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及具有该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及具有该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机,包括上部设有开口的容纳体,容纳体下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处设有过滤部件。本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通过容纳体内外压力差原理使容纳体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液体可快速通过过滤网,进而加快液体的排出速度;同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专利说明】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及具有该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分离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及具有该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压榨机一般都将液体和固体进行简单分离,液体中还含有大量固体无法取出,导致固液混合物难以分离,而为了实现固液混合物的分离,设计出了带过滤网的分离装置。但该分离装置只设置了过滤网,其分离的速度非常慢,还容易导致过滤网堵塞,需清洁起来非常麻烦。同时现有的一些加速分离的改进方式则无法实现高效的分离,不能对液体和固体进行彻底分离,分离效果差,导致出液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出液质量高,分离速度快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包括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上部设有可与压榨机的出液口连接的开口 ;容纳体下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处设有用于供液态介质流通的过滤部件。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时,容纳体内的固液混合物使容纳体内的压强比容纳体外的空气压强大,从而能推动液体从过滤部件通过,而固体被过滤部件挡住留在容纳体内,液体可快速通过过滤网;该压强作用可使液体自然下流,实现充分分离,液体排出量非常之高,出液效率可提高10%-15%,过滤效果好,液体清洁度高。
[0005]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的介质进量大于出料口的介质出量,有利于增加容纳体内压强,提高分离效率。
[0006]作为优选,所述容纳体连接一可增大容纳体内压强的压缩气体发生器。加设一压缩气体发生器可进一步增大容纳体内的压强,加快固液的分离速度,可将分离速度提高35%-40%;在容纳体内的混合物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可打开压缩气体发生器,增大压强进而可加快固液分离的速度。
[0007]作为优选,还包括一连接所述容纳体和压缩气体发生器的导气管。通过导气管实现容纳体与压缩气体发生器的连接,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使用效果好。
[0008]作为优选,所述过滤部件为过滤布或过滤网。过滤效果好,方便清理。
[0009]作为优选,所述开口处设有一可开合的盖体。设置该可开合的盖体更容易清洁容纳体内的固体,更加干净卫生。
[0010]作为优选,所述盖体与容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卡接或铰接。该连接方式打开和关闭非常方便,且固定牢固。
[001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设有上述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机,其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的送料通道和设于送料通道内的挤压螺旋杆,送料通道一端设有出渣口,送料通道另一端设有加料斗,所述挤压螺旋杆端部连接驱动部件;所述送料通道靠近出渣口处设有出液口,所述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设于出液口处。设置挤压螺旋杆可实现对对固体物质的压榨,增强压榨物质的分离效果;设置加料斗可方便添加固液混合物,而将混合物分离装置设于靠近出渣口处,可使固液混合物充分碾磨后再分离,压榨出的液体量更大;而设置该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的压榨机可实现压榨后的液体和固体的快速分离,分离效果好,且出液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使用方便。
[0012]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容纳体连接的连接沿边,该连接沿边与容纳体可开合连接。设置该连接沿边可方便连接容纳体。
[0013]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沿边与容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纹连接、卡接或铰接。所述的连接方式打开和关闭非常方便,且固定牢固,方便对容纳体内的固体进行清理。
