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03072发布日期:2024-03-25 18:48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二沉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1、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组成部分包括圆形沉降池、溢流堰、集水槽、集泥槽及刮泥机组成,用以澄清混合液并回收、浓缩活性污泥。

2、目前尽管在圆形沉降池外侧平台外侧设置了护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时,工人都是位于护栏内的平台上,因此仍会带来安全风险,而如果在平台内侧设置护栏,则又会影响刮泥机在平台上的转动,而如果平台内侧护栏的高度小于刮泥机横梁的高度,则又起不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制造了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能够保证良好的防护效果,且不影响刮泥机的正常工作,与二沉池原本结构浑然一体。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包括圆形沉降池,所述圆形沉降池上方外侧设置有一圈平台,所述平台外侧设有外护栏;

3、所述圆形沉降池上方靠近内壁位置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上远离平台一侧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上焊接有内护栏;

4、所述圆形沉降池中心设有回收立管,所述回收立管上端设有支座,所述支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圆形沉降池上方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两端通过滚轮滚动设置在所述平台上,所述横梁中间位置底部连接有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带动所述横梁绕所述圆形沉降池中心旋转,位于圆形沉降池上方所述横梁底部连接有沉降泥收集槽,所述沉降泥收集槽底部设有虹吸管伸入圆形沉降池底部,所述沉降泥收集槽与回收立管之间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可将沉降泥收集槽中的污泥转移到回收立管中。

5、优选的,所述内护栏上方向圆形沉降池中心倾斜延伸。

6、优选的,所述内护栏下方设为直管段,所述内护栏上方设为斜管段,所述直管段高度为45cm-48cm,所述斜管段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成45°,所述斜管段的长度为24cm-30cm。

7、优选的,位于支座下方的回收立管上设有污泥收集池,所述污泥收集池与回收立管内部连通,所述输送管一端伸入污泥收集池,所述输送管另一端伸入沉降泥收集槽,所述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

8、优选的,所述横梁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杆与沉降泥收集槽连接。

9、优选的,所述横梁上方设有行走平台,所述行走平台两侧设有行走护栏。

10、该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1、1.本实用新型内护栏位于集水槽的溢流堰上,由于集水槽深度小于圆形沉降池的深度,因此即使不小心从圆形沉降池边沿掉落也会先进入到集水槽中,内护栏完全可以避免人掉落到较深的圆形沉降池中,而且内护栏设置成向圆形沉降池中心倾斜延伸的结构,使的内护栏形成围绕圆形沉降池的笼状防护结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12、2.本实用新型内护栏由于位于圆形沉降池中,相比于在平台上设置内护栏,一方面内护栏自身的高度得到了提高,其安全性就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内护栏位于圆形沉降池中,不影响刮泥机横梁在平台上的转动。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沉降池,所述圆形沉降池上方外侧设置有一圈平台,所述平台外侧设有外护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栏上方向圆形沉降池中心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栏下方设为直管段,所述内护栏上方设为斜管段,所述直管段高度为45cm-48cm,所述斜管段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成45°,所述斜管段的长度为24cm-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支座下方的回收立管上设有污泥收集池,所述污泥收集池与回收立管内部连通,所述输送管一端伸入污泥收集池,所述输送管另一端伸入沉降泥收集槽,所述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杆与沉降泥收集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方设有行走平台,所述行走平台两侧设有行走护栏。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沉池防护结构,它属于二沉池领域,包括圆形沉降池,圆形沉降池上方外侧设置有一圈平台,平台外侧设有外护栏;圆形沉降池上方靠近内壁位置设有集水槽,集水槽上远离平台一侧设有溢流堰,溢流堰上焊接有内护栏;圆形沉降池中心设有回收立管,回收立管上端设有支座,支座上设有驱动装置,圆形沉降池上方设有横梁,横梁两端通过滚轮滚动设置在平台上,位于圆形沉降池上方横梁底部连接有沉降泥收集槽,沉降泥收集槽底部设有虹吸管伸入圆形沉降池底部,沉降泥收集槽与回收立管之间连接有输送管,输送管可将沉降泥收集槽中的污泥转移到回收立管中。上述结构能够保证良好的防护效果,且不影响刮泥机的正常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张作江,张为宏,李哲,邱兆鹏,刘鹏,王增辉,徐导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高密同利制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4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