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5538发布日期:2020-08-07 18:3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



背景技术:

压滤机是一种高效的固液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冶金、染料、食品、酿造、陶瓷以及环保等行业。压滤机按结构类型可分为板框压滤机、厢式压滤机、立式压滤机和带式压滤机,其中立式压滤机由于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易于实现自动化,在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立式压滤机一般由滤板、压滤系统、压滤机矿、滤板传输系统和电气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待过滤的料液通过输料泵在一定的压力下,从压紧顶板端的进料孔进人到各个滤室,通过滤布,固体物被截留在滤室中,并逐步形成滤饼;液体则通过板框上的出水孔排出机外。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滤饼过滤开始,泥饼厚度逐渐增加,过滤阻力加大。当滤饼达到一定厚度或充满全框后,即停止过滤。打开板框,卸出滤饼,清洗滤布,重新装合,进行下一个循环。立式压滤机与其他类型压滤机的共同点在于通过滤布形成压力差,让液体通过滤布渗析出来,而固体就被滤布拦截阻挡在滤布上,其区别在于,其他压滤机的滤布是一张一张的方形滤布,滤布的数目与滤板数目相同,而立式压滤机的滤布是一张收尾相连的滤布带,来回穿梭在立式压滤机的每一块滤板之间,即全部滤板组一条滤布s型无端行走方式。立式压滤机滤板水平和上下叠置,形成一组滤室,完成过滤后,移动滤带进行卸渣和清洗滤带,操作自动化。与框的压紧和拉开,卸渣和清洗滤布都可实行自动化操作,有利于压滤机向大型化发展。立式压滤机还可在过滤结束时用高压水或压缩空气对滤渣进一步压榨脱液,形成滤室容积可变、滤渣受压缩的隔膜压榨过滤,其压力可达1~2兆帕,提升过滤效率。

压滤机通常设置有接水装置,用以收集压滤后从物料中分离出来的水分,以防止压滤出的水分渗落到料斗内污染物料。在板框压滤机中,常见的接水装置是采用一个面积足够大的接水槽,以保证接收压滤机排水口排出的滤液全部落入接水槽内。而立式压滤机由于其特殊的滤布s型无端行走方式和特殊的卸料方式,常规的接水槽难以保证接收全部的滤液,常会因为滤液渗漏造成物料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有效收集立式压滤机产生的滤液,避免物料污染,并且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为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包括左接水槽、接水总槽、引流管、右接水槽、卸料接水槽和板层接水槽,所述板层接水槽为围绕滤板四周的串联结构接水槽,其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左接水槽和右接水槽分别收集所述板层接水槽排出的滤液;所述左接水槽和右接水槽分别通过引流管与接水总槽连接;所述卸料接水槽安装在导辊支架下方,所述卸料接水槽与滤布之间设置有具有引流作用的挡水软连接;所述导辊支架的上方设置有板层辊子和挡料板,挡料板设置于槽口内,能够延槽口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接水总槽为倾斜结构,下斜的一端通过排水口与引流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左接水槽和所述右接水槽的内部设置有可拆卸多孔隔离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卸料接水槽与所述导辊支架之间采用卡钩固定配合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左接水槽、右接水槽和所述卸料接水槽均采用塔式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卸料接水槽为弧形结构设计,且通过底部的引流管与接水盒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板层接水槽为围绕滤板四周的串联结构接水槽,能够有效地接取滤布透滤和滤板渗液。防止因透滤、渗液腐蚀机架。

(2)针对立式压滤机特殊s型滤布行走方式和卸料方式,本实用新型将滤板右侧的接水装置设计为分体式,即分为右接水槽和卸料接水槽,能够有效接取导辊处渗漏的液体,防止污染物料。

(3)左接水槽和右接水槽的内部设置有可拆卸多孔隔离板,可以阻拦滤液中残留的固体成分,方便定期取出清理,同时避免了物料堵住排水口。

(4)左接水槽、右接水槽和所述卸料接水槽均采用塔式接头,并配有引流管汇总滤液,安装快捷、密封性好,可有效改善立式压滤机操作环境,废液收集后统一处理的方式也更加清洁环保。

(5)卸料接水槽采用弧形结构设计,不易磨损滤布且更加美观、便于滤液底部汇集排除。卸料接水槽与滤布之间设置有挡水软连接,可有效引流滤布上液体进入卸料接水槽内,避免了滤液从滤布处的渗漏,接水效率提高。

