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电气集尘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07717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电气集尘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及电气集尘装置,该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为:在壳体(12)内收纳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电气集尘装置(10)中,将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替换为移动集尘电极(46)及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所对应的放电极(54)的改造方法。卸下位于所述壳体(12)下端的与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相对的仓斗(20)而形成下部开口部(64),在与所述壳体(12)的所述下部开口部(64)相对的位置配置起重机(78),拆除所述固定电气式集尘装置(28)后,利用起重机(78)吊起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及所述放电极(54)并从所述下部开口部(64)移入。
【专利说明】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电气集尘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气集尘装置,特别是涉及将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煤尘的排放规定值的加强和既存电气集尘装置的老化等,有以提高电气集尘装置的性能为目的的改造、维修工作的要求。
[0003]其中,对于提高通过固定集尘电极收集煤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性能,增建的方法较为普遍,但会有在既存设备周围几乎没有增建的空间的情况。
[0004]另一方面,通过移动集尘电极收集煤尘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由于利用刷,使附着于移动集尘电极的煤尘的剥离性提高,由于移动集尘电极保持清洁,结果集尘性能提高。因此,为提高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性能,将其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效果较好。
[0005]作为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更新工作,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方法,从设置于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壳体上部侧面的开口部移入、移出固定集尘电极,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方法,从卸下收纳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壳体下端的仓斗之后的开口部移入、移出固定集尘电极。
[0006]另一方面,作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设置或者更新工作,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方法,利用配置于壳体上方的门型移动起重装置,从卸下壳体下端的仓斗之后的开口部移入放电极并安装之后,从开口部移入移动集尘电极并安装。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以下方法,在驱动移动集尘电极的驱动轮上,安装有构成移动集尘电极的环链,在驱动轮的旁边,将构成移动集尘电极的集尘电极一个一个地连续安装到环链上。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以下方法,切断环链的一端,并且将新链的一端连接到环链的一端,使环链环绕移动的同时,将安装于环链的集尘电极板依次更换到新链上,新链环绕一周之后,卸下已拆除了全部集尘电极板的环链,通过连接新链的一端与另一端,将移动集尘电极的环链更换为新链。
[0007]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壳体内配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与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结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配置于通过壳体内的废气的上游,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配置于废气的下游侧。因此,能够在前半段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收集粒径大的煤尘,在后半段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收集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难以收集的粒径小的煤尘。因此,希望改造后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是如专利文献6的结构。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96214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90177号公报。[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42993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342996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342995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昭57-327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7]但是,在专利文献6的结构中,壳体本身设计为能够适当配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与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另外,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与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不仅装置的尺寸(高度)不同,就连能够从废气中有效地收集煤尘的区域的高度位置也不同。因此,在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为实现专利文献6的结构,不得不重新制造壳体中的安装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部分,从而会有费用提高等问题。
[0018]在这里,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形成的电气集尘装置,该方法可以通过原封不动地利用既存的壳体的形式,将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001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0020]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中,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对于配置于壳体内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的电气集尘装置,将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替换为移动集尘电极以及对应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放电极。
[0021]通过上述方法,不需要重新设计壳体,将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替换为由移动集尘电极以及放电极构成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能够利用既存的壳体,提高废气的处理能力。
