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2198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凝结水处理设备,具体是一种凝结水处理设备中的失效树脂的分离再生装置。
凝结水,如超高压大容量火力发电机组的凝结水通常需要使用能交换(去除)水中阳阴离子的体外再生混合床式离子交换器进行处理。混合床式离子交换器内的树脂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将失去交换能力而失效,失效的树脂需送至体外再生装置,及时有效地进行再生。再生的过程是,先进行阳阴树脂分离,然后分别用酸碱再生,再生后的阳、阴树脂混合后再送回混合床离子交换器。树脂再生处理的质量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将阳阴树脂彻底分离。
现有的树脂分离装置(也称分离塔),有中间抽出式结构、高塔式结构和锥斗式结构。由英国THOMPSON KENNICOTT公司近年推出的锥斗式分离装置见

图1。该装置为上下带封头的容器,其器体顶壁上有排气口9,器体底壁上有阳树脂出口4和下水管5,器体上部为圆筒段7,圆筒段下端接锥斗体8,圆筒段壁上有上水管1和树脂进口2,锥斗体的壁下部有阴树脂出口3,器体底部内有配水器6,配水器可为图示的水帽式结构,也可为分配管等结构。失效树脂由进口2进入器体内,首先自下水管5进水,经分配器分配均匀的水流由下至上对失效树脂进行反洗,树脂随水流松动、并被托起成悬浮状,反洗水流经上水管1排出,经一定时间反洗后,逐步降低进水流速,直至停止进水而静置,在该过程中,密度大的阳树脂首先沉淀于锥斗内,密度小的阴树脂则沉淀于其上部,在阳、阴树脂交接面附近形成阳阴树脂交叉层,称混脂层,即实现阳、阴树脂分离。树脂分离后,自上、下水管同时进水,并开启阳树脂出口4,使阳树脂排至阳树脂再生装置进行再生处理。阳树脂排出后,混脂层和阴树脂随之下移,并由上部进碱,由下部排废液,对阴树脂再生,然后自上水管进水,开启阴树脂出口3,使阴树脂排出,混脂层则留在器体内参加下一周期的分离。树脂分离和树脂排出过程由控制系统来实现。锥斗式结构的树脂分离装置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由于器体下部为锥斗体结构,在阳树脂排出过程中,树脂在锥斗内下移时的流动断面不断变化,树脂层面产生的凹陷、偏流较严重,使已经分离的树脂容易产生较严重的二次混脂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本装置在分离树脂的过程中,进入器体内的反洗水流具有下部流速高于上部流速的两种流速,使树脂能被快速地托起至器体上部,实现快速托起、冲洗,在沉淀分离过程中可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和减小棍脂层厚度,在树脂排出过程中可有效减少二次混脂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所提供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能实现阳、阴树脂分离,并能用于树脂再生处理,以及排除碎树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见图2,本装置为上下带封头的容器,容器器体顶壁上有排气口9,器体底壁上有阳树脂出口4和下水管5,器体上部为圆筒段7,下部为圆筒段10,两圆筒段之间的连接段为变径段11,圆筒段10的截面积小于圆筒段7的截面积,器体成上大下小的阶梯形,圆筒段7的壁上设上水管1和树脂进口2,圆筒段7的壁下部设阴树脂出口12,器体底部内有配水器6,图示中设在圆筒段7壁上的上水管1或者是设在器体的顶壁上。