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液器支架

文档序号:39807965发布日期:2024-11-01 18:3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液器支架

本技术涉及生物科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液器支架。


背景技术:

1、移液枪是学校生物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少量或者微量液体的移取,学生在使用完移液枪后一般横放或者挂在现有的移液枪支架上,而横放在实验台上容易造成移液枪头上的微量液体溢出,造成试验台的污染,并且整个试验台显得很杂乱,且市面上的移液枪支架大多只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一般由两个三角形竖形支架和一个固定长度的横杆拼接而成,移液器一般放置在固定长度的横杆上面。

2、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20071715u专利名称为 一种移液器支架的中国实用类型专利,公开了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柱和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转动套接于支柱上,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柱端设置有放置环,所述支撑杆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弧形限位槽和限位块,通过设置底座的配重块槽,解决了在使用中移液器放置过多容易倾倒,放置过少时底座承重不好搬运的问题,该专利中记载了通过设置支撑架,实现了在使用少量移液器时不需要占据大量上部空间,只需要少量上部空间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占据过大空间的技术方案,但是该方案存在角度无法调节的技术问题,在进行液体移液操作时,可能需要调整液体吸取和排放的角度以适应特定的实验需求,如果倾斜角度无法调节,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感到不便,降低了舒适性,并且不同实验可能需要不同的工作角度,而不便于调节的支架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适应性的需求,为此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液器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液器支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移液器支架,包括两个承重板,两个所述承重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同时两个承重板的外部还设有三个稳固板,同时三个稳固板的外部还设有四个紧固螺栓,对应侧所述紧固螺栓均贯穿稳固板的外部并延伸至承重板的内部,对应侧所述支撑立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横柱,同时支撑横柱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两个承重板的相对一侧,并且两个支撑横柱的外径上均转动连接有联动板,对应侧所述联动板相对一侧均设有放置架。

3、优选的,对应侧所述承重板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阻尼杆,同时多个阻尼杆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在联动板的底端。

4、优选的,对应侧所述联动板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同时两个承重板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对应侧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同时多个支撑杆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一限位环的内部。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横柱、联动板、阻尼杆、第一限位环、支撑杆、第二限位环、放置架之间的相互配合,学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和实验需求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从而提高了使用者在实验过程中的舒适性和操作体验,并且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精确调整倾斜角度,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移液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承重板(1),两个所述承重板(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2),同时两个承重板(1)的外部还设有三个稳固板(3),同时三个稳固板(3)的外部还设有四个紧固螺栓(4),对应侧所述紧固螺栓(4)均贯穿稳固板(3)的外部并延伸至承重板(1)的内部,对应侧所述支撑立柱(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横柱(5),同时支撑横柱(5)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两个承重板(1)的相对一侧,并且两个支撑横柱(5)的外径上均转动连接有联动板(6),对应侧所述联动板(6)相对一侧均设有放置架(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液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对应侧所述承重板(1)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阻尼杆(7),同时多个阻尼杆(7)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在联动板(6)的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液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对应侧所述联动板(6)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8),同时两个承重板(1)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10),对应侧所述第二限位环(10)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9),同时多个支撑杆(9)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一限位环(8)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移液器支架,属于生物科学设备领域,包括两个承重板,两个承重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同时两个承重板的外部还设有三个稳固板,同时三个稳固板的外部还设有四个紧固螺栓,对应侧紧固螺栓均贯穿稳固板的外部并延伸至承重板的内部,对应侧支撑立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横柱,同时支撑横柱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两个承重板的相对一侧,并且两个支撑横柱的外径上均转动连接有联动板。本技术的一种移液器支架,学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和实验需求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从而提高了使用者在实验过程中的舒适性和操作体验,并且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精确调整倾斜角度,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超凡,杨帅,赵小青,洪梦杰,赵迪,孟小兴,苏灵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40226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