[0022]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在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有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拆除所述固定式电气集尘装置中的一部分段或者全部段的所述固定式电气集尘装置后,在拆除所述固定式电极电气集尘装置后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以及所述放电极。
[0023]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根据作为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段数和移动集尘电极的尺寸,变更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程度。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卸下位于所述壳体下端的与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相对的位置的仓斗而形成下部开口部,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配置起重机,利用起重机吊起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及所述放电极并从所述下部开口部移入。
[0024]通过上述方法,由于不需要跨过壳体来吊起移动集尘电极及放电极,能够有效地移入壳体内。另外,因为通过由壳体支承的起重机吊起放电极及移动集尘电极,即便对于难以确保工作空间的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也能够有效地将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移入。
[0025]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上部单元具有框体及多个上部辊,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下部开口部连通的插通孔,所述多个上部辊在垂直于流过所述壳体内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支承于所述插通孔内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上端,将所述上部单元配置于所述起重机与所述下部开口部之间的位置,下部单元具有多个下部辊,该多个下部辊以与所述上部辊相对的方式排列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通过从所述起重机中抽出并插通所述插通孔的钢丝吊起所述下部单元并从所述下部开口部移入。
[0026]通过上述方法,在设置现场不需要对每个移动集尘电极确认其安装位置,另外,能够避免起重机与上部单元的干扰,并容易进行多个移动集尘电极的安装。
[0027]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利用所述起重机将所述仓斗吊起并密封所述下部开口部。
[0028]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容易吊起仓斗,容易密封下部开口部。
[0029]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上部单元的所述插通孔相对的位置,安装有导轨,该导轨的长度方向为垂直于通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使所述起重机以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导轨上并吊起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并且,通过反复进行使所述起重机移动并吊起新的移动集尘电极,将多个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在垂直于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
[0030]通过上述方法,即便对于难以确保工作空间的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也能够有效地移入放电极,并且能够有效地移入多个移动集尘电极。
[0031]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相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将具有多个下部辊的下部单元从所述上部开口部移入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下部辊在垂直于流过所述壳体内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被支承,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将具有多个上部辊的上部单元配置于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所述多个上部辊在以与所述下部辊相对的方式排列的状态下被支承,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上端。
[0032]通过上述方法,在设置现场不需要对每个移动集尘电极确认其安装位置,容易进行多个移动集尘电极的安装。
[0033]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单元具有连通所述上部开口部的插通孔,并且,所述上部辊支承于所述插通孔内,将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从所述插通孔移入。
[0034]通过上述方法,能够不会与上部单元干扰地将移动集尘电极移入壳体内。
[0035]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配置延长壳体来延长所述壳体的上端。
[0036]通过上述方法,不必拘泥于移动集尘电极的高度,能够在既存的壳体内配置移动集尘电极。
[0037]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配置导板,该导板将到达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低的区域的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所述废气导向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高的位置。
[0038]通过上述方法,抑制废气通过难以收集煤尘的比移动集尘电极的放电极靠下的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废气中的煤尘。
[0039]另一方面,在本发明涉及的电气集尘装置中,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具有:废气流过的壳体;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移动集尘电极,由在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下游侧配置并连接而成的多个集尘电极作为整体形成环并环绕;放电极,配置于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相对的位置;导板,配置于比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所述放电极的下端低的区域,将到达所述区域的所述废气导向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高的位置。
[0040]通过上述结构,抑制废气通过难以收集煤尘的比移动集尘电极的放电极靠下的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废气中的煤尘。
[0041]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流路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并且,支承各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的下部辊由下部单元支承,在所述下部单元安装有所述导板。
[0042]通过上述结构,由于导板安装在下部单元上,容易进行导板的设置。
[0043]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之间配置废气扩散部。
[0044]通过上述结构,使废气传播到移动集尘电极的整体,能够有效地从废气中收集煤
/1、土。
