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6920发布日期:2020-04-10 17:1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实验用具,确切地说是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研究中,组织冻存与组织块培养细胞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治疗与研究领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组织转移工具,使冻存或组织铺瓶的量无法准确,影响之后的培养速度或复苏效果。

目前在进行组织块铺瓶或冻存时,直接人工掰掉移液管头的移液管来转移处理好的组织块,掰掉移液管头容易刺破无菌移液管的包装袋,增加污染风险,增加物料消耗,对人员和样本都有一定危险;且移液管断面易出现移液管碎屑,混入组织块中容易影响组织块未来的研究应用;掰掉移液管口后,移液管的刻度不再准确,实验人员无法准确掌握转移的组织块量,影响未来的细胞培养速度或复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该装置能避免将物料碎屑带入组织中,减少出现由于刺破包装袋而出现的污染几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的一端设有取样进出口,取样进出口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管体的另一端设有吸口,吸口处的管体内设有微孔滤芯,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均匀设置的刻度。

本技术方案,取样时,将取样进出口插在包装袋,从另一端的吸口处向外抽气进行取样,利用管壁上的刻度进行计量,方便按需取样,取样进出口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其不会在取样时刺破无菌移液管的包装袋,减少污染风险;吸口处的管体内设有微孔滤芯,能够防止吸力过猛吸出管体的范围。

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管体在设有吸口的设有取样部、缩颈部及取样排气部,缩颈部的一端与取样部连接,缩颈部的另一端与取样排气部连接,取样排气部的直径小于取样部的直径,取样进出口设置在取样部的端头处,吸口设置在取样排气部的端头处,微孔滤芯设置在取样排气部内。

通过设置取缩颈部,便于直径较大的取样部与取样排气部的连接设置,使本管体更平滑;取样排气部的直径小于取样部的直径,便于使排气过程可控,较精确地控制取样量。

所述的管体为聚苯乙烯管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取样进出口;2-刻度;3-管体;4-缩颈部;5-微孔滤芯;6-取样排气管;7-吸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由管体3、取样进出口1、吸口7组成;所述的管体3的一端设有取样进出口1,取样进出口1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管体3的另一端设有吸口7,吸口7处的管体3内设有微孔滤芯5,管体3的管壁上设有均匀设置的刻度2。

取样时,将取样进出口1插在包装袋,从另一端的吸口7处向外抽气进行取样,利用管壁上的刻度2进行计量,方便按需取样,取样进出口1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其不会在取样时刺破无菌移液管的包装袋,减少污染风险;吸口7处的管体3内设有微孔滤芯5,能够防止吸力过猛吸出管体3的范围。

所述的管体3在设有吸口7的设有取样部、缩颈部4及取样排气部6,缩颈部4的一端与取样部连接,缩颈部4的另一端与取样排气部6连接,取样排气部6的直径小于取样部的直径,取样进出口1设置在取样部的端头处,吸口7设置在取样排气部6的端头处,微孔滤芯5设置在取样排气部6内。

通过设置取缩颈部4,便于直径较大的取样部与取样排气部6的连接设置,使本管体3更平滑;取样排气部6的直径小于取样部的直径,便于使排气过程可控,较精确地控制取样量。

所述的管体3为聚苯乙烯管体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的一端设有取样进出口,取样进出口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管体的另一端设有吸口,吸口处的管体内设有微孔滤芯,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均匀设置的刻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组织转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在设有吸口的设有取样部、缩颈部及取样排气部,缩颈部的一端与取样部连接,缩颈部的另一端与取样排气部连接,取样排气部的直径小于取样部的直径,取样进出口设置在取样部的端头处,吸口设置在取样排气部的端头处,微孔滤芯设置在取样排气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组织转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为聚苯乙烯管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菌组织转移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的一端设有取样进出口,取样进出口处的管壁截面呈弧状,管体的另一端设有吸口,吸口处的管体内设有微孔滤芯,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均匀设置的刻度。该装置能避免将物料碎屑带入组织中,减少出现由于刺破包装袋而出现的污染几率。

技术研发人员:战洋洋;初相伍;王峰;徐峰波;张晓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省恒生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05
技术公布日:2020.04.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