树脂的分离过程是,失效树脂由进口2进入器体内,由下水管5进水,经配水器自下而上对树脂进行冲洗,并将树脂托起至器体上部成悬浮状,冲洗水流由上水管排出,由于上下两圆筒段的截面积不同,即冲洗水流产生两种水速,在下部的圆筒段10内,由于截面积小,则冲洗的水速快,可将树脂快速托起至器体上部,由于上部的圆筒段7截面积大,冲洗水流通过变径段,水速则相应降低,使被水流托至器体上部成悬浮状的树脂可充分地离散,有利于沉淀时的阳、阴树脂分离;经一定时间的反洗后,逐步降低进水水速,直至停止进水而静置,在该过程中,首先是密度大的阳树脂快速沉淀于下部的圆筒段10内,而密度小的阴树脂,由于变径段11可对其产生一定的阻隔作用,则被较稳定地分隔在器体上部,由于变径段11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步变小,在降低进水流速的过程中,阳树脂首先有效地沉淀在下部,在进一步降低流速直至关闭进水,则阴树脂沉淀在上部,从而减少阳、阴树脂的模糊接触层厚度,通过合理设置变径段的高度,具有减小混脂层厚度的效果;树脂分离后,通过控制系统对阳、阴树脂进行有序地排出,先由上水管进水,开启阴树脂出口12,将位于器体上部的阴树脂排至阴树脂再生装置进行再生处理,阴树脂排出后关闭出口12,开启阳树脂出口4,将阳树脂排至阳树脂再生装置进行再生处理,阳树脂排送后,混脂层随之下移器体底部,留在器体内参加下一周期的分离。由于在排出树脂时,阳树脂和混脂层是在等截面积的圆筒段10内均匀下移,可有效减少树脂层面凹陷和偏流现象,从而有效减少二次混脂污染。在实际的运行系统中,经分别再生的阳、阴树脂还需在去除碎树脂后进行混合,以供回用。
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叙述如下参见图3、图6,将前述方案中设在圆筒段7下部壁上的所述阴树脂出口12改设在圆筒段10的侧壁下部,在圆筒段7的壁上增设接口管13,其他见图示。该方案可满足阳、阴树脂分离和用于阴树脂再生,以及有去除碎树脂的作用。其过程如下,由下水管进水对树陷进行反冲洗,由上水管排出水流,在反冲洗过程中,由接口管13脉冲地(间断地)向外排除碎树脂,然后逐步地降低进水流速,直至停止进水而静置,实现阳、阴树脂分离。分离后,由上水管进水,或者是上、下水管同时进水,并开启阳树脂出口4,将阳树脂排至再生装置进行再生处理,在阳树脂排出后,混脂层和阴树脂随之移至器体下部,然后由接口管13加入碱液,对阴树脂进行再生处理,阴树脂再生后,再由上水管进水,并开启阴树脂出口12,将再生后的阴树脂排送至混合贮存装置,或者是排至阳树脂再生兼混合贮存装置。由所述可知,该方案结构是阶梯形分离装置兼阴树脂再生装置为一体。
另一方案参见图4、图7,与上述方案相同的是在圆筒段7的壁上增设接口管13,比外,在变径段11壁上或者是在与变径段邻近的圆筒段壁上增设接口管14,其他见图示。该方案可满足阳、阴树脂分离和分别用于阳、阴树脂再生处理,以及有去除碎树脂的作用,即集树脂分离、阴树脂再生处理、阳树脂再生处理为一体。其过程是,在由下水管进水对树脂进行反冲洗过程中,接口管13和接口管14均可脉冲式排除碎树脂,从而提高排除碎树脂的效果在树脂沉淀分离后,自下水管5进酸、自接口管13进碱,并由接口管14排废液,对阳、阴树脂分别进行再生处理;处理完毕后,关闭接口管13和接口管14,自上水管1进水,由下水管5排水,对分离的树脂进行清洗,然后关闭下水管、开启设在圆筒段7下部壁上的阴树脂出口12,由上水管进水,将已再生处理的阴树脂排出,阴树脂排出后关闭出口12,打开阳树脂出口4,将已再生的阳树脂排出。阳、阴树脂排出后混合待用。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明显技术效果1、器体的下部圆筒段截面积小于上部的圆筒段截面积,使反冲洗水流具有两种流速,在反冲洗时,可快速地将树脂托起至器体上部成悬浮状,使树脂有较长的沉淀路径,因器体上部的截面积大而水流流速慢,可满足被托至上部成悬浮状的树脂实现充分离散,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
2、在树脂沉淀分离过程中,由于位于器体中部的变径段对密度小的阴树脂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在阳树脂沉淀时,使阴树脂较稳定地被分隔在器体上部,使阳、阴树脂较彻底地实现分离,而且在两圆筒段之间设置变径段,有利于减小混脂层厚度。