[0045]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在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在拆除了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的一部分段或者所有段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
[0046]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根据作为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段数变更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程度。
[0047]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宽度宽,在卸下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至少连续的两段以上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
[0048]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不拘泥于移动集尘电极的宽度地将移动集尘电极安装到壳体内。
[0049]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与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之间形成为用于使废气扩散的扩散空间,所述废气扩散部配置于所述扩散空间内。
[0050]通过上述结构,确保了使废气扩散的必要的流路长度,通过废气扩散部,能够进行有效的废气的扩散。
[0051]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的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相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配置延长壳体来延长所述壳体的上端。
[0052]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不拘泥于移动集尘电极的高度地将移动集尘电极配置到既存的壳体内。
[0053]发明的效果
[0054]通过本发明涉及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形成的电气集尘装置,能够在不必确保大的工作空间的前提下,在既存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配置的壳体内配置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并且,能够提高壳体整体的废气中的煤尘的收集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5]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I段、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I段)的立体图。
[0056]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段、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主视图。[0057]图3是图2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部分放大图。
[0058]图4_a是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侧视图。
[0059]图4_b是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侧视图。
[0060]图5_a是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上部盖的俯视图。
[0061]图5_b是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上部单元的俯视图。
[0062]图5-c是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下部单元的俯视图。
[0063]图6_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的不意图中的改造如的不意图。
[0064]图6_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后段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集尘电极、放电极、顶板以及仓斗的拆除工序。
[0065]图6-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绝缘管室安装工序。
[0066]图6-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上部单元安装工序。
[0067]图7_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第一改造工序(上部盖安装后的放电极框吊起工序)的主视示意图。
[0068]图7_b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第一改造工序(上部盖安装后的放电极框吊起工序)的侧视示意图。
[0069]图8_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放电极吊起工序)的主视示意图。
[0070]图8_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放电极吊起工序)的侧视示意图。
[0071]图9_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移动集尘电极吊起工序iu)的主视不意图。
[0072]图9_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移动集尘电极吊起工序前)的侧视示意图。
[0073]图ΙΟ-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移动集尘电极吊起工序后)的主视不意图。
[0074]图ΙΟ-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移动集尘电极吊起工序后)的侧视不意图。
[0075]图ΙΙ-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下部单元吊起工序)的王视不意图。
[0076]图ΙΙ-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下部单元吊起工序)的侧视示意图。
[0077]图1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仓斗吊起工序)的主视示意图。
[0078]图12-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仓斗吊起工序)的侧视示意图。[0079]图1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仓斗安装后)的主视示意图。
[0080]图13-b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仓斗安装后)的侧视示意图。
[0081]图14-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改造如的不意图。
[0082]图14-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拆除后段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之后移入下部单元的工序。
[0083]图14-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安装绝缘管室之后移入放电极框的工序。
[0084]图14-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改造工序中的移入放电极的工序。
[0085]图15-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的示意图中的安装上部单元的工序。
[0086]图15-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的示意图中的移动集尘电极的移入工序(放下时)。
[0087]图15-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的示意图中的移动集尘电极的移入工序(刚刚放下后)。
[0088]图15-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的示意图中的上部盖安装工序。
[0089]图16是图15-b的侧视图。
