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617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本着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原则,许多产生、排放废气的系统内都需要安装气体物质的分离装置,现存在卧式、旋涡式、集成式等多种油气分离装置,而这些装置分离过程较简单,造成分离效果不理想,效率低,或者产生气体泄漏、装置破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装置,包括外筒体1、法兰2、底板3、内短筒体4、外支撑圈5、第一过滤网6、内支撑圈7、环形压板8、第二过滤网9、出气口10、环形阻油槽11;出气口10开在外筒体1的上表面,环形阻油槽11与出气口10的下端相连,第一过滤网6分布在外支撑圈5、内支撑圈7和环形压板8三者围成的空间内,第二过滤网9分布在外支撑圈5和环形压板8围成的空间内,底板3安装在装置的底面。

底板3通过回油口26与油箱相连。

法兰2底面与外筒体1、内短筒体4、外支撑圈5焊接。

外筒体1、内短筒体4相邻两筒体组成一轴向流道。

外支撑圈5、内支撑圈7上分布有通孔,外支撑圈5上设有无孔段,其内短筒体4形成最后一道轴向流道。

所述环形压板8受法兰2支撑并给与压力以固定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9。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操作简单,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使气体分离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底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装置,包括外筒体1、法兰2、底板3、内短筒体4、外支撑圈5、第一过滤网6、内支撑圈7、环形压板8、第二过滤网9、出气口10、环形阻油槽11;出气口10开在外筒体1的上表面,环形阻油槽11与出气口10的下端相连,第一过滤网6分布在外支撑圈5、内支撑圈7和环形压板8三者围成的空间内,第二过滤网9分布在外支撑圈5和环形压板8围成的空间内,底板3安装在装置的底面。底板3通过回油口26与油箱相连。法兰2底面与外筒体1、内短筒体4、外支撑圈5焊接。外筒体1、内短筒体4相邻两筒体组成一轴向流道。外支撑圈5、内支撑圈7上分布有通孔,外支撑圈5上设有无孔段,其内短筒体4形成最后一道轴向流道。所述环形压板8受法兰2支撑并给与压力以固定第一过滤网6和第二过滤网9。

工作时,混合气体14沿着轴向流道进气口15开始进入一级分离段16。混合气体14到达并与分离装置13发生碰撞,混合气体速度降低,同时沿着凹槽特征流向下一轴向流道。通过以上过程,混合气体发生了降速、变向,部分液态润滑油在重力及惯性作用下从混合器中分离,并流向回油口26或混合气体14入口。混合气体在分离装置12发生同样过程。不同的是,混合气体由第二轴向流道流向第三轴向流道过程中,此时,碰撞面为底板上表面,无凹槽特征,所以混合气体速度方向突变更快,但也加剧了气场混乱程度。部分未分离的润滑油随着制冷剂气体开始进入分离段19。混合气体流经第一过滤网6过程中,通过金属丝的扑集作用下,使油滴集聚变大,进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液态油滴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去到回油口26。携带少量润滑油的混合气体开始进入分离装置腔体21,随后开始进入分离段20,此时混合气体速度方向由径向改为轴向,再次发生速度变化。携带少量润滑油的混合气体流经第二过滤网9,同样通过金属丝的扑集作用,将润滑油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液态油滴22最终去到液态润滑油出口27,而分离后制冷剂气体23则流向出气口24。此外,由于存在装配误差,无法避免地,总会存在装配间隙——外支撑圈5与环形压板8的装配间隙、外支撑圈5与第二过滤网9的装配间隙、外支撑圈5与第一过滤网6的装配间隙等。所以少量混合气体从开始进入二级分离段19后,是沿着装配间隙流动的。从装配间隙溢出的混合气体25不经过汽液过滤网,最终到达环形阻油槽11。动能大的混合气体与环形阻油槽11发生碰撞,达到碰撞分离效果,分离出液态润滑油22;而动能小的混合气体则聚集在环形阻油槽11的凹槽中,加上环形阻油槽为升角结构,凹槽中的润滑油气体越聚越多后,形成液态润滑油22。液态润滑油22最终通过液态润滑油出口27回到油箱。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装置,包括外筒体、法兰、底板、内短筒体、外支撑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操作简单,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使气体分离效果更佳。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德科自动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01
技术公布日:2018.02.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