cmX3cm的试验用分离膜在IM的LiPF6EC/DMC/DEC(1/1/1)电解质溶液中浸渍约2小时后,将粘在表面的过量的电解液用滤纸去除,然后称重,从而确定电解液吸收率。分离膜的热收缩率在150_250°C下,将3cmX 3cm的试验用分离膜放置1小时,然后计算出热收缩率。分离膜的耐热件能(高温熔融保存件)对作为分离膜耐热特性的高温熔融保存性(high temperature melt integrity, HTMI)进行了调查。其是在50-400°C的温度范围内,使用TMA(Perkin-Elmer,TMA-7),根据温度变化测定lcmXO. 5cm大小试样的长度变化。此时,加热速度为5°C /分钟,荷重为 200g(静电力50mN)。电池的耐热性能以LiCoO2//电解液浸渍分离膜//MCMB的结构形成单电池,将电池充电至50% S0C,然后以每分钟5°C的速度升温至40-250°C。分别在每10°C区间赋予各5min的稳定化时间,然后在IOOmHz至IMHz频率之间测量阻抗,测量时间为150秒,然后测量10秒0CV,然后在IkHz下连续测量阻抗10秒。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件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性评价是以不锈钢板(stainless steel plate)//电解液浸渍分离膜//不锈钢板构成单元,然后通过对浸渍在一定量的电解液中的分离膜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来确定的,具体地说是在室温下,使用由镍工作 (working)电极,锂参照(reference)电极及相对电极构成的3-电极电化学单元,由电化学分析器(electrochemical analyzer, CHI model 600),在 2-6V(Li+/Li)区域测定了 ImV/ 分的扫描速度。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评价是在电流密度为0. 68mA/cm2 (0. 2C),4. 2V的固定电流和固定电压下,用电池循环装置(WBCS 3000,WonATech Co.)进行充电,在3. Wcm2(IC)的条件下放电至2. 75V。充放电循环试验评价了在室温下循环到500次时保持的容量%。电池的输出件能电池的输出性能方面是对混合脉冲功率性能(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zation, HPPC)进行了评价调查。形成单电池后,用恒电流/恒电压充电至4. 2V, 然后稳定10分钟,IC放电至10% S0C,然后稳定20分钟。为测定放电脉冲功率(discharge pulse power)接着5C放电10秒,然后稳定40s。然后为了测定再生脉冲功率(regeneration pulse poWer)3C充电10s。在第一阶段测定结束后,为了后续阶段的测定,重新将电池以IC 放电 20 % S0C, 30 % S0C, 40 % S0C, 50 % S0C, 60 % S0C, 70 % S0C, 80 % S0C,直至 90 % S0C, 反复做类似的测量。电极的制备将由PVdF粘合剂,超级-P碳,LiCoO2 (Japan Chemical公司制品)构成的悬浮液铸在铝箔(SKC供应品)上(SKC供应品)作为阳极,将由MCMB (Osaka Gas社制品),PVdF 粘合剂,超级-P碳构成的悬浮液铸在铜箔上作为阴极(SKC供应品)。该电极的理论容量为 145mAh/g。在制备上述阳极和阴极时,为了增加颗粒间及与金属箔之间的粘合力,因此分别浇铸相应的悬浮 液,然后进行压辊使电极厚度约为50 μ m。比较例1在38g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2g的二氧化硅(Aldrich公司制品),利用超声波发生器作用1小时左右,使其分散,然后加入3. 6g的聚丙烯腈(PAN,Mwl50,000, polyscience公司)于75°C下搅拌1小时使PAN溶解,进而制备得到二氧化硅/PAN混合溶液。用如图1所示的电纺丝设备(17kV的高电压电场,27G的纺丝喷嘴和金属集电板之间的距离为14cm,吐出量为30 μ 1/分)制备得到分布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PAN(Si02/PAN) 超细纤维。此外,用同样的方法使用38g的DMF、2g的二氧化硅、以及4g的聚偏二氟乙烯 (PVdF,Kynar761)制备得到分布有二氧化硅的PVdF(Si02/PVdF)超细纤维。此外,用同样的方法使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25,大邱公司制品)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Kynar761)制备得到Tii02/PVdF重量比为1 2及1 1的Ti02/PVdF超细纤维。图2为所述Si02/PAN及Ti02/PVdF超细纤维的投射电子显微镜图片。((a)Si02/ ΡΑΝ(1/1·8 重量比),(b)Ti02/PVdF(l 2 重量比),(c)Ti02/PVdF(1 1 重量比)),在制备的纤维表面观察到了很多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看到的表面非常粗糙。图3示出了制备得到的Si02/PVdF及Ti02/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的电化学稳定性。((a)Si02/PVdF(l 2 重量比),(b)Ti02/PVdF(l 2 重量比))上述 Si02/PVdF 及 TiO2/ 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3. 