[0090]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1]以下,利用本发明的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但是,除非在该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部件、种类、组合、形状、其相对配置等是特别注明的记载,否则该发明的范围不仅限于此,其只不过是一个说明例。
[0092]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I段、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I段)的立体图。另外,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段、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主视图。而且,图3是图2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段的部分放大图。而且,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侧视图,图4-a是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侧视图,图4-b是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意附图都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改造后的电气集尘装置。
[0093]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之前的电气集尘装置是配置于壳体内的电气集尘装置都是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电气集尘装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关键是将该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
[0094]改造后的电气集尘装置10具有:废气流过的壳体12 ;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配置于所述壳体12内的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移动集尘电极46,由在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下游侧配置且连接而成的多个集尘电极板48作为整体形成环并环绕;放电极54(放电极55,参照图14),配置于所述环的内侧并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相对;导板94,配置于比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所述放电极54 (放电极55)的下端低的区域,将到达所述区域的所述废气导向比所述放电极54 (放电极55)的下端高的位置。而且,与壳体12上端的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相对的位置,成为配合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 (上部单元66)的上端的高度延长的部分。
[0095]以下,详细说明电气集尘装置10,并且,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改造方法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改造方法。
[0096]改造后的电气集尘装置10 (参照图1)通过壳体12形成整体外形,通过多个支柱14支承,整体以一定高度悬浮的形式配置在工场等用地上。在壳体12的正面形成流入来自发电厂的锅炉或者工场等的废气的入口烟道16。另外,在壳体12的与入口烟道16相对的相反面形成排出收集煤尘后的废气的出口烟道18。从而在壳体12中,沿着入口烟道16及出口烟道18的连线形成废气的流路。
[0097]另外,在壳体12的下表面,在以阵列状配置的状态下安装角锥状的仓斗20。卸下该仓斗20后,在壳体12的下表面形成后述的下部开口部64 (参照图6)。而且,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配置在壳体12的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配置在下游侧。另外,在壳体12的入口烟道16与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之间,通过在其主面上形成多个开口部26,以堵塞废气的流路整体的形式配置整体上具有网状结构的废气分布板24。废气分布板24通过对流入的废气给予一定的阻力并使其通过开口部26,使废气在壳体内均匀流动,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烟尘的收集。
[0098]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是从壳体12的上端悬挂固定集尘电极42与放电极30的装置。固定集尘电极42以从壳体12上端悬挂的方式配置,其主面的法线以与废气的烟道的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其法线方向上,多个固定集尘电极42以一定的间隔排列成一列。
[0099]对于放电极30来说,其主面在与固定集尘电极42的主面相对的位置设置一定的间隔配置。因此,放电极30与固定集尘电极42在与废气的流路垂直的方向上交替配置为一列。而且,在其流路侧的两端,放电极30连接到放电极框32上。在这里,固定集尘电极42成为配置于最靠近放电极30位置的部件。因此,当对放电极30施加负电压,使放电极30释放负离子时,释放的负离子朝向固定集尘电极42传播。
[0100]放电极框32是具有横梁32a的部件,该横梁32a的长度方向为放电极30的排列方向,该横梁32a连接放电极30。而且,放电极框32连接从壳体12的上端垂下的放电极框支架34。
[0101]放电极框支架34是从绝缘管室38下部垂下的棒状部件。而且,放电极框支架34以贯通设置于绝缘管室38的圆锥状绝缘件36的状态支承放电极框32。因此,放电极框支架34通过该绝缘件36支承于绝缘管室38,并且,与绝缘管室38 (壳体12)电绝缘。因此,放电极框支架34、放电极框32以及放电极30相对壳体电绝缘。此外,绝缘管室38被密封,并且,通过保温,防止绝缘件36的表面结露,从而防止漏电。而且,放电极框支架34与配置于壳体12外部的带电设备40电连接。[0102]在这里,由于壳体12接地,与壳体12直接连接的固定集尘电极42也接地。另一方面,放电极框支架34通过带电设备40被施加负的高电压,从而放电极框32以及放电极30也被施加负的高电压。因此,来自放电极30的负离子被向与废气的流路交叉的方向放出并向固定集尘电极42传播。在这种状态下,从入口烟道16移入废气后,废气中的煤尘附着负离子,煤尘带负电并附着在固定集尘电极42上,从而除去废气中的煤尘。然后,通过用锤(未图示)捶打固定集尘电极42,敲落附着于固定集尘电极42的煤尘并收集在仓斗20的下端,通过设置在仓斗20下端的排出口 22,能够从壳体12排出煤尘。
[0103]由该固定集尘电极42、放电极30、放电极框32、放电极框支架34等构成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在壳体12内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但其段数根据规格任意设计。
[0104]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具有移动集尘电极46、放电极54、上部单元66以及下部单元84等。移动集尘电极46通过一对环状链52连接成一列、并形成环的多个集尘电极板48构成。对于集尘电极板48来说,其主面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平行配置,连接部件50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的两端伸出,且该连接部件50连接到链52。在移动集尘电极46的环的上端及下端形成环的圆弧,其他的部分具有朝向垂直方向的形状。该移动集尘电极46与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固定集尘电极42相同,在垂直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排列多个。
[0105]放电极54的主面在与移动集尘电极46的主面相对的位置,设置一定的间隔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放电极54具有配置于移动集尘电极46形成的环的内部的部分和配置于相邻的移动集尘电极46之间的部分。
