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5156发布日期:2021-04-30 09:3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



背景技术:

抑尘技术,又叫粉尘治理技术,现有的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在使用时,一般使用水喷雾进行抑尘降尘,但是雾化喷头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施工盖度、位置不同,这就直接导致抑尘的范围有限,抑尘效果不佳,同时现有的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只具备抑尘作用,在室内施工时,无法进行除尘,功能较为单一,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轮,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活动套接有圆形转动支撑柱,所述圆形转动支撑柱的一端活动套接有至底板的内部,所述水箱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储水室,所述水箱内部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储水室,所述第二储水室的内腔设置有增压水泵,所述水箱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柱,所述电动伸缩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抑尘箱,所述抑尘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除尘外箱,所述抑尘箱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套接筒,所述除尘外箱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除尘内箱,所述除尘内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吸尘筒,所述吸尘筒的一端延伸至除尘外箱的外部,所述除尘内箱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吸风机,所述除尘内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气软管。

可选的,所述水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套接板,所述套接板活动套接至底板的表面,所述水箱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排气进水口。

可选的,所述增压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五通管,所述五通管的输出口贯穿抑尘箱的内腔且固定连接至抑尘箱的侧面,所述五通管的输出口均固定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位于套接筒的内腔,所述伸缩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活动套接至套接筒的内腔。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室以及第二储水室的内腔均灌注有清水。

可选的,所述排气软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储水室内腔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吸尘筒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吸尘筒内腔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通过吸风机、吸尘筒、第一储水室以及排气软管的配合使用,通过在抑尘箱的顶部增设除尘外箱,利用除尘外箱对除尘内箱进行安装,通过吸风机增大吸力,将空气中的灰尘利用吸尘筒进行吸附,通过排气软管排入第一储水室的内腔,灰尘与水接触滞留在水中,进而使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不仅具备抑尘的作用同时可以进行除尘,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功能性。

2、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通过伸缩管、五通管以及电动伸缩柱的配合使用,利用五通管对伸缩管进行安装,使用伸缩管可以对雾化喷头的位置进行改变,进而可以针对性的对施工位置进行抑尘,同时利用电动伸缩柱可以调节雾化喷头以及吸尘筒的高度,可以扩大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工作范围,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水箱;3、移动轮;4、套接板;5、圆形转动支撑柱;6、排气软管;7、排气进水口;8、第一储水室;9、伸缩管;10、套接筒;11、吸尘筒;12、第二储水室;13、吸风机;14、除尘内箱;15、除尘外箱;16、抑尘箱;17、雾化喷头;18、五通管;19、电动伸缩柱;20、增压水泵;21、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轮3,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水箱2,水箱2的底部活动套接有圆形转动支撑柱5,圆形转动支撑柱5的一端活动套接有至底板1的内部,利用圆形转动支撑柱5可以使水箱2进行转动,水箱2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储水室8,水箱2内部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储水室12,第一储水室8以及第二储水室12的内腔均灌注有清水,第二储水室12的内腔设置有增压水泵20,增压水泵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五通管18,五通管18的输出口贯穿抑尘箱16的内腔且固定连接至抑尘箱16的侧面,五通管18的输出口均固定连接有伸缩管9,伸缩管9位于套接筒10的内腔,伸缩管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17,雾化喷头17活动套接至套接筒10的内腔,利用五通管18对伸缩管9进行安装,使用伸缩管9可以对雾化喷头17的位置进行改变,进而可以针对性的对施工位置进行抑尘,可以扩大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工作范围,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实用性,水箱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柱19,利用电动伸缩柱19可以调节雾化喷头17以及吸尘筒11的高度,可以扩大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工作范围,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的实用性,电动伸缩柱1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抑尘箱16,抑尘箱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除尘外箱15,抑尘箱16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套接筒10,除尘外箱15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除尘内箱14,除尘内箱1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吸尘筒11,吸尘筒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吸尘筒11内腔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1,吸尘筒11的一端延伸至除尘外箱15的外部,除尘内箱14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吸风机13,除尘内箱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气软管6,排气软管6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储水室8内腔的底部,通过在抑尘箱16的顶部增设除尘外箱15,利用除尘外箱15对除尘内箱14进行安装,通过吸风机13增大吸力,将空气中的灰尘利用吸尘筒11进行吸附,通过排气软管6排入第一储水室8的内腔,灰尘与水接触滞留在水中,进而使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不仅具备抑尘的作用同时可以进行除尘,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功能性,水箱2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套接板4,套接板4活动套接至底板1的表面,水箱2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排气进水口7。

综上,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使用时,首先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移动到指定施工位置,通过排气进水口7分别向第一储水室8以及第二储水室12的内腔注入清水,然后启动增压水泵20以及吸风机13,同时启动电动伸缩柱19调节抑尘箱16的高度,对施工位置的灰尘进行抑尘除尘,保证施工场地空气的洁净,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轮(3),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水箱(2),所述水箱(2)的底部活动套接有圆形转动支撑柱(5),所述圆形转动支撑柱(5)的一端活动套接有至底板(1)的内部,所述水箱(2)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储水室(8),所述水箱(2)内部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储水室(12),所述第二储水室(12)的内腔设置有增压水泵(20),所述水箱(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柱(19),所述电动伸缩柱(1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抑尘箱(16),所述抑尘箱(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除尘外箱(15),所述抑尘箱(16)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套接筒(10),所述除尘外箱(15)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除尘内箱(14),所述除尘内箱(1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吸尘筒(11),所述吸尘筒(11)的一端延伸至除尘外箱(15)的外部,所述除尘内箱(14)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吸风机(13),所述除尘内箱(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气软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套接板(4),所述套接板(4)活动套接至底板(1)的表面,所述水箱(2)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排气进水口(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水泵(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五通管(18),所述五通管(18)的输出口贯穿抑尘箱(16)的内腔且固定连接至抑尘箱(16)的侧面,所述五通管(18)的输出口均固定连接有伸缩管(9),所述伸缩管(9)位于套接筒(10)的内腔,所述伸缩管(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17),所述雾化喷头(17)活动套接至套接筒(10)的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室(8)以及第二储水室(12)的内腔均灌注有清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软管(6)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储水室(8)内腔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筒(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吸尘筒(11)内腔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移动轮,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活动套接有圆形转动支撑柱。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通过吸风机、吸尘筒、第一储水室以及排气软管的配合使用,通过在抑尘箱的顶部增设除尘外箱,利用除尘外箱对除尘内箱进行安装,通过吸风机增大吸力,将空气中的灰尘利用吸尘筒进行吸附,通过排气软管排入第一储水室的内腔,灰尘与水接触滞留在水中,进而使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不仅具备抑尘的作用同时可以进行除尘,提高了该建筑施工抑尘装置功能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芳芳;张君伟;孟静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芳芳
技术研发日:2020.08.27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