3、在树脂排出过程中,树脂层主要是在等截面的圆筒段内下移,可有效减少树脂层凹陷、偏流现象,减少二次混脂污染。
4、在圆筒段7上设置接口管13,或在圆筒段10上还设置接口管14,本装置还可用于树脂再生,并可在反冲洗过程中同时排除碎树脂,具有简化系统、节省投资、占地少的技术效果;避免现有技术用化学方法排除碎树脂时对树脂造成伤害,而延长树脂的使用寿命。
图1为现有的锥斗式树脂分离装置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方案结构主视图;图3为实施例1的结构主视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主视图;图5为实施例3的结构主视图;图6为实施例4的结构主视图7为实施例5的结构主视图。
下面通过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结构见图3,器体为上下带封头的容器,器体顶壁上设排气口9,器体底壁上设阳树脂出口4和下水管5,器体上部为圆筒段7,下部设置为圆筒段10,中部设置变径段11,变径段上下端分别与圆筒段7的下端和圆筒段10的上端连接,圆筒段10的截面积小于圆筒段7的截面积;器体整体成阶梯形,器体底部内设配水器6;圆筒段7的壁上部设上水管1和树脂进口2,阴树脂出口12设在圆筒段10的壁下部。自下水管进入的压力水,经配水器进入圆筒段10内,因该圆筒段截面积较小,则以相对高的流速对树脂进行反冲洗,使树脂被快速地托起至器体上部的圆筒段7内,并成悬浮状,由于圆筒段7的截面积较大,使进入其内的水流流速变慢,并使树脂随水流得以较充分离散,以有利于树脂在沉淀时进行分离,反冲洗水流由上水管排出;在经一定时间反冲洗后,逐步降低进水流速,直至停止进水而静置,在该过程中,经冲洗和随水流离散的树脂开始分离,首先是密度较大的阳树脂被沉淀分离于圆筒段10内,而密度较小的阴树脂,由于变径段对其有一定的阻隔作用,被分离在圆筒段7内,停留在变径段内的则为混脂层。本例中,在圆筒段7的壁上设置接口管13,圆筒段10的侧壁上还设置物位计插接口15。本例除可满足树脂较彻底地分离外,还可用于阴树脂再生处理,以及排除碎树脂。其过程是,在由下水管进水对树脂进行反冲洗过程中,脉冲式开启接口管13,碎树脂成脉冲式由该接口管的缝隙排出;在树脂沉淀分离完成后,由上水管进水,或由上下水管同时进水,开启阳树脂出口4,首先将阳树脂排至阳树脂再生装置进行再生处理,并由物位计测得阴树脂层面的下移位置;在阳树脂排出的同时,混脂层及阴树脂随之下移,由于混脂层和阴树脂主要是在圆筒段内下移,其产生的凹陷、偏流少,可有效减少下移过程中的二次混脂污染;阳树脂排出后关闭出口4,由接口管13加入碱液,对留在器体内的阴树脂进行再生处理,阴树脂再生后,再由上水管进水,将已再生的阴树脂由出口12排至混合贮存装置,混脂层则留在器体内参加下一周期分离。
实施例2。见图4,本例中,在变径段11壁上增设接口管14,接口管14还可设在与该变径段邻近的圆筒段7的下端壁上或圆筒段10的上端壁上,阴树脂出口12设在圆筒段7的壁下部(同图2所示),在圆筒段10的侧壁上设置两个物位计插接口15,其余见图示。本例除可满足阳、阴树指较彻底地分离外,还可用于阳树脂和阴树脂的再生处理,以及排除碎树脂。在反洗过程中,由接口管13、接口管14脉冲地排除碎树脂,阳、阴树脂的沉淀分离过程同前述。在阳、阴树脂分离后,自下水管进酸液、接口管13进碱液,由接口管14排废液,对阳、阴树脂分别进行再生处理,处理完毕后,先由上水管进水,将阴树脂由出口12排出,然后开启阳树脂出口4,将阳树指排出。再生后的阳、阴树脂经混合待用。本例既满足阳、阴树脂分离,又可用阳、阴树脂分别再生处理,可省去现有技术中的阳、阴树脂再生装置等,可简化整个系统,节省投资,而且占地少。
