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滤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8532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室内空气滤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循环水过滤杀菌及多重绕流的空气滤清装置,其可提供过滤空气杂质、异味、有机微粒子,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日,各种现代科技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现代人所极力改善的目标之一;而如二手烟、工业排放废气、化学废气、车辆废气等空气污染源,对于目前空气品质的恶化,实有直接的影响,并对人体健康更造成莫大的损害。
又如化学实验室、医学检验室、石化原料厂等工作场合的从业人员,因长期处于恶劣的空气环境,使得长久下来即易因此而产生各种职业疾病,并且亦造成了工作情绪低落的情形;且若空气污染源存在于密闭的室内空间,因缺乏空气流通,使得空气中的各种异味、霉菌、刺激性微粒子等污染即免不了被吸入人体内,除了直接伤害人体外,对于普遍具有医学常识的现代人来说,更会造成一种不愉快的心理负担及压力。
有鉴于目前空气品质日益恶化的事实,发明人努力加以克服,经反复实际试作测试并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较佳过滤杀菌效果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使其借由利用水网、多重绕流、过滤泡绵、活性碳等吸附杀菌装置的设置,使得室内的污浊空气可循环水洗绕流净化,并可提供室内清新健康的环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空气滤清装置,使其以可更换滤水的结构设计,使得滤水有更佳的杀菌吸附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在壳体内设置导水管、水滤网、沉水马达、绕流板、活性碳、过滤泡绵、吸风马达、控制开关等元件组成,其中壳体,顶端设置一密合式上盖,并在一侧设置一吸风口,另一侧设置一气体出风口,又在壳体中央设置有气体回流隔板,且在底部设有一隔板,使壳体底层形成一水箱,又该隔板上设有容穿导水管的穿孔及落水口,且在水箱一侧设置有入水口、出水口,使水箱可由该入水口、出水口注入及更换滤水,并可由止水栓套入入水口、出水口上防止滤水流出;导水管,穿设于隔板的穿孔上,并在底端连接设于水箱内的沉水马达,另一端设于吸风口底部位置,使沉水马达将水箱内的滤水经由导水管抽出,并在导水管上设有一套环,使滤水冲击套环后形成一水网,且滤水又可由落水口循环流入水箱内;水滤网,设于导水管周缘,滤水经由水滤网的网体落下时,可在网体间隙上扩张;绕流板,由若干不规则卷曲片体组成,设于壳体中央,以提供气体撞击绕流,并在绕流板下方设置活性碳层及过滤泡绵;吸风马达,设于封闭壳体的另一侧内,输出端连接出风口,且吸风马达及沉水马达由控制开关控制动作;借由上述结构的组合,将气体由吸风口吸入壳体后,经由水网、绕流、过滤元件净化过滤,再由出风口排出,且滤水可由入水口及出水口更新替换。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中所述的水箱上设置有提供观视滤水高度的透板。
前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中所述的导水管上可设置使滤水成为喷雾状喷出的穿孔。
前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中所述的出风口其上可设置芳香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主要是由在壳体内设置导水管、水滤网、沉水马达、绕流板、活性碳、过滤泡绵、吸风马达及控制开关所组成,其中导水管底端连接设于水箱内的沉水马达,又水滤网设于导水管周缘,并在绕流板下方设置活性碳层及过滤泡绵,借由上述结构的组成,使气体可经由水网、绕流及过滤元件作多重过滤程序净化过滤,且滤水及过滤元件可定时更新,以净化室内空气。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室内实施时,确可循环的将室内的气体作多重的水网、绕流吸附过滤,并使气体中的微粒子、霉菌、异味可附着于滤水及过滤元件上再作更新处理,可提供室内良好的清新健康的环境,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诚有极大助益,并对长期工作于空气品质不佳环境的从业人员,本发明更可减少其职业疾病的产生,并可使其工作情绪更为舒畅。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气体及滤水流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净化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主要是由在壳体(1)内设置导水管(2)、水滤网(4)、沉水马达(3)、绕流板(5)、活性碳(6)、过滤泡绵(7)、吸风马达(8)及控制开关(9)等元件所组成,其中壳体(1),顶端设置一密合式上盖(11),并于一侧设置一吸风口(12),且在吸风口(12)上设置有格网(121);又于壳体(1)的另一侧设置有空气输出的出风口(13);并在壳体(1)中央设置有气体回流隔板(14)、(15),且底部又设有一隔板(16),使壳体(1)底层形成一水箱(17);该隔板(16)上设有容穿导水管(2)的穿孔(161)及落水口(162),且在水箱(17)的一侧设置有入水口(171)、出水口(172),使水箱(17)可由该入水口(171)、出水口(172)注入及更换滤水,并可由止水栓套入其上以防止滤水流出;此外,在水箱(17)上设置一透板(18),可由该透板(18)观视滤水高度;
