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5029发布日期:2022-10-25 20:1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选矿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实验室尼尔森选矿机是主要重选设备之一,常常用于粗粒级、比重大的矿石或从固体物料中把金、铂、钯等贵金属进行回收利用的试验研究。由于矿石或固体物料中贵金属含量普遍较低,试验过程中给入的料量较多,一般一组试验需要给料20kg以上。目前的实验室尼尔森选矿机设备结构简单,给料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直接给料,这样不仅给料不均匀,而且无法稳定给料速度,影响试验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实验室尼尔森选矿机设备结构简单,人工直接给料不仅不均匀,而且无法稳定给料速度,影响试验结果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包括操作台,操作台顶部设有混料组件,混料组件正下方的操作台中部设有滑动平台,滑动平台上设有输送组件;混料组件包括安装于操作台顶部的固定架,固定架内设有搅拌桶,搅拌桶内设有搅拌器,搅拌器通过设于固定架顶部的第一电机驱动,搅拌桶底部设有第一卸料管,第一卸料管上设有控制阀;输送组件包括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相通的接料斗,螺旋输送机底部正对尼尔森选矿机进料口处设有卸料斗,螺旋输送机底部设有滑轮,滑轮在滑动平台上滑动,螺旋输送机通过第二电机驱动。
5.优选的,操作台为“l”型框架结构,混料组件和滑动平台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纵部,尼尔森选矿机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横部。
6.优选的,第一电机与固定架之间、第二电机与螺旋输送机之间、固定架与操作台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
7.优选的,滑动平台顶部设有凹槽,滑轮在凹槽内滑动。
8.优选的,螺旋输送机与各滑轮通过连杆连接,通过调节连杆长度,将螺旋输送机向尼尔森选矿机方向微倾斜地安装于滑动平台上,倾斜角度≤3
°

9.优选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可变频调速。
10.优选的,滑轮为止刹滑轮。
11.优选的,操作台纵部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圆孔,第一卸料管贯穿第一圆孔与接料斗相连通。
12.优选的,操作台横部顶部设有第二圆孔,尼尔森选矿机底部设有贯穿第二圆孔的第二卸料管。
13.优选的,操作台、混料组件、输送组件均为不锈钢材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1、本装置的操作台上设有混料组件和输送组件,物料先送入混料组件的搅拌桶,通过搅拌器搅拌均匀,然后打开搅拌桶底部的控制阀,将物料送入输送组件,输送组件微倾斜安装于滑动平台上,有效防止了输送过程中比重大的物料在底部沉积,导致给矿前后矿浆浓度、粒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发生,同时螺旋输送机底部安装有滑轮,可以轻松将物料送入尼尔森选矿机进料口,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混料给料的均匀性、降低了劳动强度。
16.2、本装置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可变频调速,按照不同物料需要进行调节,可以有效控制混料与给料的均匀性,大大提高选矿效果。
17.3、本装置的第一电机与固定架之间、第二电机与螺旋输送机之间、固定架与操作台之间均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拆卸方便,便于检修更换。
18.4、本装置的操作台、混料组件、输送组件均为不锈钢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强度高、不易变形,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组件俯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台俯视图;
22.图中:1-操作台;2-混料组件;3-输送组件;4-滑动平台;5-搅拌桶;6-第一电机;7-搅拌器;8-第一卸料管;9-固定架;10-螺旋输送机;11-第二电机;12-滑轮;13-第一圆孔;14-凹槽;15-螺栓;16-控制阀;17-接料斗;18-卸料斗;19-尼尔森选矿机;20-第二卸料管;21-第二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包括操作台1,操作台1为“l”型框架结构,混料组件2和滑动平台4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纵部,尼尔森选矿机19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横部。混料组件2设于操作台1顶部,混料组件2正下方的操作台1中部设有滑动平台4,滑动平台4上设有输送组件3。混料组件2包括安装于操作台1顶部的固定架9,固定架9内设有搅拌桶5,搅拌桶5内设有搅拌器7,搅拌器7通过设于固定架9顶部的第一电机6驱动,搅拌桶5底部设有第一卸料管8,第一卸料管8上设有控制阀16,操作台1纵部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8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圆孔13,第一卸料管8贯穿第一圆孔13与接料斗17相连通。输送组件3包括螺旋输送机10,螺旋输送机10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8相通的接料斗17,螺旋输送机10底部正对尼尔森选矿机19进料口处设有卸料斗18,操作台1横部顶部设有第二圆孔21,尼尔森选矿机19底部设有贯穿第二圆孔21的第二卸料管20。螺旋输送机10底部设有滑轮12,滑轮12为止刹滑轮,滑动平台4顶部设有凹槽14,滑轮12在凹槽14内滑动。螺旋输送机10与各滑轮12通过连杆连接,通过调节连杆长度,将螺旋输送机10向尼尔森选矿机19方向微倾斜地安装于滑动平台4上,倾斜角度≤3