实施例3。见图5,本例在图2所示的方案结构上进行,在圆筒形段7的上端增设变径段16,该变径段上端截面积大于其下端截面积,构成第二个阶梯,所述的树脂进口2设在变径段16的壁上,或者是设在圆筒段7的壁上部,所述的上水管1设在变径16的壁上,也可设在器体顶壁上,其他见图示。增设上大下小的变径段16,由下水管5进水反冲洗时可采用更高的流速,使树脂被托至该变径段内,使树脂以获得更长的沉淀分离路径,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树脂分离及排出过程同本装置的方案段所述。
实施例4。见图6,本例的器体结构同实施例3,在变径段16的壁上设置接口管13,阴树脂出口12设在圆筒段10的下部侧壁上,接口管13也可设在圆筒段7的壁上部,其他见图示。本例可满足阳、阴树脂较彻底地分离,又可用于阴树脂再生处理,其过程同实施例1所述。
实施例5。见图7,本例结构在例4的基础上进行,在变径段11的壁上增设接口管14,接口管14也可设在圆筒段7的下端壁上或圆筒段10的上端壁上,阴树脂出口12设在圆筒段7的壁下部(同图2所示),其他见图示。本例可满足阳、阴树脂较彻底分离和用于阳、阴树脂分别进行再生处理,以及去除碎树脂,其过程同实施例2所述。
权利要求
1.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为上下带封头的容器,容器器体顶壁上有排气口,底壁上有阳树脂出口(4)和下水管(5),器体的上部为圆筒段(7),圆筒段(7)的壁上有树脂进口(2)和上水管(1),其特征是容器器体下部为圆筒段(10),圆筒段(10)的上端与圆筒段(7)的下端之间由变径段(11)连接,圆筒段(10)的截面积小于圆筒段(7)的截面积,圆筒段(7)的壁下部有阴树脂出口(12),所述的上水管(1)或者是设在器体的顶壁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圆筒段(7)的壁上设有接口管(13),所述的阴树脂出口(12)则设在圆筒段(10)的侧壁下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圆筒段(7)的壁上设有接口管(13),所述的变径段(11)的壁上或者与该变径段邻近的圆筒段壁上设有接口管(14)。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圆筒段(7)的上端设置变径段(16),该变径段的上端截面积大于其下端截面积,所述的树脂进口(2)则设在变径段(16)的壁上或者设在圆筒段(7)的上部壁上,所述的上水管(1)则设在变径段(16)的壁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变径段(16)的壁上或者圆筒段(7)的壁上部设有接口管(13),其阴树脂出口(12)则设在圆筒段(10)的下部侧壁上。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变径段(16)的壁上或者圆筒段(7)的壁上部设有接口管(13),其变径段(11)的壁上或者与该变径段邻近的圆筒段壁上设有接口管(14)。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圆筒段(10)的侧壁上设有物位计插接口(15)。
全文摘要
阶梯形树脂分离装置。器体顶壁上有排气口9,器体底壁上有阳树脂出口4和下水管5,器体上部为圆筒段7,下部为圆筒段10,中部为变径段11,圆筒段7上有树脂进口2和上水管1,圆筒段10下部有阴树脂出口12。由下水管进水对器体内的树脂进行反洗,并被快速托至器体上部,变径段可改变流速,本装置可减少混脂层,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和减少二次混脂污染,设接口管13时可用于树脂再生处理和排碎树脂,具有分离、再生多项功能。
文档编号B01J49/00GK1235876SQ9811356
公开日1999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20日
发明者何世虎, 吴廷武, 刘启彬 申请人: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