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2062发布日期:2022-08-27 01:46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属于物料混合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物料基本都是先在工厂端进行混合,然后通过集装箱罐运输至客户端,其中,集装箱罐是目前常用于运输物料的装置,且仅作为运输用途。但这种方式浪费时间,尤其对于着急的货单,会耽误较多的时间,导致不能按时到达。且该方式明显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效率、效益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集装箱罐如何在没有动力搅拌的情况下达到充分混合。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包括集装箱罐,集装箱罐内设有用于传输物料的槽体,集装箱罐的顶部设有入料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底部的出口与一个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的一端连通,一个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的另一端设有出料阀门。
5.优选地,所述的集装箱罐内槽体的底部设有便于物料流出、避免物料残留的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的出口端与静态混合器接通。
6.优选地,所述的导流结构为由集装箱罐内槽体底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上低位置的一端为出口端;或导流结构为由集装箱罐内槽体底部周围向中间倾斜的漏斗口,漏斗口为出口端。
7.优选地,所述的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光滑结构;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圆弧面或平面。
8.优选地,所述的集装箱罐的顶部设有入料管,入料管的顶部与入料人孔的底部接通,形成漏斗状结构;入料管设于集装箱罐内槽体的入料口处。
9.优选地,所述的槽体内入料管长度为集装箱罐槽体的1/2~2/3高度。
10.优选地,所述的集装箱罐和静态混合器均与电加热或蒸汽加热装置连接。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罐在入料、运输及卸料具混合功能的装置,将集装箱罐与静态混合器结合设计,可在装填不同原物料时,能在入料过程中先进行初步冲洗混合,运输途中进行槽体内第二次混合,到客户端后,透过集装箱罐出料口设置的静态混合器出料至客户储罐或其他暂存罐,原物料在静态混合器输送过程中可达到最后充分混合,其集装箱罐整体出入料及运送过程中不涉及动力搅拌即可达到充分混合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为避免卸料不干净,集装箱罐的内部设计倾斜面,原物料可集中至集装箱罐内的低位置端,再通过该端输送至静态混合器,通过静态混合器输送至出料
口,为了充分混合,以多组静态混合器串连,以达到物料均匀混合效果。集装箱罐的整体出入料及运送过程中,以静态的设备构件达成分散及混合效果,不涉及动力搅拌即可达到充分混合效果,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
13.1.集装箱罐内槽体的入料口处增加入料管,透过入料冲力,使原物料在槽内扰流混合;
14.2.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增加电加热或蒸汽加热装置,除罐体外,加热范围包含至静态混合器,以利于物料输送;
15.3.由于集装箱罐的本体不涉及变更改造,可同步应用于国内及国际货物运输使用;
16.4.使用后的集装箱罐不须经过冲洗即可再装填原物料,达到包材减废效果,且减少电力消耗。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的示意图;
18.图2为静态混合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集装箱罐1,集装箱罐1的顶部设有入料人孔5,集装箱罐1的顶部设有入料管6,入料管6的顶部与入料人孔5的底部接通,形成漏斗状结构。集装箱罐1内设有用于传输物料的槽体,入料管6设于集装箱罐1内槽体的入料口处。集装箱罐1底部的出口与静态混合器2的一端连通,静态混合器2的另一端设有出料阀门4。集装箱罐1和静态混合器2均与电加热或蒸汽加热装置连接。
21.集装箱罐1内的底部设有便于物料流出、避免物料残留的导流结构3,导流结构3的出口端与静态混合器2接通。导流结构3为由集装箱罐1内槽体底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上低位置的一端为出口端;或导流结构3为由集装箱罐1内槽体底部周围向中间倾斜的漏斗口,漏斗口为出口端。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光滑结构;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圆弧面或平面。
22.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3为由集装箱罐1内槽体底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为平面。集装箱罐可以采用国际标准集装箱罐(iso tank)。
23.如图2所示,静态混合器2包括壳体22,壳体22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法兰21,壳体22内设有相互交叉的左旋单元片23和右旋单元片24。
24.集装箱罐1槽体内的入料管6出口处较进口处狭窄,以增大出料压力;集装箱罐1槽体内的入料管6材质具有一定的强度,在运送过程中不易变形损坏;倾斜面以能集中槽内物料为主,以利于排出物料,避免残留,且同处设有排污阀,以利于排出余料;通过静态混合器2可以不残留余料在管内,且可拆卸冲洗,组装后能密封完整。
25.本实用新型中,各个部件的作用如下:
26.集装箱罐1的槽体内的入料管6设计:通过原物料供货商入料泵压力,通过缩小管
径的入料管6,入料管6的管口处达到分散效果,透过入料冲力,使原物料在槽体内扰流混合。
27.集装箱罐1内槽体的倾斜面设计:透过槽体倾斜面,将物料集中至集装箱罐 1前端(即倾斜面上低位置的一端),以利物料输送,避免残留。
28.静态混合器2:静态混合器2可通过管内叶片分散物料,达到混合效果,为避免单一静态混合器2混合效果较差,因此集装箱罐1的出料口改设置集装箱罐1前端,再通过多个静态混合器2串连至后端,达到充分混合。
2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如下:
30.1.原物料入料:原物料供货商从入料管6连接后,分批入料,其槽内入料管6长度约集装箱罐1槽体的1/2~2/3高度,除了能增加冲力加速混合,也避免产生过多气泡;
31.2.装填后,运送至客户端,行驶过程中,物料在集装箱罐1内,通过车辆运输过程中频繁启停,达到混合效果;
32.3.至客户端后,物料通过静态混合器2完成最后一次混合,进入客户指定储罐;
33.4.如黏度过大,可开启电加热或蒸汽加热装置,以利于物料输送。


技术特征:
1.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包括集装箱罐(1),集装箱罐(1)内设有用于传输物料的槽体,集装箱罐(1)的顶部设有入料人孔(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1)底部的出口与一个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2)的一端连通,一个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2)的另一端设有出料阀门(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1)内槽体的底部设有便于物料流出、避免物料残留的导流结构(3),导流结构(3)的出口端与静态混合器(2)接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结构(3)为由集装箱罐(1)内槽体底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上低位置的一端为出口端;或导流结构(3)为由集装箱罐(1)内槽体底部周围向中间倾斜的漏斗口,漏斗口为出口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光滑结构;倾斜面和漏斗口的内壁均为圆弧面或平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1)的顶部设有入料管(6),入料管(6)的顶部与入料人孔(5)的底部接通,形成漏斗状结构;入料管(6)设于集装箱罐(1)内槽体的入料口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体内入料管(6)长度为集装箱罐(1)槽体的1/2~2/3高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1)和静态混合器(2)均与电加热或蒸汽加热装置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集装箱罐在运输途中混合物料的装置,包括集装箱罐,集装箱罐内设有用于传输物料的槽体,集装箱罐的顶部设有入料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装箱罐底部的出口与一个静态混合器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的一端连通,一个静态混合器或至少两个相互串联的静态混合器的另一端设有出料阀门。本实用新型将集装箱罐与静态混合器结合设计,原物料在静态混合器输送过程中可达到最后充分混合,其集装箱罐整体出入料及运送过程中不涉及动力搅拌即可达到充分混合效果。过程中不涉及动力搅拌即可达到充分混合效果。过程中不涉及动力搅拌即可达到充分混合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0
技术公布日:2022/8/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