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74060发布日期:2024-01-16 11:08阅读:16来源:国知局
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贝壳粉消化,具体涉及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都是采用领先的新型组合式碳化工艺非冷冻法纳米碳酸钙生产新工艺,通常都是氢氧化钙乳液经陈化、浓度调整和温度调整后泵入碳化釜,来自压缩工序的干净碳酸送入碳化釜内部,搅拌作用下气液两相充分分散接触,转化为碳酸钙,碳酸钙沉淀过程结束后停止通碳酸,然后碳酸钙悬浮液自釜底部出料进入浆料均化池,由泵压(caco3)送至压滤机脱水,泵压滤水进入回水池,循环用于消化。滤饼由皮带输送机送往闪蒸干燥器,与干净的热空气接触干燥,干粉经旋风分离和布袋收集,再经过打散处理后送至计量包装。

2、但现有的氢氧化钙乳液与碳酸气体进行混合搅拌时,搅拌结构都是采用单向搅拌杆进行搅拌,这种单向搅拌结构并不能使气液充分分散接触,使其混合效果不理想。

3、因此,需要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单向搅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包括碳化釜,所述碳化釜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釜盖,还包括:

3、一氢氧化钙乳液进料管口,氢氧化钙乳液进料管口设置在碳化釜外壁一侧表面,所述釜盖的顶端中部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固定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部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十字杆,所述十字杆的四角均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部固定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碳化釜的内壁底端设置有限位盘:

4、一出料管口,出料管口与碳化釜以及限位盘的底面中心处呈连通设置,所述碳化釜的外壁一侧设置有碳酸管道,所述限位盘与碳化釜之间设置有反转机构。

5、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反转机构包括:

6、一主动齿轮,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碳化釜的底端中心处,所述主动齿轮与转动杆同轴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齿轮圈;

7、多安装杆,多个安装杆呈四角分布固定于所述齿轮圈的顶端表面,每个所述安装杆的外表面均固定有与第二搅拌杆。

8、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碳化釜的内壁底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齿轮圈的外侧呈圆周分布固定有限位滑轮,所述限位滑轮滑动连接在限位槽的内壁。

9、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釜盖的底端开设有多个环形槽,所述连接杆以及安装杆的顶端均转动连接在环形槽的内壁。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齿轮圈的直径大于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与齿轮圈的相贴合。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盘的底面固定有两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在碳化釜的内壁底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3、通过驱动电机、转动杆、十字杆、连接杆、第一搅拌杆、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齿轮圈、安装杆、第二搅拌杆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业,进而能够实现搅拌机构能够同时进行顺时针以及逆时针进行双向转动,从而能够将氢氧化钙乳液以及碳酸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使其混合效果更为出色。



技术特征:

1.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包括碳化釜(1),所述碳化釜(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釜盖(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转机构(10)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釜(1)的内壁底端开设有限位槽(12),所述齿轮圈(103)的外侧呈圆周分布固定有限位滑轮(11),所述限位滑轮(11)滑动连接在限位槽(12)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盖(13)的底端开设有多个环形槽(14),所述连接杆(5)以及安装杆(104)的顶端均转动连接在环形槽(14)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圈(103)的直径大于限位盘(7),所述限位盘(7)与齿轮圈(103)的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盘(7)的底面固定有两个固定柱(16),所述固定柱(16)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在碳化釜(1)的内壁底端。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贝壳粉消化反应装置,属于贝壳粉消化技术领域,针对了单向搅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包括碳化釜,碳化釜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釜盖,还包括氢氧化钙乳液进料管口,氢氧化钙乳液进料管口设置在碳化釜外壁一侧表面,釜盖的顶端中部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驱动端固定有转动杆,转动杆外部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十字杆,十字杆的四角均固定有连接杆;本技术通过驱动电机、转动杆、十字杆、连接杆、第一搅拌杆、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齿轮圈、安装杆、第二搅拌杆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业,进而能够实现搅拌机构能够同时进行顺时针以及逆时针进行双向转动,从而能够将氢氧化钙乳液以及碳酸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使其混合效果更为出色。

技术研发人员:陈洋,陈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天宁金岛贝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