7V附近电解液发生了分解,显示出非常差的电化学稳定性,作为试验用分离膜分别取3cmX3cm大小的上述Si02/PVdF及Ti02/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在 180°C下约放置1小时左右时,它们分别发生了 13. 7%及14. 5%的收缩。实施例1-1将20. 8g正硅酸乙酯(TESO)、9. 2g乙醇、3. 5g水及0. Ig的盐酸水溶液混合溶液于70°C下约搅拌3小时左右,从而制备得到溶胶_凝胶溶液,然后用图1所示的电纺丝设备在 20kV高压电场下,以20 μ 1/分的吐出速度,使用30G的纺丝喷嘴制备了二氧化硅超细纤维。 将制备得到的二氧化硅纤维在400°C下烧结,从而制备得到平均直径为680nm的二氧化硅超细纤维状多孔体。图4(a)示出了制备得到的上述二氧化硅超细纤维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实施例1-2将7. Og异丙醇铝、40ml乙醇、IOml水,25ml盐酸水溶液进行混合搅拌,从而制备得到异丙醇铝溶胶-凝胶溶液,然后在该溶液中添加5ml乙醇中溶解了 1.5g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的溶液,然后在约70°C下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得到混合溶液。利用图1所示的电纺丝设备将该混合溶液于15. 5kV高压电场下,使用24G的纺丝喷嘴,以30 μ 1/分的吐出速度制备了氧化铝/PVP超细纤维状多孔体。将其在约500°C下进行烧结除去PVP,从而得到平均直径为600nm的氧化铝超细纤维状多孔体。图4(b)示出了制备得到的氧化铝超细纤维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实施例1-3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二氧化硅多孔体浸渍于以5%的重量比溶解了 PVdF和聚醚酰亚胺(1 1重量比)的DMF溶液中,然后经过干燥,于约150°C下进行热压处理,从而制备得到气孔率为65%的复合分离膜。图4(c)示出了该分离膜的投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将该分离膜放入200°C的烤箱中保存1小时,然后测定其热收缩率,结果显示出了 4. 3%的收缩,用TMA对耐热特性进行评价的结果为显示出了到达300°C也没有因为熔融而使得分离膜崩解等优异的热稳定性。实施例2-1将113g的TE0S,50g乙醇、19g水、0. 56g盐酸水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从而制备得到TEOS溶胶-凝胶溶液,取该混合溶液的一部分与在21. 5g的DMF中溶解了 3. 5g 的PVdF(Kynar761)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于50°C下进行搅拌,从而制备得到14重量%的 Si02/PVdF(l 1重量比)混合溶液。将该溶液利用图1所示的电纺丝设备(溶液温度 500C,13. SkV的高压电场,27G的喷嘴,溶液吐出速度27 μ 1/分)制备得到平均纤维直径为 262nm的具有90%气孔率的二氧化硅/PVdF超细纤维状多孔体。图5 (a)(热压处理前) 示出了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此外,为提高机械性能并具有60%和75%的气孔率,在约140°C下进行热压处理, 然后在150°C下进行热延伸处理,然后在150°C下进行约30分钟热处理,从而制得二氧化硅 /PVdF耐热性复合分离膜。图5 (b)(热压处理后)示出了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多孔体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此外,图5(c)示出了使用丙酮提取去除PVdF成分后的二氧化硅超细纤维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其与比较例1中使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情况不同,能够看出纤维整体上均勻地分布有超细二氧化硅。这说明二氧化硅成分和PVdF成分非常均勻地分布于二氧化硅/PVdF复合超细纤维内,由此能够预想到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此外,采用与上述类似的方法将Ti (OBu)4的溶胶-凝胶溶液和PVdF混合溶液经过电纺丝处理后得到的超细纤维状分离膜于180°C下进行热处理约10分钟,从而制备得到 Ti02/PVdF耐热性超细复合分离膜。将该耐热性分离膜于150-250°C的烤箱中保存约1小时,然后测定热收缩率的结果均显示出了 1.5%以内的收缩。此外,如图6所示,所述耐热性复合分离膜显示出了 4. 5V以上的优异电化学稳定性((a)Si02/PVdF(l 1 重量比),(b)Ti02/PVdF(l 1 重量比))。此外,由图 7(a)可以看出对使用TMA的耐热性评价(高温熔融保存性)中,将常用聚乙烯系(PE)分离膜及PVdF 溶液经过电纺丝处理后制备得到的超细纤维状PVdF分离膜由于高分子的熔融,因此在PE 及PVdF的熔点附近开始急剧伸长,从而发生了断裂的膜崩解。但是,由图7(b)可以看出所述二氧化硅/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即使温度为200°C以上时,也没有发生由PVdF引起的膜崩解,从而显示出了优异的耐热性。此外,由图7(c)可以看出二氧化硅/PVdF超细纤维状分离膜在250°C下放置约1小时的情况下也只是部分PVdF发生了熔融,进而溶出的现象, 但并没有因熔融引起分离膜崩解,从而显示出了优异的形态稳定性。此外,如图8所示,气孔率为60%的二氧化硅/PVdF复合分离膜比气孔率为60% 的常用PE分离膜显示出了 2%左右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而气孔率为75%的二氧化硅/ PVdF复合分离膜显示出了 8%以上的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此外,如图9所示,对由气孔率为60%的常用PE分离膜和气孔率为60%的二氧化硅/PVdF复合分离膜构成的单电池进行500循环充放电试验结果为PE分离膜保持了初期容量的83%,与此相反二氧化硅/PVdF复合分离膜能够保持初期其容量的86%。实施例2-2