[001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0015]1.容纳体与盖体或压榨机出液口处连接,可在容纳体内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而过滤部件可以通过液体,而不能通过固体物;2.在压榨机工作过程中固液混合物会具有很大的压力从压榨机出液口不断地流入到容纳体内,使容纳体内的压强比容纳体外的空气压强大,从而能推动液体从过滤部件通过,而固体被过滤部件挡住留在容纳体内;3.通过气体压缩装置和导气管或导气孔将压缩气体输送到容纳体内,由于压缩气体的密度比固液混合物的密度大,所以压缩气体会位于固液混合物的上方,加上压缩气体的压强比容纳体外的空气压强大,从而能推动液体从过滤部件通过,而固体被过滤部件挡住留在容纳体内。
[00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通过容纳体内外压力差原理使容纳体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液体可快速通过过滤网,进而加快液体的排出速度;同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连接沿边与容纳体铰接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连接沿边与容纳体卡接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连接沿边与容纳体螺纹连接示意图。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图8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所示,一种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包括一容纳体1,容纳体I上部设有开口11,该开口 11设于容纳体I的顶部,显然,开口 11也可设于容纳体I上部的侧壁,容纳体I内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可用于容纳固液混合物;容纳体I下部设有出料口 12,该出料口 12设于容纳体I的底部,也可设于容纳体I下部侧壁。出料口 12的液体出量小于开口 11的介质进量,即出料口 12的大小小于开口 11的大小,当然还可以是不对出料口 12和开口 11的大小做限制,而将混合物加压后再从开口 11加入容纳体I内,使混合物进入的速度快于从出料口 12排出液体的速度,就可实现出料口 12的液体出量小于开口 11的介质进量。所述出料口 12处设有用于供固液混合物中的液体通过的过滤部件2,该过滤部件2呈片状的过滤网,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部件2也可以为过滤布或过滤纸。过滤部件2用于分离液体和固体,液体可通过过滤部件2,而固体或半固体介质则可留在过滤部件2的上方。
[0029]所述容纳体I的内侧壁形成弧形,该弧形可使混合物流动挤压更加自然,内侧壁上设有凸起,该凸起的设置增大了混合物的挤压面积,加强对混合物的挤压效果,使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更加快速、充分。
[0030]进一步的,所述开口 11处设有一可开合的盖体6,该盖体一侧与容纳体铰接,盖体6内侧上与容纳体I连接处设有密封圈,该盖体6也可以设置成与容纳体可拆卸连接,如卡接或者是螺纹连接;盖体的设置,可以用于防尘、防污染等。
[0031]实施例2
[00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固液混合分离装置还包括一压缩气体发生器3和导气管4,该压缩气体发生器3通过导气管4连接容纳体1,压缩气体发生器3可进一步增大容纳体I内的压强,而所述出料口 12连通外界,出料口 12外的压强小于空腔内的压强,使液体自然、快速地从出料口 12流出,进而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快速分离。
[0033]本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可适用于各种压榨机、榨汁机、豆浆机等需要固液分离的设备,当配合这些设备使用时,由于设备的出液口持续有固液混合物排出,会产生一个压力,对容纳体内进行挤压,故而不需要增加该压缩气体发生器;只有当本装置单独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该压缩气体发生器。
[0034]实施例3
[0035]如图3、4所示,一种压榨机,包括壳体7、送料通道71及挤压螺旋杆8,送料通道71横向设于壳体7上,所述挤压螺旋杆8设于送料通道71内,所述挤压螺旋杆8包括圆形杆体和设于杆体表面的螺旋形挤压凸条,所述送料通道71—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该螺旋凸条的缠绕的紧密度由进料端向出料端逐渐变小,该设置可在进料时对压榨的物质进行充分碾磨,而在碾磨后期螺旋凸条的缠绕的紧密度变小,则加快物料的出料速度,而杆体由进料端向出料端直径变大,该设计可碾磨后的固液混合物进行充分挤压,有利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所述出料端上设有出渣口 711,送料通道71进料端顶壁设有加料斗9,加料斗9可方便添加需压榨的物质。所述挤压螺旋杆8端部连接驱动部件82,挤压螺旋杆8 一端穿出进料端连接驱动部件82,当然该驱动部件82也可以安装于挤压螺旋杆8的另一端,具体的,该驱动部件82为一电机,该电机安装于壳体7上;所述送料通道71靠近出渣口 711处设有出液口 713,所述出液口处设有初步分尚网,初步分尚网正下方设有一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具体的,所述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包括一容纳体1,容纳体I上部设有开口 11,该开口 11可设于容纳体I的顶部,开口 11也可设于容纳体I上部侧壁,容纳体I内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可用于容纳固液混合物。
[0036]为了便于固液分离装置的安装,所述壳体7上的出液口 713处向下延伸以形成一连接沿边72,固液分离装置的开口 11与该连接边沿相配合;固液分离装置与压榨机之间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分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固液分离装置的开口 11的一侧与连接沿边72铰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如螺纹纹连接或卡接,具体如图5-7所示。
