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71406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利用含尘气体的高速旋转,使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装置,属于大气环保和粉体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旋风分离器结构简单,制造、使用、维护方便。它是利用含尘气流的旋转,使气流中的尘粒产生一定的惯性离心力,旋转中的尘粒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周边运动,碰到筒壁后下落达到收尘的目的。但目前旋风分离器的最大弱点是对细粉的分离能力比较差,因而影响了旋风分离器在更多场合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一种部分气流形成局部循环的新型旋风分离器。该项发明内容包括圆锥体(I),一次分离筒(2),一次排气口(3),含尘气流入口(10),排尘口(12)和二次排气口
(6),在一次排气口(3)和二次排气口(6)之间设置有二次分离筒(5),在二次分离筒(5)内设置有螺旋装置(4)。该项发明还包括二次分离筒(5)的筒壁设置有循环气流入口(7),将二次分离筒(5)内的部分气流由此引出。同时在含尘气流入口(10)处设置有循环气流出口(11),外部的气流由此引入并与含尘气流入口(10)的气流合并,一起送入到一次分离筒
(2)内。该项发明在所述的二次分离筒(5)的筒壁上设置的循环气流入口(7)处与设置在含尘气流入口(10)上的循环气流出口(11)之间设置有风机(8)和管路,并形成通路,将二次分离筒(5)内的部分气流送到含尘气流入口(10)处,与从含尘气流入口(10)进入的气流混合。该项发明的特点是含尘气流进入一次分离筒和圆锥体实现气固分离后,进入一次排气口的气流中仍然会有部分逃逸的粉尘,这部分逃逸的粉尘会在螺旋装置和二次分离筒中再一次实现气固分离,趋于边缘的粉尘循环气流入口和循环气流出口重新进入一次分离筒和圆锥体,形成气流循环,可以大幅度提高气固分离的效果,减少排出气体中的粉尘,达到高效净化空气的作用。

图I结构主视图、图2结构俯视图是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名称I-圆锥体,2-—次分离筒,3-—次排气口,4-螺旋装置,5-二次分离筒,6- 二次排气口,7-循环气流入口,8-风机,9-风机电动机,10-含尘气流入口,11-循环气流出口,12-排尘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含尘气流从含尘气流入口(10)进入一次分离筒(2)和圆锥体(I)中进行高速旋转,旋转气流中的尘粒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趋边运动,碰壁后落下从排尘口(12)排出,完成粉尘的一次分离过程。在一次排气口(3)的上方设置有二次分离筒(5)和螺旋装置(4),利用排出气流仍有较高的旋转速度,再利用螺旋的导向作用,对从一次排气口(3)排出的气流进一步进行尘粒分离,即实现二次分离,在二次分离筒
(5)的外壁处有一循环气流入口(7),通过风机⑶的抽吸,将沉积在二次分离筒(5)外近处的粉尘和部分气体抽出,并送到循环气流出口(11)处与来自含尘气流入口(10)处的含尘气流汇合,再进入一次分离筒(2),这样就实现了部分气流的循环处理,清洁的空气从二次排气口(6)排出。控制循环量的大小能控制分离流场的气流速度,以达到提高粉尘分离效率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锥体(I),一次分离筒(2),一次排气口(3),含尘气流入口(10),排尘口(12)和二次排气口 ¢),在一次排气口(3)和二次排气口(6)之间设置有二次分离筒(5),在二次分离筒(5)内设置有螺旋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二次分离筒(5)的筒壁设置有循环气流入口(7),将二次分离筒(5)内的部分气流由此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含尘气流入口(10)处设置有循环气流出口(11),外部的气流由此引入并与含尘气流入口(10)的气流合并,一起送入到一次分离筒(2)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二次分离筒(5)的筒壁上设置的循环气流入口(7)处与设置在含尘气流入口(10)上的循环气流出口(11)之间设置有风机(8)和管路,并形成通路,将二次分离筒(5)内的部分气流送到含尘气流入口(10)处,与从含尘气流入口(10)进入的气流混合。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循环的旋风分离器,属于大气环保和粉体处理技术领域。该实用新型是在普通的旋风分离器的排气管处增设有二次分离筒和螺旋装置,排气管中的气流仍有较高的旋转速度,再利用螺旋装置的导向作用可以强制气流旋转,在二次分离筒里实现尘粒的二次分离,在二次分离筒壁上开一出口,通过风机将二次分离的粉尘抽出,送到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再送入到旋风分离器中,形成部分气流的循环。这不仅可以将泄漏的粉尘送回旋风分离器,提高分离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循环风量来控制流场中的流速大小。
文档编号B04C5/26GK202555422SQ20112050521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姜大志, 孙俊兰 申请人:盐城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