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沉砂池,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
背景技术:
1、沉沙池是针对水源为河道来水或泥沙含量较高,农田灌溉中对泥沙进行处理的必不可re少的构筑物之一,常常设在渠首建筑物对推移质泥沙进行初步处理,而对悬移质泥沙的处理需要在田间首部进行设置沉沙池,田间沉沙池主要以条形为主,针对规模化高效节水农田以滴灌、喷灌较为常见,对于滴灌滴头、滴灌带、喷灌的喷头、末级管道受输水管径及出水口孔径的影响,水质标准在满足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对于水的泥沙含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泥沙颗粒就会堵塞管道及出水口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沉沙池进行改进,并结合灌区实际运行管理条件,对大颗粒悬移质泥沙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2、但是在实际使用时,水质标准在满足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对于水的泥沙含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泥沙颗粒就会堵塞管道及出水口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通过沉沙池本体进行的沉沙方案池内不同于以往的沉沙池,该沉沙池本体在内部不设置挡水隔墙,方便了便于池内的机械清淤,池内淤泥可定期进行清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包括沉砂池本体,所述沉砂池本体内壁一侧设置有渠道进水口台式消能板,所述沉砂池本体内壁底部设置有水坎,所述水坎一侧设置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底部与沉砂池本体内壁底部相连接,所述沉砂池本体一侧设置有稳压水池。
3、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沉砂池本体外壁上设置有连接渠,所述连接渠一侧设置有第一溢流管。
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溢流管一端贯穿连接渠并延伸至连接渠内部。
5、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沉砂池本体内壁后侧设置有两个踏步,所述清水池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管。
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连接管一端均依次贯穿沉砂池本体与稳压水池并延伸至稳压水池内部。
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均贯穿清水池并延伸至清水池内部。
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稳压水池一侧设置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顶部设置有第二溢流管。
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水管一端与第二溢流管一端均贯穿稳压水池并延伸至稳压水池内部。
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该沉沙池本体进行的沉沙方案池内不同于以往的沉沙池,该沉沙池本体在内部不设置挡水隔墙,方便了便于池内的机械清淤,池内淤泥可定期进行清除,从而能够避免泥沙颗粒堵塞管道及出水口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出现,且通过堰流方式进行引水,只引用表层水,从而达到解决了灌区水源泥沙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为促进灌区节水工程提供保障,因此使得该装置的实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1.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包括沉砂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本体(1)内壁一侧设置有渠道进水口台式消能板(2),所述沉砂池本体(1)内壁底部设置有水坎(3),所述水坎(3)一侧设置有清水池(4),所述清水池(4)底部与沉砂池本体(1)内壁底部相连接,所述沉砂池本体(1)一侧设置有稳压水池(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本体(1)外壁上设置有连接渠(6),所述连接渠(6)一侧设置有第一溢流管(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管(7)一端贯穿连接渠(6)并延伸至连接渠(6)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本体(1)内壁后侧设置有两个踏步(8),所述清水池(4)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管(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管(9)一端均依次贯穿沉砂池本体(1)与稳压水池(5)并延伸至稳压水池(5)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管(9)另一端均贯穿清水池(4)并延伸至清水池(4)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水池(5)一侧设置有输水管(10),所述输水管(10)顶部设置有第二溢流管(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灌区水源泥沙处理条形沉砂池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10)一端与第二溢流管(11)一端均贯穿稳压水池(5)并延伸至稳压水池(5)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