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流双向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4505发布日期:2021-07-02 19:3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混合流双向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混合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保健食品加工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



背景技术:

搅拌器是食品加工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其中桨式搅拌器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于低粘度流体混合的效果较好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搅拌操作中,固-液两相混合最为常见。例如桨式搅拌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搅拌桨旋转而产生轴向流动,使得液体在容器内做轴向循环流动,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在搅拌轴附近产生圆柱回转区,或发生打旋现象,从而导致混合性能差,也会影响搅拌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增强搅拌装置的轴向流和径向流,减少搅拌死角的产生,消除搅拌时产生的打旋现象,同时增强底部混合液的紊流,避免底部物料沉积,并带动物料向上不断循环搅拌,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增强搅拌装置的轴向流和径向流,减少搅拌死角的产生,消除搅拌时产生的打旋现象,同时又能产生径向流,并增强紊流,避免底部物料沉积,并带动物料向上不断循环搅拌,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包括搅拌筒和设置于搅拌筒内并与驱动机构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至上而下依次同轴设置有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所述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的转向相反,所述上搅拌桨包括沿转轴周向均布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垂直设置于转轴上,所述搅拌叶之间周向设置有连接薄片,所述下搅拌桨包括设置于转轴上的螺旋搅拌叶,所述螺旋搅拌叶的螺旋半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设置;

进一步,所述连接薄片沿搅拌叶自由端周向连接呈环形;

进一步,所述连接薄片周向呈圆形;

进一步,所述搅拌叶为平直板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搅拌叶的直径与搅拌筒的内径比为3:4-6;

进一步,所述搅拌叶的直径与搅拌筒的内径比为3:5;

进一步,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与搅拌叶厚度相同,所述连接薄片的宽度大于搅拌叶的宽度设置;

进一步,所述连接薄片的宽度与搅拌叶的宽度比为3: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合流双向搅拌器,能够产生轴向射流,从而使该搅拌装置的搅拌范围增大,增强搅拌装置的轴向流,减少搅拌死角的产生,消除搅拌时产生的打旋现象,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同时又能产生径向流,并增强紊流,避免底部物料沉积,并带动底部物料向上不断循环搅拌,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包括搅拌筒1和设置于搅拌筒1内并与驱动机构连接的转轴2,所述转轴2至上而下依次同轴设置有上搅拌桨3和下搅拌桨5,所述上搅拌桨3和下搅拌桨5的转向相反,所述上搅拌桨3包括沿转轴2周向均布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搅拌叶31,所述搅拌叶31垂直通过轴套设置于转轴2上,所述搅拌叶31之间周向设置有连接薄片4,所述下搅拌桨5包括设置于转轴2上的螺旋搅拌叶51,所述螺旋搅拌叶51的螺旋半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设置;通过上搅拌桨3能够产生轴向射流,从而使该搅拌器的搅拌范围增大,增强搅拌器的轴向流,减少搅拌死角的产生,消除搅拌时产生的打旋现象。连接薄片4可以连接于搅拌叶31的中部,也可以连接在搅拌叶31的端部。当连接薄片4设置于搅拌叶31的中部时,可在搅拌叶31的端部设置折板,折板垂直于搅拌叶31设置。采用该结构不用在搅拌筒1内设置挡流板,可有效节约搅拌筒1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通过下搅拌桨5产生不同方向的轴向流,进而在上下搅拌桨之间产生径向流,并加强搅拌筒内的紊流现象,避免底部物料沉积,并带动底部物料向上不断循环搅拌,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上搅拌桨3和下搅拌桨5的转向不同可通过行星结构实现,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在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薄片4沿搅拌叶31自由端周向连接呈环形;优选为连接薄片4设置于搅拌叶31的端部,每个搅拌叶31的端部通过连接薄片4连接沿搅拌装置周向呈环形结构,连接薄片4与搅拌叶31端部的连接为相互垂直的关系,也就是说,连接薄片4垂直连接于搅拌叶31端部,连接薄片4为薄型片材结构。能够产生很强的轴向射流,增强搅拌装置工作时的轴向速度,以此来增大搅拌的范围,从而提高搅拌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薄片4周向呈圆形;优选为圆形结构,且连接薄片4为平滑的薄片结构,产生轴向射流的效果更好,能都带动搅拌筒1底部的物料向向运动,然后回落至搅拌叶31,以此循环,增强物料混合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31为平直板状结构;搅拌叶31为平叶结构,且搅拌叶31固定于搅拌轴的轴套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31的直径与搅拌筒1的内径比为3:4-6;优选为所述搅拌叶31的直径与搅拌筒1的内径比为3:5;固液悬浮效果最佳,固相颗粒在搅拌筒1底的沉积量最少,可以达到最佳的固-液两相混合的效果。搅拌叶31的直径是指搅拌叶31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薄片4的厚度与搅拌叶31厚度相同,所述连接薄片4的宽度略大于搅拌叶31的宽度设置;搅拌叶31的宽度是指搅拌叶31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宽度,在搅拌过程中,搅拌叶31的下方容易形成高流速的轴向射流,流体在搅拌叶31的端部受到挤压作用与连接薄片4发生碰撞后,撞击搅拌容器的内壁及底部,随后沿着壁面向上流动,从而形成一个流体循环。且在搅拌叶31的上方和下方均能产生明显的循环,能够避免搅拌筒1底部的固体沉积现象。优选为所述连接薄片4的宽度与搅拌叶31的宽度比为3:2。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搅拌筒和设置于搅拌筒内并与驱动机构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至上而下依次同轴设置有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所述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的转向相反,所述上搅拌桨包括沿转轴周向均布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垂直设置于转轴上,所述搅拌叶之间周向设置有连接薄片,所述下搅拌桨包括设置于转轴上的螺旋搅拌叶,所述螺旋搅拌叶的螺旋半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薄片沿搅拌叶自由端周向连接呈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薄片周向呈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为平直板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的直径与搅拌筒的内径比为3:4-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的直径与搅拌筒的内径比为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与搅拌叶厚度相同,所述连接薄片的宽度略大于搅拌叶的宽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薄片的宽度与搅拌叶的宽度比为3: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流双向搅拌器,包括搅拌筒和设置于搅拌筒内并与驱动机构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至上而下依次同轴设置有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所述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的转向相反,所述上搅拌桨包括沿转轴周向均布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垂直设置于转轴上,所述搅拌叶之间周向设置有连接薄片,所述下搅拌桨包括设置于转轴上的螺旋搅拌叶,所述螺旋搅拌叶的螺旋半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设置;能够产生轴向射流,从而使该搅拌装置的搅拌范围增大,增强搅拌装置的轴向流,减少搅拌死角的产生,消除搅拌时产生的打旋现象,提高搅拌效率,增强搅拌装置的混合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张怀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禄丰天润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8
技术公布日:2021.07.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