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22748发布日期:2023-06-29 12:56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1、污水处理技术有物理法如过滤、沉降等,化学法如氧化、还原技术,而稳定有效且成本低的处理技术还是生化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好氧等,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工艺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组合使用,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预处理,再进入生化(厌氧、好氧)系统进行进一步降解,有的还在末端设计深度处理工艺一般以物化为主,以保证出水合格。

2、任何一套工艺在进行正式生产前都需要进行小试实验,验证工艺生产的可行性,目前小试厌氧、好氧装置都都仅有废水处理系统而没有尾气吸收装置,实验室小试系统由于连续进水容易连续产生有毒、有害尾气(氨气、硫化氢等)、沼气(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等对室内环境影响较大,影响实验人员、参观人员身体健康。

3、现有的实验室尾气吸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未经过滤后排出会造成大气污染,但有些吸收装置的过滤效果不佳,不能充分的对尾气进行吸附,有些吸收装置在使用时,使用水与尾气中杂质混合的方法进行过滤,但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尾气中的臭味存留,需要进行除臭后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使得尾气吸收更彻底,尾气末端含有燃烧火炬塔,使得尾气无害化处理,避免小试产生的尾气四处外溢,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可根据尾气成分选择合适尾气吸收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收集罐和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有入气管,且入气管的左端连通有火炬燃烧装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有排气管,所述火炬燃烧装置的左侧连通有输气管,所述第一罐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底端贯穿至第一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一罐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罐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底端贯穿至第二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二罐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三罐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三进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的底端贯穿至第三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三罐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三出气管,所述第四罐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四进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的底端贯穿至第四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第四罐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四出气管,所述收集罐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五进气管,所述第五进气管的底端贯穿至收集罐内腔的底部,所述收集罐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五出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三进气管、第四进气管、第五进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三出气管、第四出气管和第五出气管的顶端均与输气管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和收集罐正面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和收集罐的底部连通有出料管。

3、优选的,所述输气管的表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第三切换阀、第四切换阀、第五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设置于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二切换阀设置于第二进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三切换阀设置于第三进气管和第三出气管之间,所述第四切换阀设置于第四进气管和第四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五切换阀设置于第五进气管和第五出气管之间。

4、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气阀,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进气阀,所述第三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三进气阀,所述第四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四进气阀,所述第五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五进气阀,所述第一出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阀,所述第二出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出气阀,所述第三出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出气阀,所述第四出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出气阀,所述第五出气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出气阀。

5、优选的,所述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和收集罐的底部均栓接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和收集罐底部的两侧均与支撑板的顶部栓接。

6、优选的,所述第一罐体的内腔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二罐体的内腔设置有水溶剂,所述第三罐体的内腔设置有酸液,所述第四罐体的内腔设置有碱液。

7、优选的,所述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和收集罐的顶部均栓接有固定件,且固定件的内腔与输气管的表面栓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尾气吸收分别采用活性炭吸附、水洗、酸洗、碱洗、尾气收集、火炬点燃装置,使得尾气吸收更彻底,尾气末端含有燃烧火炬塔,使得尾气无害化处理,避免小试产生的尾气四处外溢,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通过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第三切换阀、第四切换阀、第五切换阀切换阀门,可根据尾气成分选择合适尾气吸收工艺。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包括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收集罐(5)和风机(6),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6)的进风口连通有入气管,且入气管的左端连通有火炬燃烧装置(7),所述风机(6)的出风口连通有排气管,所述火炬燃烧装置(7)的左侧连通有输气管(8),所述第一罐体(1)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进气管(9),所述第一进气管(9)的底端贯穿至第一罐体(1)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一罐体(1)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一出气管(10),所述第二罐体(2)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进气管(11),所述第二进气管(11)的底端贯穿至第二罐体(2)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二罐体(2)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出气管(12),所述第三罐体(3)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三进气管(13),所述第三进气管(13)的底端贯穿至第三罐体(3)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三罐体(3)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三出气管(14),所述第四罐体(4)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四进气管(15),所述第四进气管(15)的底端贯穿至第四罐体(4)内腔的底部,所述第四罐体(4)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四出气管(16),所述收集罐(5)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五进气管(17),所述第五进气管(17)的底端贯穿至收集罐(5)内腔的底部,所述收集罐(5)顶部的右侧连通有第五出气管(18),所述第一进气管(9)、第二进气管(11)、第三进气管(13)、第四进气管(15)、第五进气管(17)、第一出气管(10)、第二出气管(12)、第三出气管(14)、第四出气管(16)和第五出气管(18)的顶端均与输气管(8)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和收集罐(5)正面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和收集罐(5)的底部连通有出料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8)的表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切换阀(19)、第二切换阀(20)、第三切换阀(21)、第四切换阀(22)、第五切换阀(23),所述第一切换阀(19)设置于第一进气管(9)和第一出气管(10)之间,所述第二切换阀(20)设置于第二进气管(11)和第二出气管(12)之间,所述第三切换阀(21)设置于第三进气管(13)和第三出气管(14)之间,所述第四切换阀(22)设置于第四进气管(15)和第四出气管(16)之间,所述第五切换阀(23)设置于第五进气管(17)和第五出气管(18)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9)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气阀,所述第二进气管(1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进气阀,所述第三进气管(13)的表面设置有第三进气阀,所述第四进气管(15)的表面设置有第四进气阀,所述第五进气管(17)的表面设置有第五进气阀,所述第一出气管(1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出气阀,所述第二出气管(1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出气阀,所述第三出气管(14)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出气阀,所述第四出气管(16)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出气阀,所述第五出气管(18)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出气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和收集罐(5)的底部均栓接有底座(24),所述底座(24)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和收集罐(5)底部的两侧均与支撑板的顶部栓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1)的内腔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二罐体(2)的内腔设置有水溶剂,所述第三罐体(3)的内腔设置有酸液,所述第四罐体(4)的内腔设置有碱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第四罐体(4)和收集罐(5)的顶部均栓接有固定件,且固定件的内腔与输气管(8)的表面栓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小试尾气吸收装置,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第四罐体、收集罐和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有入气管,且入气管的左端连通有火炬燃烧装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有排气管,所述火炬燃烧装置的左侧连通有输气管,所述第一罐体顶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进气管,尾气吸收分别采用活性炭吸附、水洗、酸洗、碱洗、尾气收集、火炬点燃装置,使得尾气吸收更彻底,尾气末端含有燃烧火炬塔,使得尾气无害化处理,避免小试产生的尾气四处外溢,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通过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第三切换阀、第四切换阀、第五切换阀切换阀门,可根据尾气成分选择合适尾气吸收工艺。

技术研发人员:周丛辉,刘亚龙,陈浩,王玉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默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