[0106]因此,放电极54与移动集尘电极46在垂直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成一列。而且,在其流路侧的两端,放电极54连接到放电极框56上。在这里,移动集尘电极46成为配置于最靠近放电极54位置的部件。因此,当向放电极54施加负的高电压,使放电极54释放负离子时,释放的负离子朝向移动集尘电极46传播。
[0107]放电极框56是具有横梁56a的部件,该横梁56a的长度方向为放电极54的排列方向,该横梁56a连接放电极54。而且,放电极框56连接于从壳体12的上端垂下的放电极框支架58。
[0108]放电极框支架58是从绝缘管室60下部垂下的棒状部件。而且,放电极框支架58以贯通设置于绝缘管室60的圆锥状绝缘件62的状态支承放电极框56。因此,放电极框支架58通过该绝缘件62支承于绝缘管室60,并且,与绝缘管室60 (壳体12)电绝缘。另外,放电极框支架58与配置于壳体12外部的带电设备40电连接。因此,放电极框支架58、放电极框56以及放电极54相对壳体12电绝缘。需要说明的是,绝缘管室60配置于壳体12上的上部开口部100的周围位置,并在沿着放电极框56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延伸的室中,在内部保持覆盖放电极框支架58的绝缘件62。
[0109]对于移动集尘电极46来说,在其上端设计为比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固定集尘电极42高的情况下,移动集尘电极46与壳体12的上端干扰。在这里,在与壳体12上端的移动集尘电极46相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100 (参照图6),移动集尘电极46成为从壳体12的上端突出的形状。而且,以覆盖上部开口部100的周围的形式,通过延长壳体(延长部件82、绝缘管室60、上部单元66、上部盖74)覆盖壳体12上部。因此,相对壳体12上端的移动集尘电极46 (上部单元66)的位置成为向高度方向延伸的形状。
[0110]延长部件82是延长壳体的上端的部件,其上端及下端具有连通上部开口部100的开口部。上部盖74下端具有开口部。另外,上部单元66虽然是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构成部件,但与延长壳体形成一体化。因此,移动集尘电极46被密封于由延长壳体(延长部件82、绝缘管室60、上部单元66、上部盖74)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因此,能够不必拘泥于移动集尘电极46的高度,在既存的壳体12内安装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
[0111]在这里,延长部件82、绝缘管室60、上部单元66、上部盖74以及单元84的宽度与仓斗20的废气的流路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而在垂直废气的流路的方向,根据移动集尘电极46以及放电极54的排列数,适当设计。上部开口部100的废气的流路方向的宽度具有不干扰插通于上部开口部的移动集尘电极46等的程度的尺寸,垂直上部开口部100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移动集尘电极46以及放电极54的排列数,适当设计。
[0112]在图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部分示意图,图5-a是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上部盖的俯视图,图5-b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上部单元的俯视图,图5-c是构成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下部单元的俯视图。
[0113]上部单元66配置于后述起重机78与下部开口部64之间的位置。上部单元66通过具有连通上部开口部100以及下部开口部64的插通孔68a的框体68形成外形。另外,框体68的长度方向为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向。而且,具有在垂直所述壳体12内通过的废气的流路方向排列的状态下,支承于所述插通孔68a内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46的上端的多个上部辊69 (旋转轴70、驱动轮72)。
[0114]上部辊69具有:旋转轴70,由框体68支承,依照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式排列;驱动轮72,通过与链52咬合,支承移动集尘电极46的上端(形成环的圆弧的位置),并且通过与旋转轴70 —起旋转,使移动集尘电极46沿着链52环绕;马达(未图示),使旋转轴70旋转。旋转轴70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插通孔68a的流路的侧面。因此,上部辊69在移动集尘电极46的环的形成圆弧的位置,在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
[0115]上部盖74是以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盖状部件,并配置于上部单元66上。另外,在上部盖74的内壁的上表面(也可以是侧面),安装有一对以放电极54的排列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导轨76,导轨76上至少安装两个以上的起重机78。
[0116]起重机78能够沿着导轨76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能够通过调整抽出的钢丝80的长度进行移入物品的吊起等。需要说明的是,导轨76以及起重机78配置于可以使起重机78抽出的钢丝80插通插通孔68a的位置。
[0117]下部单元84,具有:框体86,其与上部单元66相同,长度方向为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向并连接于壳体12 ;多个下部辊87(旋转轴88、下部轮90),在以与所述上部辊69相对的方式排列的状态下,由框体86支承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
[0118]下部辊87具有:旋转轴88,依照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式排列;下部轮90,通过与链52咬合,支承移动集尘电极46的下端(形成环的圆弧的位置),并且承受在链52环绕(环绕运动)时的力,与旋转轴88 —起旋转。该旋转轴88以位于由上部单元66支承的旋转轴70的正下方的方式排列多个。
[0119]而且,下部单元84是由框体86支承,并长度方向为垂直于移动集尘电极46的排列方向的圆柱状部件,具有以从构成移动集尘电极46的集尘电极板48的两侧夹持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旋转刷92。对于旋转刷92来说,例如其中心轴一直延伸到壳体12的外部,在外部与使旋转刷92旋转的马达(未图示)连接。而且,如图4-b所示,一对旋转刷92彼此以反向旋转,并且一对旋转刷92的彼此相对侧的旋转刷92的外周的运行方向以与集尘电极板48的运行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旋转。因此,旋转刷92能够除去附着于集尘电极板48的表面(两面)的煤尘,并且,除去的煤尘不会再次卷入旋转刷92以及集尘电极板48,并且能够堆积到仓斗20的下端。
[0120]通过上述配置,移动集尘电极46以驱动轮72为上端,下部轮90为下端环绕。另一方面,为使放电极54不向移动集尘电极46以外的部分传播负离子,其下端比下部单元84靠近上方配置,其上端比上部单元66靠近下方配置。因此,难以有效地除去特别是从下部单元84的下端通过放电极54的下端的高度位置的废气中的煤尘。而且,如本实施方式,移动集尘电极46及放电极54有比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集尘电极板48高的尺寸的情况。因此,对于壳体12来说,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后段配置移动集尘电极46及放电极54的情况下,有废气不传播到移动集尘电极46及放电极54整体的情况。
[0121]在这里,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下部单元84的废气的流路侧的两端,安装有导板94。导板94的下端连接仓斗20,上端以与放电极54的下端几乎有相同高度的方式配置,在导板94的下端与上端之间,切断废气的流路。因此,能够将到达废气的流路的比放电极54的下端低的区域的废气,导向比放电极54的下端高的位置。因此抑制废气通过难以收集煤尘的比移动集尘电极46的放电极54 (放电极55,参照图14)靠下的区域,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废气中的煤尘。需要说明的是,导板94不与放电极54相互抵接。如此,因为导板94安装于下部单元84,能够容易进行导板94的设置。
