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式扁布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624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顺流式扁布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该除尘器是环境保护工程和劳动保护工作中,用于消除气流中的粉尘的新型布袋除尘器。
布袋除尘器种类繁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脉冲袋式除尘器(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CT536),LFS型反吹风双层袋式除尘器(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设计),HBF型横扁袋反吸式除尘器(武汉钢铁公司规划设计院、湖南省湘乡机械厂研制)等。这些除尘器都已公开生产并有样本。
用滤布对含尘空气进行过滤,具有除尘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布袋除尘是净化空气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应用是极为广泛的。
在相同条件下(主要指除尘效率、阻力、处理风量、滤布材质和过滤面积等),哪种布袋除尘器的体积最小,用材最少,制作容易,成本最低,管理简便和耗电耗能最少,它就相对先进。但是,要全面做到这些并非容易。
脉冲袋式除尘器的布袋是圆筒形,它不可能比扁布袋除尘器体积小,它还使用压缩空气清灰,因而使用方便性上就差,耗能也大。
LFS型反吹风双层袋式除尘器,其体积要比前者小,用风机反吹清灰比起用压缩空气反吹要方便和耗能少。
HBF型横扁袋反吸式除尘器,是在吸收了国内外生产的布袋除尘器优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其优点居多,于1984年9月20日,由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等廿几个单位通过鉴定,该除尘器集我国和已知国外生产的除尘器之大成,优点是很多的,但也有不理想之处,如分室清灰,布袋清灰时就不能工作,为分室清灰,除尘器就搞得复杂。
本实用新型——顺流式扁布袋除尘器的设计目的,是试图将布袋除尘器应该具有的,但又常常矛盾着的优点统一于一体,从而制造出较为理想的布袋除尘器。
下面请看顺流式扁布袋除尘器原理图(图1)含尘气流由进风管〔1〕进入上箱体〔2〕内,然后分布到各个布袋〔3〕内。经布袋过滤,集中于中箱体〔4〕内的干净空气由排风管〔5〕排出,这是整个净化过程。
布袋内,含尘气流中的大颗粒粉尘,将因自重沉降到下部灰斗〔10〕。小颗粒粉尘会随气流附着在布袋内壁上。布袋和其上附着的粉尘均起过滤作用。这层附着灰层称粉尘过滤层,粉尘过滤层,我们不希望它太薄,也不希望它太厚。太薄,除尘效率就低。太厚,阻力大,风机负荷大。布袋清灰特别考虑到这点。
气流方向和灰尘沉降方向(向下)一致,此称顺流。顺流,可促使大颗粒粉尘迅速沉降下来。顺流,可促使粉尘过滤层在达到一定厚度时坍塌下来,顺流,不会使已经沉降下来的粉尘再次贴附在布袋上。还有,因是顺流,布袋的清灰过程和过滤过程可同时进行。因此,顺流最符合除尘机理。
本实用新型的布袋断面呈扁状,故可在一定空间的中箱体内布置更多的滤布,请看顺流式扁布袋除尘器结构简图(图2)和1-1剖面图(图3)。
为使布袋呈扁状,将布袋置于布袋框架〔6〕内,布袋充气时,会因框架的约束成为扁袋。框架固定在中箱体内,它是由金属网或其它材质的格网和必要的骨架做成的。
布袋的两端固定在上下短管〔7〕〔8〕上。安装或更换布袋,勿需搬动布袋框架。这就使操作变得相当简便。
清灰采用漏风清灰法。请看图1,除尘器在负压状态下运行,当其阻力超过规定值时,压力控制系统将会按顺序开启清灰管阀门。清灰管〔9〕为普遍钢管,在水平方向开有小孔,在除尘器内的一端端口封死,在除尘器外面的一端装有阀门。阀门一开,气流就会从小孔直冲布袋,此风足可起到清灰作用,因漏风极小,故不会影响除尘器的处理风量。
可根据处理风量的多少设计成多种型号。灰斗〔10〕和排灰装置〔11〕是常规设计,滤布为市面上供应的。
本实用新型和HBF型横扁袋反吸式除尘器主要有以下不同1、本实用新型采用内滤顺流,后者采用外滤顺流。内滤顺流比外滤顺流优点更突出。
2、前者不分室,布袋连续工作。后者分室,布袋间断工作。因此,前者体积更小。
3、前者采用漏风清灰法,除尘器结构简单。后者分室清灰,结构复杂。
权利要求
1.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工程中,用来消除气流中的粉尘的一种扁布袋除尘器。该除尘器的上部是进风管(1)和上箱体(2),中部是中箱体(4)和排风管(5),下部是灰斗(10)和排灰装置(11)。中箱体(4)内是布袋(3)、布袋框架(6)和清灰管(9)。其特征在于a、布袋(3)垂直悬挂布置,其上下两端开口。布袋上端开口和上箱体(2)相通。布袋下端开口和灰斗(10)相通。b、布袋(3)置于布袋框架(6)内。布袋框架(6)固定在中箱体(4)内。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是清灰管(9)布置于布袋(3)的左右两侧。清灰管(9)在除尘器内的一端端头封死,而另一端伸到除尘器外面,並装设阀门。
专利摘要
用于消烟除尘的一种布袋除尘器,采用内滤 顺流方式,滤布呈扁袋状布置。除尘器在负压状 态下运行。采用漏风清灰法清除布袋上的集尘。 滤布可连续处理含尘空气。
文档编号B01D46/02GK85200663SQ85200663
公开日1986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1985年4月1日
发明者杨怀周 申请人:杨怀周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