将113g的TE0S,50g乙醇、19g水、0. 56g盐酸水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从而制备得到TEOS溶胶-凝胶溶液,取该混合溶液的一部分与在21g的DMF中溶解了 7. 62g的 PVdF(Kynar761)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于约50°C下进行搅拌,从而制备得到16重量%的 Si02/PVdF(l 1重量比)混合溶液。然后将该溶液温度维持在70°C,在ISkV高压电场下使用27G的喷嘴以20 μ 1/分的吐出速度制备了气孔率为88%的二氧化硅/PVdF复合超细纤维。将该超细纤维进行热压处理,然后于150°C下进行热延伸处理,然后进行约30分钟热处理,从而得到气孔率为60%的耐热性分离膜。将该耐热性分离膜放入200°C的烤箱中保存约1小时,然后测定其热收缩率的结果显示出了约3.0%以内的收缩。所述分离膜比气孔率为60%的PE分离膜显示出了约2%左右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实施例2-3将113g的TE0S,50g乙醇、19g水、0. 56g盐酸水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从而制备得到TEOS溶胶-凝胶溶液,取该混合溶液的一部分与在21g的DMF中溶解了 4g的 PVdF(Kynar761)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于60°C下进行搅拌,从而制备得到16重量%的 Si02/PVdF(6 4重量比)混合溶液。然后将该溶液温度维持在70°C,在16kV高压电场下使用27G的喷嘴以30 μ 1/分的吐出速度制备了气孔率为90%的二氧化硅/PVdF复合超细纤维。将该超细纤维进行热压处理,然后于150°C下进行热延伸处理,然后进行约30分钟热处理,从而得到气孔率为65%的耐热性分离膜。将该耐热性分离膜放入200°C的烤箱中保存约1小时,然后测定其热收缩率的结果显示出了约2. 5%以内的收缩。所述分离膜比气孔率为60%的PE分离膜显示出了约2. 左右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实施例2-4将113g的TE0S,50g乙醇、19g水、0. 56g盐酸水溶液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从而制备得到TEOS溶胶-凝胶溶液,取该混合溶液的一部分与在21g的DMF中溶解了 3. Slg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溶液进行混合,然后于约为50°C下进行搅拌,从而制备得到16重量%的 Si02/PVdF(l 1重量比)混合溶液。然后将该溶液温度维持在70°C,在ISkV高压电场下使用27G的喷嘴以20 μ 1/分的吐出速度制备了气孔率为88%的二氧化硅/PVdF复合超细纤维。将该超细纤维进行热压处理,然后于150°C下进行热延伸处理,然后进行约30分钟热处理,从而得到气孔率为60%的耐热性分离膜。所述分离膜的柔软性比实施例2-2所制备的分离膜的略为要好一些,但是将该耐热性分离膜放入200°C的烤箱中保存约1小时,然后测定其热收缩率的结果为显示出了约5. 5%以内的收缩,所述分离膜比气孔率为60%的PE 分离膜显示出了 2%左右更为优异的输出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其含有多孔体,所述多孔体是由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或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方法(electrospirming)处理排出的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或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连续随机地排列、堆积而形成,此时,所述含有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的多孔体表面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并且所述分离膜在150至250°C时的热收缩率为10% 以下,温度在200°C以下时,不会发生由熔融引起的崩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的纤维多孔体是将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或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_凝胶溶液和第一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处理所得到的纤维多孔体在300 