导水管(2),穿设于隔板(16)的穿孔(161)上,底端连接设于水箱(17)内的沉水马达(3),另一端设于吸风口(12)的底部位置,使沉水马达(3)可将水箱(17)内的滤水经由导水管(2)抽出,并在导水管(2)上又设有一套环(21),使滤水可经由冲击该套环(21)而扩散成一水网,以使气体的有机微粒子及异味可经由该水网作冲击分解过滤,且滤水又可由落水口(162)循环流入水箱(17)内;水滤网(4),设于导水管(2)的周缘,滤水经由水滤网(4)的网体流下时,可在网体间隙上扩张,并吸附空气中的微粒子;绕流板(5),由若干不规则卷曲的片体组成,设于壳体(1)的中央,使气体可经由绕流板(5)作多重撞击绕流,以使气体分子扩散,且在绕流板(5)的下方又设置有活性碳(6)层及过滤泡绵(7),使气体经过多重绕流扩散后,经由活性碳(6)的碳素及过滤泡绵(7),将气体中的杂质作再次的吸附净化;吸风马达(8),设于壳体(1)内的另一侧,其输出端与出风口(13)相连接,且可设置有芳香剂,启动吸风马达(8)后,则吸风马达(8)在密闭的壳体(1)内运转,将外围空气由吸风口(12)吸入,并由出风口(13)流出,而控制开关(9)可控制沉水马达(3)及吸风马达(8)动作;本发明实施时,其气体及滤水流动如图2所示,其净化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打开控制开关(9),使沉水马达(3)及吸风马达(8)运转后,外围空气即由吸风口(12)进入壳体(1)内,并经由水网冲击及水滤网(4)过滤,可将气体中的异味及杂质经由水分子吸附;当经水过滤后的气体又再导流至绕流板(5)绕流撞击后,可由活性碳(6)及过滤泡绵(7)作再次的分离吸收气体杂质,最后使经过净化的气体经由出风口(13)流出;前述滤水过程因为循环使用水箱(17)内的水,所以不必担心缺乏水,并当使用一般时间后,可取出入水口(171)及出水口(172)的止水栓,依使用需要将较脏的滤水排出更新,并在使用较长的设定时间后,可打开上盖(11)清洗各过滤元件,并重新更新活性碳(6)。
另如图4所示,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导水管(2),其上亦可设置有若干穿孔22,使滤水形成喷雾状排出,同样可达到另一类形式相同的过滤效果,故该结构亦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在壳体内设置导水管、水滤网、沉水马达、绕流板、活性碳、过滤泡绵、吸风马达、控制开关等元件组成,其中壳体,顶端设置一密合式上盖,并在一侧设置一吸风口,另一侧设置一气体出风口,又在壳体中央设置有气体回流隔板,且在底部设有一隔板,使壳体底层形成一水箱,又该隔板上设有容穿导水管的穿孔及落水口,且在水箱一侧设置有入水口、出水口,使水箱可由该入水口、出水口注入及更换滤水,并可由止水栓套入入水口、出水口上防止滤水流出;导水管,穿设于隔板的穿孔上,并在底端连接设于水箱内的沉水马达,另一端设于吸风口底部位置,使沉水马达将水箱内的滤水经由导水管抽出,并在导水管上设有一套环,使滤水冲击套环后形成一水网,且滤水又可由落水口循环流入水箱内;水滤网,设于导水管周缘,滤水经由水滤网的网体落下时,可在网体间隙上扩张;绕流板,由若干不规则卷曲片体组成,设于壳体中央,以提供气体撞击绕流,并在绕流板下方设置活性碳层及过滤泡绵;吸风马达,设于封闭壳体的另一侧内,输出端连接出风口,且吸风马达及沉水马达由控制开关控制动作;借由上述结构的组合,将气体由吸风口吸入壳体后,经由水网、绕流、过滤元件净化过滤,再由出风口排出,且滤水可由入水口及出水口更新替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水箱上设置有提供观视滤水高度的透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水管上可设置使滤水成为喷雾状喷出的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出风口其上可设置芳香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出风口其上可设置芳香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室内空气滤清装置,其主要是由在壳体内设置导水管、水滤网、沉水马达、绕流板、活性炭、过滤泡绵、吸风马达及控制开关所组成,其中导水管底端连接设于水箱内的沉水马达,又水滤网设于导水管周缘,并在绕流板下方设置活性炭层及过滤泡绵,借由上述结构的组成,使气体可经由水网、绕流及过滤元件作多重过滤程序净化过滤,且滤水及过滤元件可定时更新,以净化室内空气。
文档编号B01D50/00GK1127151SQ9510116
公开日1996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5年1月17日
发明者朱坤明 申请人:朱坤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