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49625发布日期:2023-10-06 10:5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超滤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


背景技术:

1、纳米颗粒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其中脂质纳米颗粒是重要的纳米递送体系,主要包括脂质体、胶束、纳米粒等。目前脂质纳米颗粒的中试放大乃至商业化生产阶段多采用切向流超滤技术进行样品置换或浓缩,但实验室多采用静置透析或超滤离心等方式,存在耗时长、效率低、工艺代表性差、难于放大生产等缺点。

2、近几年科研机构开展切向流系统的微型化模拟研究,但多采用搅拌容器来模拟切向流,与工业生产采用的样品通道切向流系统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实现在实验室内有效考察切向流工艺的关键参数。

3、现有切向流超滤设备多适用于较大规模(如1l以上)样品的处理,无法匹配实验室小批量规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超滤系统能够适配实验室小批量规模的需求,本申请提供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

2、本申请提供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包括循环储罐、补液罐、废液罐和切向流过滤装置,所述循环储罐通过输送管与所述补液罐连通,所述输送管上连通有第一输送泵,还包括参数收集器,所述循环储罐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储罐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废液罐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的废液出口连通;

4、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参数收集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二输送泵。

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一压力控制阀,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二压力控制阀。

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补液罐的底端设有第一称重元件,所述废液罐的底端设有第二称重元件,所述第一称重元件(53)和所述第二称重元件(44)均与所述参数收集器(7)连接。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循环储罐的底端设有搅拌组件。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磁力搅拌器和搅拌子,所述搅拌子设置在所述循环储罐内,所述磁力搅拌器设置在所述循环储罐的底端。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循环储罐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废液罐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废液罐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内设有第一除菌过滤装置。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输送泵和所述第二输送泵均与参数收集器连接。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补液罐的顶面上设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内设有第二除菌过滤装置。

1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5、1.本专利中通过合理布局管路,使循环储罐中液体通过底部出液,顶部返回样品的方式以及合理选择软管内径以减少切向流系统的死体积,降低样品残留量,减少实验中样品在超滤系统内的残留导致的样品消耗,提升产品回收率。

16、2.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能够对管道中的样品的压力进行检测,通过计算就能得到样品的切向流过滤部件跨膜压力,结合通过蠕动泵获得的流量,从而计算实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以通过第一称重元件和第二称重元件,获得废液质量和补液质量,从而计算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方便超滤系统适配不同的实验工艺。

17、3.设置第一压力控制阀和第二压力控制阀对切向流过滤部件跨膜压力进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

18、4.第一过滤除菌装置和第二过滤除菌装置对进入补液罐和废液罐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方便满足实验室无菌无酶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包括循环储罐(1)、补液罐(5)、废液罐(4)和切向流过滤装置(3),所述循环储罐(1)通过输送管(61)与所述补液罐(5)连通,所述输送管(61)上连通有第一输送泵(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参数收集器(7),所述循环储罐(1)的出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15)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3)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储罐(1)的进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38)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3)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废液罐(4)通过第三连接管(43)与所述切向流过滤装置(3)的废液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38)上设有第一压力控制阀(37),所述第三连接管(43)上设有第二压力控制阀(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罐(5)的底端设有第一称重元件(53),所述废液罐(4)的底端设有第二称重元件(44),所述第一称重元件(53)和所述第二称重元件(44)均与所述参数收集器(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储罐(1)的底端设有搅拌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磁力搅拌器(14)和搅拌子(12),所述搅拌子(12)设置在所述循环储罐(1)内,所述磁力搅拌器(14)设置在所述循环储罐(1)的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储罐(1)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罐(4)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罐(4)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内设有第一除菌过滤装置(4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泵(6)和所述第二输送泵(2)均与参数收集器(7)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罐(5)的顶面上设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内设有第二除菌过滤装置(51)。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超滤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残留改良型切向流超滤系统,其包括循环储罐、补液罐、废液罐、参数收集器和切向流过滤装置,循环储罐与补液罐连通,循环储罐与切向流过滤装置连通,循环储罐与切向流过滤装置连通,废液罐与切向流过滤装置连通;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均与参数收集器电连接。本申请使得超滤系统能够适配实验室批量规模的需求,并且能够降低样品在管道内的残留,提升产品的回收,第一过滤除菌装置和第二过滤除菌装置对进入补液罐和废液罐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方便满足实验室无菌无酶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宝,郭敏,袁元,刘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晟迪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