(6)卸料接水槽与导辊支架之间采用卡钩固定配合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装拆方便、定位精准同时节省人力。另外卡钩处包有橡胶材质,有效降低设备运行产生的震动噪音,卡钩处因包胶摩擦力大,安装牢固。左侧螺栓固定形式既起到固定也起到了调节接水盒位置的作用。可拆卸的形式方便内部杂物定期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板层辊子右侧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为左接水槽,2为接水总槽,3为下底板,4为引流管,5为右接水槽,6为导辊支架,7为板层辊子,8为卸料接水槽,9为挡料板,10为板层接水槽,11为滤布,12为挡水软连接,13为接水盒,14为螺栓,15为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描述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4所示的一种立式压滤机接水装置,包括左接水槽1、接水总槽2、引流管4、右接水槽5、卸料接水槽8和板层接水槽10,如图2所示,所述板层接水槽10为围绕滤板四周的串联结构接水槽,将滤板整块围住,可以有效地接取滤布透滤和滤板渗液,能够防止因透滤、渗液而引起的机架腐蚀。板层接水槽10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左接水槽1和右接水槽5位于板层接水槽10的下方,分别收集所述板层接水槽10排出的滤液。左接水槽1的右侧边缘紧靠在过滤层的下底板3的左侧,右接水槽5的左侧边缘紧靠在下底板3的右侧,以保证板层接水槽10排出的滤液能够完全被接取,防止漏液。所述左接水槽1和右接水槽5分别通过底部的引流管4与接水总槽2连接,接水总槽2位于左接水槽1和右接水槽5的下方,便于滤液向下流入接水总槽2中。

所述接水总槽2为左高右低的倾斜结构,下斜的一端通过排水口与引流管4连接,以将汇集后的滤液排出。此外,左接水槽1和右接水槽5的内部还设置有可拆卸多孔隔离板,能够阻拦滤液中残留的固体成分,方便定期取出清理,同时避免了物料堵住排水口。

如图1和图3所示,导辊支架6的上方设置有板层辊子7和挡料板9,挡料板9设置于槽口内,能够延槽口上下移动,用于刮取滤布11上的滤饼。针对立式压滤机特殊s型滤布行走方式和卸料方式,将滤板右侧的接水装置设计为分体式,即分为右接水槽5和卸料接水槽8。所述左接水槽1、右接水槽5和所述卸料接水槽8均采用塔式接头,安装方便,密封性好。所述右接水槽5和所述卸料接水槽8均位于导辊支架6下方,右接水槽5位于滤布11的左侧,用于接收板层接水槽10排出的滤液,而卸料接水槽8位于滤布11的右侧,用于接收板层辊子7处渗透的液体。此外,所述卸料接水槽8与滤布之间设置有具有引流作用的挡水软连接12,能够有效接取渗液,防止污染物料。

如图4所示,所述卸料接水槽8与所述导辊支架6之间采用卡钩15固定配合螺栓14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拆装方便,卡钩15处包有橡胶材质,安装牢固且能有效降低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噪音。卸料接水槽8采用弧形结构设计,不易磨损滤布,且通过底部的引流管4与接水盒13连接,能够及时将接取的渗液排出。螺栓14固定形式既起到固定作用,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接水盒13位置的作用,可拆卸的形式方便内部杂物定期清理。

工作原理:

在立式压滤机工作过程中,压滤产生的滤液首先被围绕滤板四周的板层接水槽10接取,随后通过排水口,分别流入左接水槽1和右接水槽5中,再通过引流管4进入到接水总槽2中,并通过接水总槽2下斜一端的排水口排出。板层辊子7处产生的滤液,由卸料接水槽8接取并引流到接水盒13中,卸料接水槽8与滤布之间设置有具有引流作用的挡水软连接12,能够有效防止滤液渗漏。挡料板9可以延槽口上下移动,调节与板层辊子7的距离,起挡料作用,能够防止卸料时,质量大的物料垂直落下,进入卸料接水槽8中,从而减少卸料接水槽8的清洁次数。对于黏性较大、易粘连滤布的物料,可通过向上移动挡料板9,使挡料板9贴近板层辊子7,刮取滤布上粘料,保证滤布干净整洁。

除非特别限定,本实用新型所用术语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出于示例性目的,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其他替换、改变和改进,因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