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6895发布日期:2019-08-16 22:3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粉砂浆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干粉砂浆是指经干燥筛分处理的细集料与无机胶结料、保水增稠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进行物理混合而成的一种颗粒状或粉状,以袋装或散装的形式运至工地,加水拌和后即可直接使用的物料。

公告号为CN207667306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上部形成压缩空气腔,外壳体的下部形成除尘腔,除尘腔内部安装有除尘滤袋,除尘滤袋内部安装有压缩气体喷射管,在外壳体的下部连接有至少两个集灰箱,外壳体的上部还有一压缩空气源,压缩气体喷射管的入口处连通压缩空气腔,压缩空气源连通压缩空气腔,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腔通入压缩气体喷射管并产生高压气流将除尘滤袋内的灰尘带出,最后落入下部的集灰箱。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能够保持高速的过程速度来处理混合器产生的灰尘,清灰能力强,清灰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整个机体的安装更加快捷方便,可以配合仓库、料斗、煤仓和其他混料器使用。

但是在该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集灰箱内集满灰尘时,需要停机之后,才能将集灰箱内的灰尘清理出来,增加了停机时间,会耽误生产,降低生产效率,另外在清理集灰箱内的灰尘时,灰尘很容易发生泄漏而漂浮在空气中,所以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用以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集灰箱,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杆,两个支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两侧内壁上焊接有同一个横板,所述横板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盘管,所述盘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圆孔,所述集灰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管道,所述管道与集灰箱相连通,两个管道的底端分别贯穿处理箱和横板并分别与两个盘管相连通,所述处理箱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底端分别贯穿第一通孔和横板并焊接有圆板,所述圆板位于盘管的下方,所述导杆的顶部焊接有拉板,所述导杆的外壁上套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拉板的底部和处理箱的顶部相焊接,所述处理箱的顶部焊接有立板,所述立板位于拉板的一侧,所述立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立板的一侧,且拉杆的顶部与拉板的底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处理箱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加水管。

优选的,所述处理箱的底部内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球阀。

优选的,所述盘管的顶部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与横板的底部相焊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直线轴承,所述导杆的底端贯穿直线轴承并延伸至处理箱内,且导杆与直线轴承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板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橡胶圈,所述横板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进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集灰箱内的含有灰尘的空气可以通过管道通入盘管内并从圆孔喷出,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的底部内壁上,在需要将沉积在处理箱底部内壁上的灰尘清理出来时,拉动拉杆,拉杆会脱离拉板,拉簧可以使导杆进行纵向移动,导杆可以使橡胶圈与处理箱的内壁接触,则圆板可以将水与沉积在处理箱底部内壁上的灰尘进行隔离,灰尘可以继续融入位于圆板上方的水中,打开球阀,则沉积在处理箱底部内壁上的灰尘可以从出料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的底部内壁上,拉动拉杆可以使橡胶圈与处理箱的内壁接触,打开球阀,灰尘可以从出料管排出,使得不需要停机,就可以将集灰箱内的灰尘清理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灰尘融入水中会变成泥浆状,进而灰尘不会再漂浮在空气中,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处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的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体、2横板、3圆板、4集灰箱、5支杆、6管道、7处理箱、8加水管、9盘管、10出料管、11球阀、12支撑杆、13导杆、14拉板、15拉杆、16立板、17拉簧、18圆孔、19橡胶圈、20进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新型干粉砂浆混合器用除尘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集灰箱4,外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杆5,两个支杆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处理箱7,处理箱7的两侧内壁上焊接有同一个横板2,横板2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盘管9,盘管9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圆孔18,集灰箱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管道6,管道6与集灰箱4相连通,两个管道6的底端分别贯穿处理箱7和横板2并分别与两个盘管9相连通,处理箱7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导杆13,导杆13的底端分别贯穿第一通孔和横板2并焊接有圆板3,圆板3位于盘管9的下方,导杆13的顶部焊接有拉板14,导杆13的外壁上套设有拉簧17,拉簧17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拉板14的底部和处理箱7的顶部相焊接,处理箱7的顶部焊接有立板16,立板16位于拉板14的一侧,立板1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拉杆15,拉杆15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立板16的一侧,且拉杆15的顶部与拉板14的底部相接触,集灰箱4内的含有灰尘的空气可以通过管道6通入盘管9内并从圆孔18喷出,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在需要将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清理出来时,拉动拉杆15,拉杆15会脱离拉板14,拉簧17可以使导杆13进行纵向移动,导杆13可以使橡胶圈19与处理箱7的内壁接触,则圆板3可以将水与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进行隔离,灰尘可以继续融入位于圆板3上方的水中,打开球阀11,则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可以从出料管10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拉动拉杆15可以使橡胶圈19与处理箱7的内壁接触,打开球阀11,灰尘可以从出料管10排出,使得不需要停机,就可以将集灰箱4内的灰尘清理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灰尘融入水中会变成泥浆状,进而灰尘不会再漂浮在空气中,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箱7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加水管8,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出料管10,出料管10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球阀11,盘管9的顶部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顶部与横板2的底部相焊接,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焊接有直线轴承,导杆13的底端贯穿直线轴承并延伸至处理箱7内,且导杆13与直线轴承滑动连接,圆板3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橡胶圈19,横板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进水孔20,集灰箱4内的含有灰尘的空气可以通过管道6通入盘管9内并从圆孔18喷出,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在需要将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清理出来时,拉动拉杆15,拉杆15会脱离拉板14,拉簧17可以使导杆13进行纵向移动,导杆13可以使橡胶圈19与处理箱7的内壁接触,则圆板3可以将水与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进行隔离,灰尘可以继续融入位于圆板3上方的水中,打开球阀11,则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可以从出料管10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灰尘会融入水中并会沉积在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拉动拉杆15可以使橡胶圈19与处理箱7的内壁接触,打开球阀11,灰尘可以从出料管10排出,使得不需要停机,就可以将集灰箱4内的灰尘清理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灰尘融入水中会变成泥浆状,进而灰尘不会再漂浮在空气中,使用方便。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从加水管8加入水,水可以通过进水孔20流入处理箱7内,在处理箱7内的水将盘管9完全淹没时,停止加水,集灰箱4内的含有灰尘的空气可以通过管道6通入盘管9内并从圆孔18喷出,含有灰尘的空气会与水接触,则灰尘会融入水中,随着水中灰尘的增多,灰尘会沉积在处理箱7的底部内壁上,在需要将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清理出来时,拉动拉杆15,拉杆15会脱离拉板14,在拉杆15脱离拉板14时,拉簧17会使导杆13进行纵向移动,导杆13带动圆板3和橡胶圈19进行纵向移动,则橡胶圈19会与处理箱7的内壁相接触,则圆板3可以将水与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进行隔离,灰尘可以继续融入位于圆板3上方的水中,打开球阀11,则沉积在处理箱7底部内壁上的灰尘可以从出料管10排出,在清理完成后,拉动拉板14并将拉杆15复位,则拉杆15可以对拉板14进行制动,使得不需要停机,就可以将集灰箱4内的灰尘清理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灰尘融入水中会变成泥浆状,进而灰尘不会再漂浮在空气中,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