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及PET化学回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99922发布日期:2023-04-19 11:02阅读: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及pet化学回收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可除色、解聚且易回收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及pet化学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1、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塑料之一,可用于饮料与食品硬质包材以及纺织布料。基于环境保护及防止污染的全球趋势,许多国家政府要求公家单位及商家使用回收再制的pet产品,国际各大品牌也制定使用回收材质的目标,这些措施都推动了pet回收技术的发展。

2、由于市售pet包材复杂化及pet广泛使用,导致回收操作益发复杂,因此,将使用后的pet废塑料回收解聚的化学回收法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全球pet闭环式化学回收技术迅速发展,包括溶剂辅助化学降解、生物技术降解或微波辅助化学降解的技术,皆达到试量产的开发阶段,并可处理不同种类的pet废塑料,例如包装材料以及纺织布料。然而,现阶段的pet化学回收技术大部分皆须将解聚与除色分开处理,且存在触媒不易回收的问题,造成成本大幅增加。

3、基于上述,发展出一种pet废塑料回收解聚的化学回收技术,可同时进行解聚与除色,并可回收触媒,为目前所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及pet化学回收方法,可达到除色、解聚效果以及易回收目的。

2、本发明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氯化金属添加至烷基咪唑-氯离子液体,以形成双烷基咪唑-四氯化金属离子液体,并接枝于多孔性载体上。

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氯化金属包括氯化铁、氯化锌或氯化钴。

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孔性载体包括奈米氧化铁、氧化硅或活性碳。

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氯化金属与烷基咪唑-氯离子液体的比例为1至2。

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孔性载体的接枝率为6%至10%。

7、本发明的pet化学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添加至pet废料与乙二醇中,并经过加热与搅拌,以得到解聚与脱色的bhet(bis(2-hydroxyethyl)terephthalate,对苯二甲酸双(2-羟乙基)酯)。之后,过滤回收所述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

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pet废料包括包装材料或纺织布料。

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pet废料与乙二醇的比例为1:3至1:6。

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添加量为0.5%至2%。

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加热温度为180℃至210℃,搅拌速率为100rpm至150rpm,搅拌时间为3小时至6小时。

12、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中,使用了多孔性材料作为载体,以强化对pet废料(尤其是纺织布料)的除色能力,且使用了双烷基咪唑-四氯化金属离子液体,可增强解聚能力。如此一来,本发明以简单的制程,即可同时达到除色、解聚效果以及易回收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化金属包括氯化铁、氯化锌或氯化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载体包括奈米氧化铁、氧化硅或活性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化金属与所述烷基咪唑-氯离子液体的比例为1至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载体的接枝率为6%至10%。

6.一种pet化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化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废料包括包装材料或纺织布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化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废料与所述乙二醇的比例为1:3至1: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化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添加量为0.5%至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化学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热温度为180℃至210℃,搅拌速率为100rpm至150rpm,搅拌时间为3小时至6小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及PET化学回收方法。PET化学回收用离子触媒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氯化金属添加至烷基咪唑‑氯离子液体,以形成双烷基咪唑‑四氯化金属离子液体,并接枝于多孔性载体上。

技术研发人员:廖德超,徐森煌,李祐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