°
。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1均可变频调速。螺旋输送机10通过第二电机11驱动。第一电机6与固定架9之间、第二电机11与螺旋输送机10之间、固定架9与操作台1之间均通过螺栓15连接。操作台1、混料组件2、输送
组件3均为不锈钢材质。
25.使用本装置向实验室尼尔森选矿机给料时,首先向混料组件2的搅拌桶5内加入物料及水,并启动第一电机6带动搅拌器7进行搅拌,把物料混匀成浆料,混合完毕后,通过滑轮12调整输送组件3的位置,使接料斗17正对第一卸料管8下方出料口,卸料斗18正对尼尔森选矿机19进料口,并启动第二电机11带动螺旋输送机10进行运动,然后打开第一卸料管8的控制阀16,将物料送入接料斗17,最后物料通过螺旋输送机10进行输送并经卸料斗18进入尼尔森选矿机19进料口,完成实验室尼尔森选矿机的给料过程,选矿完成后的物料从第二卸料管20取出。


技术特征:
1.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1),所述操作台(1)顶部设有混料组件(2),混料组件(2)正下方的操作台(1)中部设有滑动平台(4),所述滑动平台(4)上设有输送组件(3);所述混料组件(2)包括安装于操作台(1)顶部的固定架(9),所述固定架(9)内设有搅拌桶(5),搅拌桶(5)内设有搅拌器(7),搅拌器(7)通过设于固定架(9)顶部的第一电机(6)驱动,所述搅拌桶(5)底部设有第一卸料管(8),第一卸料管(8)上设有控制阀(16);所述输送组件(3)包括螺旋输送机(10),所述螺旋输送机(10)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8)相通的接料斗(17),螺旋输送机(10)底部正对尼尔森选矿机(19)进料口处设有卸料斗(18),所述螺旋输送机(10)底部设有滑轮(12),所述滑轮(12)在滑动平台(4)上滑动,所述螺旋输送机(10)通过第二电机(11)驱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为“l”型框架结构,混料组件(2)和滑动平台(4)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纵部,尼尔森选矿机(19)设于“l”型框架结构的横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6)与固定架(9)之间、第二电机(11)与螺旋输送机(10)之间、固定架(9)与操作台(1)之间均通过螺栓(15)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平台(4)顶部设有凹槽(14),所述滑轮(12)在凹槽(14)内滑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机(10)与各滑轮(12)通过连杆连接,通过调节连杆长度,将螺旋输送机(10)向尼尔森选矿机(19)方向微倾斜地安装于滑动平台(4)上,倾斜角度≤3
°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1)均可变频调速。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12)为止刹滑轮。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纵部顶部设有与第一卸料管(8)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圆孔(13),第一卸料管(8)贯穿第一圆孔(13)与接料斗(17)相连通。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横部顶部设有第二圆孔(21),尼尔森选矿机(19)底部设有贯穿第二圆孔(21)的第二卸料管(20)。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混料组件(2)、输送组件(3)均为不锈钢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尼尔森选矿机给料装置,包括操作台,操作台上设有混料组件和输送组件;混料组件包括搅拌桶,搅拌桶内设有搅拌器,搅拌器通过设于固定架顶部的第一电机驱动,搅拌桶底部设有第一卸料管,第一卸料管上设有控制阀;输送组件包括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顶部接料斗,底部设有卸料斗,螺旋输送机通过第二电机驱动。本装置送入物料时经过混料组件搅拌均匀,然后将物料送入输送组件,输送组件微倾斜安装于滑动平台上,有效防止了输送过程中比重大的物料在底部沉积,导致给矿前后矿浆浓度、粒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发生,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混料给料的均匀性、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蒲银春 杨洪 李琛 陆斌刚 苏晓晖 罗春华 马丽 周虎英 李莉娜 郑永梅 金小容 赖秋生 刘立彦 周琳 刘冬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18
技术公布日:2022/10/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