至1000°C下进行烧结处理,然后用第二高分子树脂溶液浸渍或涂布后制备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树脂溶液包含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高分子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选自聚偏二氟乙烯、偏氟乙烯-全氟丙烯共聚物、全氟聚合物、全氟共聚物、聚乙二醇二烷基醚、聚乙二醇二烷基酯、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丙烯腈、聚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聚丙烯腈共聚物、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高分子树脂选自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甲基-亚苯基间苯二甲酰胺)、聚砜、聚醚砜、聚亚苯基砜、聚醚酮、聚醚酰亚胺、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聚三亚甲基对苯二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聚氨酯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分子树脂溶液含有的高分子树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乙烯乙酸酯、聚环氧乙烷及它们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树脂溶液包含使电解液富有膨润性的高分子树脂、熔点高于180°C或不熔融的耐热性高分子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纤维多孔体的金属氧化物选自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勃姆石(boehmite)、Zn02、LiA102、Ti02、 BaTi03、LiTiO3及它们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金属氧化物/ 高分子复合纤维含有5-80重量%的金属氧化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还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纳米颗粒,含有的所述纳米颗粒的量相对于由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的重量为0. 1-200重量%,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选自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勃姆石、Zn02、LiA102、Ti02、BaTi03、LiTi03 及它们的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体还包含分散在超细纤维相之间的粘合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多孔体在高分子树脂的游离转移温度(Tg)以上且熔融温度(Tm)以下的温度下进行热压处理,或是在热压后进行热延伸处理,或是在热压处理,热延伸处理后再进行热压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多孔体在热压处理或热延伸处理之后还进行热处理,所述热处理温度为100-250°C。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丝采用熔融吹袭法(melt-blowing)、瞬时纺丝法、电吹袭法(electro-blowing)。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丝是在室温至150°C的温度下进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纤维的直径范围为l_3000nm。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膜的气孔率为 40-75% ο
18.—种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所述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状复合分离膜及电解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金属氧化物超细纤维为基本成分的耐热性复合分离膜及利用其制备的蓄电池。本发明的所述分离膜含有多孔体,所述多孔体是由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或所述金属氧化物前体物溶胶-凝胶溶液和高分子树脂溶液的混合物经过电纺丝(electrospinning)处理排出的超细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复合纤维或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连续随机地排列、堆积而形成(此时,所述含有超细金属氧化物纤维的多孔体表面具有高分子树脂涂布层)。并且所述分离膜在150至250℃时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温度在200℃以下时,不会发生由熔融引起的崩解。
文档编号B01D69/12GK102218271SQ201110099809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9日
发明者张盛然, 赵诚戊, 金东英 申请人: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