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

文档序号:29527265发布日期:2022-04-07 02:37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液分离污物缸,特别是涉及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


背景技术:

2.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临床医疗中,都会产生一些固液混合物的医疗垃圾,比如浸入装水的烧杯或其他器皿里的过滤纸、吸水纸,拔罐时点燃的酒精棉球熄灭时需投入装水的污物缸内,艾灸后即将燃尽的艾条尾部也需投入装水的污物缸内熄灭等类似的污水污物,对当下装有液体和固体物的污物缸进行清理着实不便。目前市面上的污物缸或污物桶,功能单一,具有不可溶固液混合物的分离功能的尚未发现。
3.现有的污物缸,通常是不锈钢材质,简单的缸体,附加一个可以取下的盖子,不仅分离固液混合的污水污物时复杂困难,而且盖子与缸体是分开的,取下盖子放置他处时可能造成污染或寻找不便,费时麻烦。
4.因此,需要研制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可盛放固液混合的污水污物,而且便于将其分离开,从而分别进行污水和污物的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实验室或临床医疗中,盛放不可溶固液混合的污水污物,便于分离污水和污物,同时盖子与缸体铰接相连,打开时卡位至最大角度90度,既保证盖子固定性,不污染工作台,又不影响其他操作,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缸、内缸和缸盖,所述内缸嵌套在外缸内,所述缸盖与外缸铰接相连,所述外缸的缸口外侧平齐顶端边缘焊接有一外缸把手,所述外缸把手呈“弯曲l”型,下端厚度是上端的两倍;所述内缸由内缸口和滤网上下衔接,所述内缸口外侧顶端处焊接有一内缸把手,所述内缸把手的外型曲度与外缸把手的上端吻合,所述滤网布满内径1mm的漏孔;所述缸盖与外缸通过折页铰接,所述缸盖合起后与内缸把手处有一卡位口,所述卡位口的高度与内缸把手厚度吻合。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缸把手与内缸口焊接的底端处至内缸缸底的距离等于外缸的缸口顶端处至外缸内侧缸底的距离,所述内缸把手的厚度和宽度与外缸把手上端厚度和宽度相同,内缸把手完全嵌合于外缸把手之上。
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页由上轴片、铰接轴、下轴片、固定片、固定钉和限位片组成,所述上轴片通过固定钉固定在缸盖侧缘,所述下轴片通过固定钉固定在外缸缸口边缘,所述铰接轴链接上轴片和下轴片,所述限位片由固定片和固定钉固定在下轴片两侧,缸盖打开至垂直缸底即90度时,限位片与上轴片相抵,限位片限制缸盖的最大打开角度90度。
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缸盖合起后与内缸把手接合处有一卡位口,
所述卡位口深度与内缸把手的厚度完全契合。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缸内直径与内缸外直径完全契合,内缸嵌套在外缸内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1.本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可轻松分离缸内的固液混合物,取出内缸,不可溶污物留在内缸,污液留在外缸,分别倒入相应污物桶进行处理,操作简易灵活。
13.2.将本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的内缸放入外缸中,旋转内缸把手至与外缸把手重合,此时抓紧两把手将整个污物缸拿起或移动他处;取出内缸时手握两把手,食指于下方固定外缸把手,拇指于上方轻轻推动内缸把手至偏离出外缸把手一侧时,抓住内缸把手拿起并移动他处或倒掉其内的污物,操作简单,拿放方便。
14.3.折页通过限位片可限制缸盖的打开角度最大为90度,即打开的缸盖垂直于本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的上部,不占据周围的空间,不影响其他物品的摆放,而且缸盖与缸体结合在一起,开合方便,也不会因取下放置导致污染周围工作台。
15.4.卡位口通过合起缸盖可以限制内缸把手的左右移动,使内缸把手和外缸把手更稳妥的嵌合在一起。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外缸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中内缸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1中折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4中折页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21.图中标记:1外缸、2内缸、3缸盖、4外缸把手、5内缸口、6滤网、7内缸把手、8漏孔、9折页,10卡位口、11上轴片、12铰接轴、13下轴片、14固定片、15固定钉、16限位片。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均用不锈钢材制作。