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0267发布日期:2023-03-04 02:1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浓密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浓密机(thickener)是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通常为由混凝土、木材或金属焊接板作为结构材料建成带锥底的圆筒形浅槽。可将含固重为10%~20%的矿浆通过重力沉降浓缩为含固量为45%~55%的底流矿浆,借助安装于浓密机内慢速运转(1/3~1/5r/min)的耙的作用,使增稠的底流矿浆由浓密机底部的底流口卸出。
3.浓密机上部产生较清净的澄清液(溢流),由顶部的环形溜槽排出。
4.浓密机广泛用于湿法冶金、选矿厂、化工厂等需要固液富集分离的生产场所。
5.传统的浓密机进料只能直接进料,无法提供最佳的物料絮凝浓度,且絮凝剂耗用量大,沉降速度慢,单位处理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和进料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包括:物料进料管、清液进料管;所述物料进料管、清液进料管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筒体上;所述上筒体内中心设置有空心圆柱状的内圈板;所述上筒体顶部设置有上环板;所述上筒体底部设置有若干发散板;所述发散板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圈板外壁一周;所述上筒体内还设置有发散圈板;所述发散圈板为空心圆柱状;所述发散圈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环板下方;所述发散圈板外径大于所述发散板一圈的外径;所述发散板每相邻2块固定连接且呈倒v形;所述发散板每2块之间留有间隙。
8.进一步地,所述上筒体中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环板和第二支撑环板。
9.进一步地,所述下筒体底部设置有下环板。
10.进一步地,所述清液进料管上设有絮凝剂管。
11.进一步地,所述清液进料管与所述上筒体之间还固定连接有钢板。
12.进一步地,所述清液进料管顶部设置有可放置闸板的双层钢板。
13.进一步地,所述物料进料管顶端设置有连接板。
14.进一步地,所述上环板下方设置有筋板;所述第一支撑环板和第二支撑环板中间设置有筋板;所述下环板上方设置有筋板。
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
16.与现有技术比,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工作时不需要另外耗能,能自己吸入上清液。物料进料管进来的物料,与浓密机池体内上清液混合,从而稀释了矿浆,稀释后
的矿浆能与通过设置絮凝剂管加入的絮凝剂充分混合均匀,提高了絮凝沉降效果,减少了絮凝剂消耗,降低了工厂浓密机运营成本。
18.2.本实用新型包含的清液进料管设置闸板,能调节吸入上清液的流量,就能调节稀释后矿浆浓度。
19.3.整体加料井分为上筒体和下筒体,上下两层中间通过设置的一圈发散板进行自稀释进料沉降,沉降速度更快了,也同时增加底流密度,能获得更高的固体处理量,浓密机池体内上清液更清了,便于系统水回收平衡利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主视图;
21.图2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俯视透视图;
22.图3清液进料管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上筒体;11、上环板;12、第一支撑环板;13、第二支撑环板;14、筋板;15、内圈板;16、发散板;17、发散圈板;18、钢板; 2、下筒体;21、下环板;3、清液进料管;31、絮凝剂管;32、双层钢板;4、物料进料管;4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5.根据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包括:上筒体 1、下筒体2和进料管;所述上筒体1和下筒体2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包括:物料进料管4、两个清液进料管3;所述物料进料管4、清液进料管3焊接于所述上筒体1上;所述上筒体1内中心设置有空心圆柱状的内圈板15;所述上筒体1顶部设置有上环板11;所述上筒体1底部设置有20个发散板16;所述发散板16顶端焊接于所述内圈板15外壁一周;所述上筒体 1内还设置有发散圈板17;所述发散圈板17为空心圆柱状;所述发散圈板 17的顶端焊接于所述上环板11下方;所述发散圈板17外径大于所述发散板 16一圈的外径;所述发散板16每相邻2块固定连接且呈倒v形;所述发散板16每2块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上筒体1中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环板12和第二支撑环板13;所述下筒体底部设置有下环板21;所述清液进料管3上设有絮凝剂管31;所述两个清液进料管3与所述上筒体1之间还分别焊接有2根钢板18;所述清液进料管3顶部设置有可放置闸板的双层钢板32;所述物料进料管4顶端设置有连接板41;所述上环板11下方设置有筋板14;所述第一支撑环板12和第二支撑环板13中间设置有筋板14;所述下环板21上方设置有筋板14。
