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气体净化装置

文档序号:35477367发布日期:2023-09-16 18:3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混合气体净化装置

本发明属于混合气体处理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我国的环保问题正在日益严峻化。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但环境改善的效果远远跟不上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在废气的处理方面,各地已出台众多法规来限制各种恶臭气体、有害气体的排放,国家也已开始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修订。但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气体治理方法大多存在成本过高,处理效果一般,占地面积过大等问题,导致环保政策的落实效果不佳。以氯化尾气治理为例,目前工业上常用2-3个酸洗喷淋塔与1-2个碱洗喷淋塔串联的方式进行吸收。这种处理方法产生的成本过于巨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偷排,漏排的现象。

2、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该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对混合气体具有极高的净化效率,可靠性高,运行费用低,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包括振荡净化芯管,所述振荡净化芯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上的切向入口,所述切向入口能够引导待处理气体沿切向进入所述管体内部以形成高速湍流流场,所述壳体设置有用于容纳吸收液的吸收腔室,所述管体位于所述吸收腔室内的管段形成能够使得所述吸收液射流进入的射流段,以使所述吸收液被所述高速湍流流场切割而发生破碎雾化并进行吸收,所述管体底部设有用于完成吸收的所述吸收液排出的吸收液排出口,所述管体顶部设有用于经所述吸收液吸收后获得的气体排出的净化气排出口。

3、具体地,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切向入口处设置有进气腔室,所述进气腔室与所述吸收腔室上下布置,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分别位于所述净化模块上下方的第二腔室和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置有用于外部输入所述待处理气体的主进气口、用于外部输入所述吸收液的外循环吸收液入口、外循环吸收液出口和内循环吸收液出口,所述吸收腔室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内循环吸收液出口连接的内循环吸收液入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待处理气体能够输送至所述进气腔室,经所述净化模块处理后的气体能够输送至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设置有主排气口。

4、具体地,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多个振荡净化芯管,多个所述振荡净化芯管的所述切向入口共同位于所述进气腔室内,多个所述切向入口环绕所述进气腔室中心布置,所述进气腔室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所述吸收腔室并与所述吸收液排出口下方空间连通的升气管。

5、具体地,所述分离模块包括依次贯穿所述进气腔室和所述吸收腔室的降液管,以使所述净化气排出口上方空间连通所述吸收液排出口的下方空间。

6、具体地,所述第二腔室设有除液模块,所述除液模块配置为对经所述净化模块处理后的气体进行除液。

7、具体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液位指示设备。

8、优选地,所述液位指示机构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所在高度低于所述主进气口所在高度,所述第二液位计所在高度高于所述内循环吸收液出口所在高度。

9、具体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上下串联布置的两个所述净化模块,位于下层的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位于上层的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位于下层的所述净化模块将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待处理气体净化后输送至位于上层的所述净化模块进行二次净化。

10、具体地,所述射流段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使得所述吸收液射流进入的若干喷射孔。

11、具体地,所述喷射孔的直径范围为0.3~6mm。

12、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发明混合气体净化装置通过切向入口将待处理气体引导进入管体内部从而形成高速湍流流场,同时将针对待处理气体的吸收液从射流段射流进入,使得吸收液能够以细小液柱状和/或雾状的形式进入振荡净化芯管,并被管体内以极高速度沿管壁旋流运动的高速湍流流场切割发生破碎雾化,形成细小雾滴,该细小雾滴随着高速湍流流场做旋转运动的同时,其自身也在自转振荡,使得气液相界面不断振荡扩大,大幅强化吸收能力,经过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后,混合气体中的杂质组份被吸收液雾滴所吸收,完成吸收的吸收液从底部的吸收液排出口排出,而净化气体,即经吸收液吸收后获得的气体从净化器排出口排出,具备极高的净化效率,可靠性高,降低了运行费用,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14、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包括振荡净化芯管(2),所述振荡净化芯管(2)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上的切向入口(201),所述切向入口(201)能够引导待处理气体沿切向进入所述管体内部以形成高速湍流流场,所述壳体(1)设置有用于容纳吸收液的吸收腔室(103),所述管体位于所述吸收腔室(103)内的管段形成能够使得所述吸收液射流进入的射流段(202),以使所述吸收液被所述高速湍流流场切割而发生破碎雾化并进行吸收,所述管体底部设有用于完成吸收的所述吸收液排出的吸收液排出口(203),所述管体顶部设有用于经所述吸收液吸收后获得的气体排出的净化气排出口(2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对应所述切向入口(201)处设置有进气腔室(104),所述进气腔室(104)与所述吸收腔室(103)上下布置,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分别位于所述净化模块上下方的第二腔室(102)和第一腔室(101),所述第一腔室(101)设置有用于外部输入所述待处理气体的主进气口(105)、用于外部输入所述吸收液的外循环吸收液入口(106)、外循环吸收液出口(107)和内循环吸收液出口(108),所述吸收腔室(103)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内循环吸收液出口(108)连接的内循环吸收液入口(109),所述第一腔室(101)内的所述待处理气体能够输送至所述进气腔室(104),经所述净化模块处理后的气体能够输送至所述第二腔室(102),所述第二腔室(102)设置有主排气口(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多个振荡净化芯管(2),多个所述振荡净化芯管(2)的所述切向入口(201)共同位于所述进气腔室(104)内,多个所述切向入口环绕所述进气腔室(104)中心布置,所述进气腔室(10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所述吸收腔室(103)并与所述吸收液排出口(203)下方空间连通的升气管(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模块包括依次贯穿所述进气腔室(104)和所述吸收腔室(103)的降液管(4),以使所述净化气排出口(204)上方空间连通所述吸收液排出口(203)的下方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02)设有除液模块(5),所述除液模块(5)配置为对经所述净化模块处理后的气体进行除液。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01)的侧壁上设置有液位指示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指示机构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液位计(6)和第二液位计(7),所述第一液位计(6)所在高度低于所述主进气口(105)所在高度,所述第二液位计(7)所在高度高于所述内循环吸收液出口(108)所在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上下串联布置的两个所述净化模块,位于下层的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101),位于上层的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102),位于下层的所述净化模块将所述第一腔室(101)的所述待处理气体净化后输送至位于上层的所述净化模块进行二次净化。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段(20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使得所述吸收液射流进入的若干喷射孔(20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孔(208)的直径范围为0.3~6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混合气体处理设备,提供一种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净化模块,净化模块包括振荡净化芯管,振荡净化芯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切向入口,切向入口能够引导待处理气体沿切向进入管体内部以形成高速湍流流场,壳体设置有用于容纳吸收液的吸收腔室,管体位于吸收腔室内的管段形成能够使得吸收液射流进入的射流段,以使吸收液被高速湍流流场切割而发生破碎雾化并进行吸收,管体底部设有用于完成吸收的吸收液排出的吸收液排出口,管体顶部设有用于经吸收液吸收后获得的气体排出的净化气排出口。本发明混合气体净化装置对混合气体具有极高的净化效率,可靠性高,运行费用低,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马良,王黎望,汪华林,常玉龙,沈其松,付鹏波,李剑平,肖玲玉,段孝旭,赵志胜,贾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东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