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发生机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溶液开式吸收的蒸发分离冷凝一体化的发生机组。
背景技术:
1、开式吸收式发生机组通过管道阀门等连接相关设备,包括发生机组(蒸发模块)、发生机组分离模块、发生机组冷凝模块、凝水机组、真空泵等设备组成,通过调节蒸汽流量和温度,在连接设备中的热交换,实现发生机组的运行及工况监测,但由于现有的整体设备分散布置,需要较大布置空间,连接的管道阀门较多,发生机组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振动,容易导致各管路阀门的连接出现气密性的问题,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溶液开式吸收的蒸发分离冷凝一体化的发生机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溶液开式吸收的蒸发分离冷凝一体化的发生机组,包括:
3、分离装置;
4、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盘管通入稀溶液,经过换热升温后输送到蒸发装置中;
5、所述蒸发装置通入驱动蒸汽,对所述稀溶液加热变为气液两相状态输送回所述分离装置中,进行气液分离,浓溶液从所述分离装置底部排出,产生二次蒸汽从所述分离装置顶部进入所述蒸发装置上方的冷凝装置中;
6、所述冷凝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一侧连接真空泵;
7、所述蒸发装置的下方还设置有凝水过冷装置;
8、所述蒸发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和所述凝水过冷装置一体化设计,通过若干集成板拼接组成。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凝装置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所述冷凝装置的输入端通入冷源水,使所述冷源水与所述二次蒸汽进行换热后,进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中。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驱动蒸汽与所述稀溶液换热后进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所述凝水过冷装置内侧的冷源水与所述驱动蒸汽凝水换热后,所述驱动蒸汽凝水降温过冷,并从所述凝水过冷装置排出。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器的输入端通入冷却水,使所述冷却水和所述蒸汽中的不凝气在所述冷却器内进行换热。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真空泵将所述冷却水和所述不凝气排出。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真空泵在运行时,温度小于等于40℃。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离装置的内侧顶部设置有除雾器。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除雾器之间设置有均布旋流装置。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均布旋流装置若干旋流组件,所述旋流组件阵列排布设置,使所述蒸汽匀速流入所述冷凝装置中。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离装置、所述蒸发装置、所述冷凝装置、所述冷却器、所述真空泵和所述凝水过冷装置安装在固定框架上。
18、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9、1、通过设置一体化的蒸发分离发生机组,减小了蒸汽在管路内传输是的热量损耗,减小布置空间,一体化的设计为使得发生机组在运行震动时保持稳定液位,增加整体设备重量,达到真空泵动载荷的三倍。
1.一种基于溶液开式吸收的蒸发分离冷凝一体化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3)的输出端还连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所述冷凝装置(3)的输入端通入冷源水,使所述冷源水与所述二次蒸汽进行换热后,进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蒸汽与所述稀溶液换热后进入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内侧的冷源水与所述驱动蒸汽凝水换热后,所述驱动蒸汽凝水降温过冷,并从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4)的输入端通入冷却水,使所述冷却水和所述蒸汽中的不凝气在所述冷却器(4)内进行换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真空泵(5),通过所述真空泵(5)将所述冷却水和所述不凝气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5)在运行时,温度小于等于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1)的内侧顶部设置有除雾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1)与所述除雾器之间设置有均布旋流装置(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布旋流装置(7)若干旋流组件(71),所述旋流组件(71)阵列排布设置,使所述蒸汽匀速流入所述冷凝装置(3)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1)、所述蒸发装置(2)、所述冷凝装置(3)、所述冷却器(4)、所述真空泵(5)和所述凝水过冷装置(6)安装在固定框架(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