[0037]具体的,容纳体I下部设有出料口 12,该出料口 12设于容纳体I的底部,也可设于容纳体I下部侧壁;所述侧壁形成弧形,该弧形可使混合物流动更加自然。出料口 12的液体出量小于开口 11的固液介质进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出料口 12的大小小于开口11的大小,而在本实施中则不对出料口 12和开口 11的大小做限制,在挤压螺旋杆8旋转过程中不断挤压混合物,将混合物不断从开口 11压入容纳体I内,使混合物进入的速度快于从出料口 12排出液体的速度,该出料口 12处设有过滤部件2,该过滤部件2为呈片状的过滤网,过滤部件2用于分离液体和固体,液体可通过过滤部件2,而固体则可留在过滤部件2的上方;当从开口 11进入容纳体I内的混合物量大于从容纳体I内排出的液体量时,容纳体I内的压强大于外界的压强,可使液体与固体的快速分离。而为了方便收集分离后的液体,所述出料口 12下方设有一液体接收容器5,从出料口 12流出的液体进入液体接收容器5中。
[0038]实施例4
[0039]如图8、9所示,一种压榨机,其与实施3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固液混合分离装置还包括一压缩气体发生器3,该压缩气体发生器3通过导气管4连接容纳体1,该导气管一端与压缩气体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伸入容纳体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通过将送料通道作为导气管使用,即将送料通道与压缩气体发生器相连通。压缩气体发生器3可增大容纳体I内的压强,而所述出料口 12连通外界,而出料口 12外的压强小于空腔内的压强,使液体自然、快速地从出料口 12流出,进而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快速分离。
[0040]使用时,将需要压榨的物质放入加料斗9内,打开电机,电机旋转带动挤压螺旋杆8旋转,进而挤压螺旋杆8旋转挤压碾磨需压榨的物质,形成固液混合物,同时挤压螺旋杆8旋转带动固液混合物向前移动,大部分的固体从出渣口排出,液体和小部分的固体形成的固液混合物从出液口进入容纳体I内,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液混合物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会沉积到容纳体I底部,而挤压螺旋杆8旋转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力将固液混合物压入容纳体I内,过滤网把固体拦截在过滤网上方,液体则从过滤网中的细孔流到过滤网下方的液体接收容器5中,而当开口 11不再进入固液混合物后,可打开压缩气体发生器3,压缩气体发生器3通过导气管4向容纳体I内通入高压气体,进而使容纳体I内的压强比容纳体I外的压强大,液体能通过压强差快速通过过滤网,实现液体和固体的快速分离,获得液态的介质;也可以是一边压榨一边打开压缩气体发生器3进行充气。
[0041]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包括容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体(I)上部设有可与压榨机的出液口连接的开口(11);容纳体(I)下部设有出料口(12),该出料口(12)处设有用于供液态介质流通的过滤部件(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的介质进量大于出料口(12)的介质出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体(I)上连接一可增大容纳体(I)内压强的压缩气体发生器(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所述容纳体(I)和压缩气体发生器(3)的导气管(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2)为过滤布或过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处设有一可开合的盖体(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6)与容纳体(I)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卡接或铰接。
8.一种设有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液混合分离装置的压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7)、设于壳体(7)上的送料通道(71)和设于送料通道(71)内的挤压螺旋杆(8),送料通道(71) —端设有出渣口(711),送料通道(71)另一端设有加料斗(9),所述挤压螺旋杆(8)端部连接驱动部件(82);所述送料通道(71)上靠近出渣口处设有出液口(713),所述固液混合物分离装置设于该出液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7)上设有与容纳体(I)连接的连接沿边(72),容纳体的开口(11)至少一端与该连接沿边(72)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沿边(72)与容纳体(I)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纹连接、卡接或铰接。
【文档编号】B01D29/82GK204134292SQ201420449642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苏君华 申请人:苏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