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缸1、内缸2和缸盖3,内缸2嵌套在外缸1内,缸盖3与外缸1铰接相连,外缸1的缸口外侧平齐顶端边缘焊接有一外缸把手4,外缸把手4呈“弯曲l”型,下端厚度是上端的两倍;内缸2由内缸口5和滤网6上下衔接,内缸口5外侧顶端处焊接有一内缸把手7,内缸把手7的外型曲度与外缸把手4的上端吻合,滤网6布满内径1mm的漏孔8;缸盖3与外缸1通过折页9铰接,缸盖3合起后与内缸把手7处有一卡位口10,卡位口10的高度与内缸把手7厚度吻合;内缸把手7与内缸口5焊接的底端处至内缸2缸底的距离等于外缸1的缸口顶端处至外缸1内侧缸底的距离,内缸把手7的厚度和宽度与外缸把手4上端厚度和宽度相同,内缸把手7完全嵌合于外缸把手4之上;折页9由上轴片11、铰接轴12、下轴片13、固定片14、固定钉15和限位片16组成,上轴片11通过固定钉15固定在缸盖3侧缘,下轴片13通过固定钉15固定在外缸1缸口边缘,铰接轴12链接上轴片12和下轴片13,限位片16由固定片14和固定钉15固定在下轴片13两侧,缸盖3打开至垂直缸底即90度时,限位片16与上轴片11相抵,限位片16限制缸盖3的最大打开角度90度;缸盖3合起后与内缸把手7接合处有一卡位口10,卡位口10深度与
内缸把手7的厚度完全契合;外缸1内直径与内缸2外直径完全契合,内缸2嵌套在外缸1内侧。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轻松分离缸内的固液混合物,取出内缸2,不可溶污物留在内缸2,污液留在外缸1,分别倒入相应污物桶进行处理,操作简易灵活。将内缸2放入外缸1中,旋转内缸把手7至与外缸把手4重合,此时抓紧两把手将整个污物缸拿起或移动他处;取出内缸2时手握两把手,食指于下方固定外缸把手4,拇指于上方轻轻推动内缸把手7至偏离出外缸把手4一侧时,抓住内缸把手7拿起并移动他处或倒掉其内的污物,操作简单,拿放方便。折页9通过限位片16可限制缸盖3的打开角度最大为90度,即打开的缸盖3垂直于本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的上部,不占据周围的空间,不影响其他物品的摆放,而且缸盖3与缸体结合在一起,开合方便,也不会因取下放置导致污染周围工作台。卡位口10通过合起缸盖3可以限制内缸把手7的左右移动,使内缸把手7和外缸把手4更稳妥的嵌合在一起。
24.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缸包括外缸(1)、内缸(2)和缸盖(3),所述内缸(2)嵌套在外缸(1)内,所述缸盖(3)与外缸(1)铰接相连,所述外缸(1)的缸口外侧平齐顶端边缘处焊接有一外缸把手(4),所述外缸把手(4)呈“弯曲l”型,下端厚度是上端厚度的两倍,所述内缸(2)由内缸口(5)和滤网(6)上下衔接,所述内缸口(5)外侧顶端处焊接有一内缸把手(7),所述内缸把手(7)的外型曲度与外缸把手(4)的上端吻合,所述内缸把手(7)的厚度和宽度与外缸把手(4)上端厚度和宽度相同,内缸把手(7)完全嵌合于外缸把手(4)之上,二者叠合后可形成一上下厚度均匀的把手,所述滤网(6)均匀布满内径1mm的漏孔(8),所述缸盖(3)与外缸(1)通过折页(9)铰接,所述缸盖(3)合起后与内缸把手(7)处有一卡位口(10),所述卡位口(10)的高度与内缸把手(7)厚度吻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1)内直径与内缸(2)外直径完全契合,所述内缸(2)嵌套在外缸(1)内侧,所述内缸把手(7)与内缸口(5)焊接的底端处至内缸(2)缸底的距离等于外缸(1)的缸口顶端处至外缸(1)内侧缸底的距离,所述内缸口(5)高出外缸(1)缸口一定高度,所述缸盖(3)合起后刚好与之完全契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折页(9)包括上轴片(11)、铰接轴(12)、下轴片(13)、固定片(14)、固定钉(15)和限位片(16),所述上轴片(11)通过固定钉(15)固定在缸盖(3)侧缘,所述下轴片(13)通过固定钉(15)固定在外缸(1)缸口边缘,所述铰接轴(12)链接上轴片(11)和下轴片(13),所述限位片(16)由固定片(14)和固定钉(15)固定在下轴片(13)两侧,所述缸盖(3)打开至垂直缸底即90度时,所述限位片(16)与上轴片(11)相抵,所述限位片(16)限制缸盖(3)的最大打开角度90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包括外缸、内缸和缸盖,所述内缸嵌套在外缸内,所述缸盖与外缸铰接相连,所述外缸的缸口外侧有一外缸把手,所述内缸由内缸口和滤网上下衔接,所述滤网布满漏孔,所述内缸口外侧有一内缸把手,所述缸盖合起后与内缸把手处有一卡位口,所述缸盖与外缸通过折页铰接,所述折页包括上轴片、铰接轴、下轴片、固定片、固定钉和限位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可溶固液分离污物缸,便于分离污水和污物,同时盖子打开时卡位至90度,既保证盖子固定性,又不影响其他操作,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娜 丛培玮 尚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04
技术公布日:2022/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