[0122]另外,如图2所示,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与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之间,配置与所述的废气分布板24具有相同结构的作为废气扩散部的入口分布板96,以使得废气相对于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移动集尘电极46、放电极54)均匀流入。而且,在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废气的下游侧也配置与入口分布板96具有相同结构的出口分布板98,抑制入口分布板96与出口分布板98所夹的区域,即通过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部分的废气的流速,从而能够有效地收集煤尘。
[0123]在所述结构中,由于上部单元66及下部单元84与壳体12连接而接地,因此,连接上部单元66 (驱动轮72)以及下部单元84 (下部轮90)的移动集尘电极46也接地。另一方面,放电极54、放电极框56以及放电极框支架58与壳体12绝缘并被施加负的高电压。因此,来自放电极54的负离子被向与废气的流路交叉的方向放出,并向构成移动集尘电极46的集尘电极板48传播。在这种状态下,从入口烟道16移入废气后,通过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废气中的煤尘上附着负离子,煤尘带负电并附着于集尘电极板48上,从而除去废气中的煤尘。然后,除去了煤尘的废气从出口烟道18排出。
[0124]另外,当集尘电极板48与旋转刷92抵接时,附着于集尘极板48的煤尘通过旋转刷92扫落并积存在仓斗20的下端。然后,通过设置于仓斗20下端的排出口 22,煤尘能够从壳体22排出。
[0125]由该移动集尘电极46以及放电极54等构成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在壳体12内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该段数根据改造的规格,可任意设计。
[0126]在图6至图13中,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在这里,图6是主视图。在图7到图13中,(图X_a)是主视图,(图X-b)是侧视图。
[0127]关于图6_a表示的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将右侧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b所示,卸下位于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正下方的仓斗20,形成下部开口部64,在与壳体12上端的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相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100。而且,利用起重装置(未图示)等从下部开口部64或者上部开口部100拆除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
[0128]然后,如图6-c所示,利用起重装置(未图示)等吊起延长部件82与绝缘管室60并安装在围绕壳体12上的上部开口部100的位置。此时,提前将绝缘件62与放电极框支架58安装到绝缘管室60上。另外,此时也可以安装入口分布板96 (以及出口分布板98 (未图示))。然后,如图6-d所示,利用起重装置(未图示)等吊起上部单元66以及上部盖74并安装到绝缘管室60上。
[0129]其次,下部开口部64的下方配置放电极框56,并且,如图7所示,从安装于上部盖74的起重机78抽出钢丝80,并使钢丝插通插通孔68a以及上部开口部100。然后,将钢丝80安装到放电极框56上并吊起,从下部开口部64移入放电极框56。然后,利用焊接等,将放电极56连接到放电极框支架58上。
[0130]然后,下部开口部64的下方配置放电极54,并且,如图8所示,从起重机78如前述同样地抽出钢丝80,并吊起放电极54,从下部开口部64移入放电极54。然后利用焊接等,将放电极54连接到放电极框56上。此时,使起重机78在导轨76上适当移动,并依次吊起放电极54,吊起后连接到放电极框56上,反复所述的工作。
[0131 ] 其次,在下部开口部64的下方配置由链52分为两部分的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并且,如图9所示,在抽出的钢丝80的前端安装有钩梁78a,通过该钩梁78a吊起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从下部开口部64移入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然后,如图10所示,吊起移动集尘电极46a直至高过安装于上部单元66的驱动轮72的上端。此时,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被吊起至隔着驱动轮72彼此相对的位置。然后,从起重机78卸下链52a,并将链52彼此相连,并且与驱动轮72咬合。此时,使旋转轴70的旋转锁止,以使得移动集尘电极46不从驱动轮72上脱落。
[0132]另外,此时,使起重机78在导轨76上适当移动,并依次吊起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吊起后移动集尘电极46a彼此相连,反复所述的工作。从而,移动集尘电极46(放电极54)在垂直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0133]然后,在下部开口部64的下方配置下部单元84,并且如图11所示,利用起重机78通过钩梁78a吊起下部单元84,并从下部开口部64移入下部单元84。然后,在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的一方插通安装于下部单元84的一对旋转刷92之间的状态下,将下部单元84吊起至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隔着下部轮90彼此相对的位置。然后,将成为一对移动集尘电极46a的下端的链52a彼此相连而形成环,并将成为环的链52与下部轮90咬合。从而,移动集尘电极46在由多个集尘电极板48作为整体形成环的状态下,配置于与放电极54相对的位置。另外,下部单元84与壳体12连接。此时,吊起下部单元84之前,提前将导板94安装到下部单元84上。
[0134]最后,在下部开口部64的下方,配置先前卸下的仓斗20,如图12所示,利用起重机78通过钩梁78a吊起仓斗20。然后,如图13所示,通过将仓斗20安装到壳体12的下端来密封下部开口部64,改造工序就完成了。改造后留有起重机78能够用于以后的维修工作
坐寸ο
[0135]通过所述的改造工序,由于不需要跨过壳体12来吊起移动集尘电极46及放电极54等,能够有效地将大型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移入壳体12内。另外,因为通过由壳体12支承的起重机78吊起放电极54及移动集尘电极46,即便对于难以确保工作空间的既存的电气集尘装置10,也能够有效地改造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同样,能够容易吊起仓斗20,能够容易密封上部开口部100。
[0136]另外,由于上部盖74上配置可以在导轨76上移动的起重机78,即便对于难以确保工作空间的既存的电气集尘装置10,也能够有效地移入多个放电极54及移动集尘电极46。
[0137]另外,由于不需要跨过壳体12来吊起移动集尘电极46及放电极54,能够有效地将大型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移入壳体12内。另外,根据所述方法,抑制废气通过难以收集煤尘的移动集尘电极46的比放电极54靠下的区域,能够有效地收集废气中的煤尘。
[01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上端支承移动集尘电极46的多个上部辊69连接于上部单元66,用下端支承移动集尘电极46的多个下部辊87连接于下部单元84,并对应移动集尘电极46的设置位置,将上部单元66及下部单元84移入壳体12内。因此,在设置现场不需要对每个移动集尘电极46确认其安装位置,另外,通过形成于上部单元66的插通孔68a,能够避免起重机78与上部单元66的干扰,并容易进行多个移动集尘电极46的安装。
[01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改造工序中,说明了将具有多个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一部分(一段部分)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将多段或者壳体12内的全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情况。另外,在首先替换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旁边移入下一个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改造工序中,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彼此互不干扰,另外,在改造工序之后,也互不干扰。因此,可以进行将具有多段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每一段同时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改造,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改造。因此能够根据作为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段数变更电气集尘装置10的改造程度。
