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9640发布日期:2020-12-22 12:31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制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汉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在陶瓷制品加工之前,需要将原料进行研磨和混合,传统的方法中研磨与混合一般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但是这样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同时达到混合与研磨的目的,提出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外顶壁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贯穿外壳的顶壁后固定连接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啮合有四个副齿轮,所述副齿轮通过转轴与外壳的顶壁转动连接,所述副齿轮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下端外侧滑动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与副齿轮的下端面之间抵触有受压弹簧,所述套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四个环绕排布的搅拌杆,所述套筒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安装有研磨辊,所述电机、开关与外部电源通过导线共同组成一条串联电路。

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固定杆与外壳的外顶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顶壁安装有进料斗。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并附带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受压弹簧套接在插接杆上。

优选的,所述研磨辊的长度为外壳的内底壁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加入电机、主齿轮和副齿轮等结构,可以实现插接杆的转动,保障混合的均匀性,提升混合的均匀度。

2、通过加入套筒、受压弹簧和研磨辊等结构,可以保障研磨辊始终紧压外壳的内底壁,保障研磨的高效进行,同时实现了研磨和搅拌的有序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外壳-1、固定杆-2、电机-3、进料斗-4、出料口-5、主齿轮-6、副齿轮-7、转轴-8、插接杆-9、套筒-10、受压弹簧-11、搅拌杆-12、安装架-13、研磨辊-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外顶壁安装有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转动贯穿外壳1的顶壁后固定连接有主齿轮6,主齿轮6啮合有四个副齿轮7,副齿轮7通过转轴8与外壳1的顶壁转动连接,副齿轮7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9,该结构可以实现插接杆9的转动,保障混合的均匀性,提升混合的均匀度。

插接杆9的下端外侧滑动套接有套筒10,套筒10的上端与副齿轮7的下端面之间抵触有受压弹簧11,套筒1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四个环绕排布的搅拌杆12,套筒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3,安装架13内安装有研磨辊14,电机3、开关与外部电源通过导线共同组成一条串联电路,该结构可以保障研磨辊14始终紧压外壳1的内底壁,保障研磨的高效进行,同时实现了研磨和搅拌的有序进行。

其中,电机3通过固定杆2与外壳1的外顶壁固定连接,外壳1的顶壁安装有进料斗4,外壳1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5并附带有盖板,受压弹簧11套接在插接杆9上,研磨辊14的长度为外壳1的内底壁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接通串联电路,将需要研磨混合的物料从进料斗4倒入,电机3带动主齿轮6转动,主齿轮6带动副齿轮7转动,副齿轮7通过插接杆9带动套筒10转动,套筒10带动搅拌杆12转动,位于不同套筒10上的搅拌杆12会交错式相向转动,这样的转动可以对物料进行均匀地搅拌,同时,套筒10带动研磨辊14转动,研磨辊14可以对混合的物料进行细致的研磨,因此,该装置可以同时进行混合与研磨,提升了物料的制备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比较实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外顶壁安装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输出端转动贯穿外壳(1)的顶壁后固定连接有主齿轮(6),所述主齿轮(6)啮合有四个副齿轮(7),所述副齿轮(7)通过转轴(8)与外壳(1)的顶壁转动连接,所述副齿轮(7)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9),所述插接杆(9)的下端外侧滑动套接有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上端与副齿轮(7)的下端面之间抵触有受压弹簧(11),所述套筒(1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四个环绕排布的搅拌杆(12),所述套筒(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3),所述安装架(13)内安装有研磨辊(14),所述电机(3)、开关与外部电源通过导线共同组成一条串联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通过固定杆(2)与外壳(1)的外顶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壁安装有进料斗(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5)并附带有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弹簧(11)套接在插接杆(9)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磨辊(14)的长度为外壳(1)的内底壁半径长度的三分之一。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陶瓷制品技术领域的一种陶瓷制品加工用原料研磨混合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外顶壁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贯穿外壳的顶壁后固定连接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啮合有四个副齿轮,所述副齿轮通过转轴与外壳的顶壁转动连接,所述副齿轮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下端外侧滑动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与副齿轮的下端面之间抵触有受压弹簧,通过加入电机、主齿轮和副齿轮等结构,可以实现插接杆的转动,保障混合的均匀性,提升混合的均匀度,通过加入套筒、受压弹簧和研磨辊等结构,可以保障研磨辊始终紧压外壳的内底壁,保障研磨的高效进行,同时实现了研磨和搅拌的有序进行。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德化西叙贸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19
技术公布日:2020.12.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