26.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工作时,上部区域:上筒体 1、物料进料管4、两个清液进料管3,负责进料、吸入稀释水和加入絮凝剂,提供增强的混合和能量消散,最大化使絮凝剂的吸附粗、细颗粒并确保粒子聚集在一起,使絮凝剂高效运行在整个上部区域。
27.上下两层中间通过设置的一圈发散板进行自稀释进料沉降,沉降速度更快了,也同时增加底流密度,能获得更高的固体处理量,浓密机池体内上清液更清了,便于系统水回收平衡利用。
28.下部区域:下筒体2,促进温和的混合,将絮凝剂絮团持续增长,这里可选择少量絮凝剂投加,此区域能使絮团在低剪切条件下均匀排放到池体下部。
2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工作时不需要另外耗能,能自己吸入上清液。物料进料管进来的物料,与浓密机池体内上清液混合,从而稀释了矿浆,稀释后的矿浆能与通过设置絮凝剂管加入的絮凝剂充分混合均匀,提高了絮凝沉降效果,减少了絮凝剂消耗,降低了工厂浓密机运营成本。清液进料管设置闸板,能调节吸入上清液的流量,就能调节稀释后矿浆浓度。整体加料井分为上筒体和下筒体,上下两层进行自稀释进料沉降,沉降速度更快了,也同时增加底流密度,能获得更高的固体处理量,浓密机池体内上清液更清了,便于系统水回收平衡利用。
30.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


技术特征:
1.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2)和进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体(1)和下筒体(2)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包括:物料进料管(4)、清液进料管(3);所述物料进料管(4)、清液进料管(3)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筒体(1)上;所述上筒体(1)内中心设置有空心圆柱状的内圈板(15);所述上筒体(1)顶部设置有上环板(11);所述上筒体(1)底部设置有若干发散板(16);所述发散板(16)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圈板(15)外壁一周;所述上筒体(1)内还设置有发散圈板(17);所述发散圈板(17)为空心圆柱状;所述发散圈板(17)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环板(11)下方;所述发散圈板(17)外径大于所述发散板(16)一圈的外径;所述发散板(16)每相邻2块固定连接且呈倒v形;所述发散板(16)每2块之间留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体(1)中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环板(12)和第二支撑环板(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筒体底部设置有下环板(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进料管(3)上设有絮凝剂管(3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进料管(3)与所述上筒体(1)之间还固定连接有钢板(1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进料管(3)顶部设置有可放置闸板的双层钢板(3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进料管(4)顶端设置有连接板(4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板(11)下方设置有筋板(14);所述第一支撑环板(12)和第二支撑环板(13)中间设置有筋板(14);所述下环板(21)上方设置有筋板(1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和进料管;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包括:物料进料管、清液进料管;所述物料进料管、清液进料管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筒体上;所述上筒体内中心设置有空心圆柱状的内圈板;所述上筒体顶部设置有上环板;所述上筒体底部设置有若干发散板;所述发散板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圈板外壁一周;所述上筒体内还设置有发散圈板;所述发散圈板为空心圆柱状;所述发散圈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环板下方;所述发散圈板外径大于所述发散板一圈的外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浓密机高效自稀释进料装置提高了絮凝沉降效果,减少了絮凝剂消耗。减少了絮凝剂消耗。减少了絮凝剂消耗。


技术研发人员:陈爱民 邢友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新宏大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9
技术公布日:2023/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