[0140]图14及图1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的示意图。图14-a表示改造前,图14-b表示拆除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之后移入下部单元的工序,图14-c安装绝缘管室之后移入放电极框的工序,图14-d表示移入放电极框的工序。另外,图15-a是上部单元的安装工序,图15-b是移动集尘电极的移入工序(放下时),图15-c是移动集尘电极的移入工序(刚刚放下后),图15-d表示上部盖安装工序。
[014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工序中,不卸下仓斗20,而从壳体12的上部取出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再移入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如图14-a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中的后段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替换为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4-b所示,在与壳体12的拆除对象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上部开口部100,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等吊起拆除对象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并撤到壳体12外。然后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吊起下部单元84 (附有导板94),从上部开口部100移入壳体12内部并置于壳体12的下部,并连接到壳体12上。[0142]其次,如图14-c所示,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依次吊起延长部件82及绝缘管室60 (附有放电极框支架58),并连接到围绕壳体12上部的上部开口部100的位置,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悬挂放电极框57,从上部开口部100移入放电极框57,并将放电极框57连接到放电极框支架58上。
[0143]然后,如图14-d所示,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将放电极55从上部开口部100移入并连接到放电极框57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放电极55在与废气的流路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多个,移入以及连接该放电极55的工作根据放电极55的个数进行多次。
[0144]其次,如图15-a所示,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吊起上部单元66,并连接到绝缘管室60上。然后,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通过钩梁悬挂移动集尘电极46,使移动集尘电极46插通上部单元66的插通孔68a以及上部开口部100,并移入壳体12内(图15_b)。此时,如图16所示,将移动集尘电极46运至与安装于上部单元66的驱动轮72咬合的位置,并且,在切断悬挂时位于下端部分的链52而形成两条链52a的状态下,将移动集尘电极46放下至壳体12内。然后,如图15-c所示,移动集尘电极46的上端的链52与驱动轮72咬

口 ο
[0145]最后,如图15-d所示,在链52a与下部轮90咬合的状态下,链52a彼此相连形成链52,利用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悬挂上部盖75并连接到上部单元66的上方,由此,改造工序就完成了。本实施方式适用于能够确保在壳体12的外部有设置起重装置(本体未图示)的空间的情况以及移入小型移动集尘电极46等的情况。因此,不需要在上部盖75上安装导轨76和起重机78。另外,放电极框57及放电极55分别与放电极框56及放电极54具有相同的功能,在与上部开口部100的端部(或者绝缘管室60)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在尺寸上进行设计变更,以使得能够从上部开口部100移入。
[0146]根据所述方法,能够在既存的壳体12内,将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置换为由放电极55及移动集尘电极46构成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另外,由于上部单元66形成有插通孔68a,通过使移动集尘电极46插通该插通孔68a,从而能够不与上部单元66干扰并有效地将移动集尘电极46移入壳体12内。
[0147]能够有效地进行移动集尘电极46的移入。
[0148]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集尘装置的变形例。如所述,在电气集尘装置10中,在所述壳体12内的通过所述壳体12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而且,在本变形例中,拆除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中的一部分段(也可以是全部段),并在拆除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后的位置,安装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 (移动集尘电极以及放电极)。
[0149]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前提,已经叙述了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废气的流路方向的宽度与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宽度几乎相同的情况。但是,有如变形例的情况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的宽度比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宽的情况。此时,如图17所示,拆除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至少连续两段以上,并在拆除后的位置配置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在图17中,在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中拆除沿着废气的流路的连续三段的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并在拆除后的位置配置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从而,能够根据作为拆除对象的固定式电气集尘装置28的段数和移动集尘电极(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的尺寸(废气的流路方向的宽度),变更电气集尘装置10的改造程度。
[0150]另外,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并不是紧挨着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28后设置,如图17所示,希望形成为促进废气扩散的扩散空间102。而且,希望在该扩散空间102内配置所述入口分布板96。从而,确保为使废气扩散的必要的流路长,并且利用入口分布板92能够有效地进行废气的扩散。
[015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7所示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的宽度不同,但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4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利用在图17中所示的符号表示的构成部件与利用在图2等中所示的相同符号表示的构成部件是同样的构成部件。由于能够通过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改造方法进行该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45的向壳体12内的移入,所以省略具体说明。因此,可以不拘泥于移动集尘电极46的宽度而将所述部件配置到壳体12内。
[0152]工业实用性
[0153]对于收纳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既存壳体来说,能够利用可以将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替换为由放电极及移动集尘电极构成的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以及利用该改造方法制造的电气集尘装置。
[0154]附图标记说明
[0155]10电气集尘装置
[0156]12 壳体
[0157]14 支柱
[0158]16入口烟道
[0159]18 出口烟道
[0160]20 仓斗
[0161]22 排出口
[0162]24废气分布板
[0163]26 开口部
[0164]28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0165]30放电极
[0166]32放电极框
[0167]32a 横梁
[0168]34放电极框支架
[0169]36绝缘件
[0170]38绝缘管室
[0171]40带电设备(带电装置)
[0172]42固定集尘电极
[0173]44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0174]45移动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0175]46移动集尘电极
[0176]46a移动集尘电极
[0177]48集尘电极板[0178]50连接部件
[0179]52链
[0180]52a链
[0181]54放电极
[0182]55放电极
[0183]56放电极框
[0184]56a横梁
[0185]57放电极框
[0186]58放电极框支架
[0187]60绝缘管室
[0188]62绝缘件
[0189]64下部开口部
[0190]66上部单元
[0191]68框体
[0192]68a插通孔
[0193]69上部辊
[0194]70旋转轴
[0195]72驱动轮
[0196]74上部盖
[0197]75上部盖
[0198]76导轨
[0199]78起重机
[0200]78a钩梁
[0201]80钢丝
[0202]82延长部件
[0203]84下部单元
[0204]86框体
[0205]87下部辊
[0206]88旋转轴
[0207]90下部轮(下部辊)
[0208]92旋转刷
[0209]94导板
[0210]96入口分布板
[0211]98出口分布板
[0212]100上部开口部
[0213]102扩散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在壳体内配置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电气集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替换为移动集尘电极及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所对应的放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在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有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拆除所述固定式电气集尘装置中的一部分段或者全部段的所述固定电气式电气集尘装置后,在拆除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后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以及所述放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卸下位于所述壳体下端的与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相对的位置的仓斗而形成下部开口部, 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配置起重机, 利用所述起重机吊起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及所述放电极并从所述下部开口部移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部单元具有框体及多个上部辊,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下部开口部连通的插通孔,所述多个上部辊在垂直于流过所 述壳体内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支承于所述插通孔内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上端,将所述上部单元配置于所述起重机与所述下部开口部之间的位置, 下部单元具有多个下部辊,该多个下部辊以与所述上部辊相对的方式排列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通过从所述起重机中抽出并插通所述插通孔的钢丝吊起所述下部单元并从下部开口部移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起重机将所述仓斗吊起并密封所述下部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上部单元的所述插通孔相对的位置,安装有导轨,该导轨的长度方向为垂直于通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 使所述起重机以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导轨上并吊起所述移动集尘电极, 并且,通过反复进行使所述起重机移动并吊起新的移动集尘电极,将多个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在垂直于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相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 将具有多个下部辊的下部单元从所述上部开口部移入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下部辊在垂直于流过所述壳体内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被支承,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 将具有多个上部辊的上部单元配置于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所述多个上部辊在以与所述下部辊相对的方式排列的状态下被支承,并支承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单元具有连通所述上部开口部的插通孔,并且,所述上部辊支承于所述插通孔内, 将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从所述插通孔移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对的位置配置延长壳体来延长所述壳体的上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配置导板,该导板将到达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低的区域的所述废气导向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高的位置。
11.一种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废气流过的壳体; 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 移动集尘电极,由在所述废气的流路的下游侧配置并连接而成的多个集尘电极作为整体形成环并环绕; 放电极,配置于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相对的位置; 导板,配置于比所述废气的流路的所述放电极的下端低的区域,将到达所述区域的所述废气导向比所述放电极的下端高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流路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移动集尘电极,并且,支承各移动集尘电极的下端的下部辊由下部单元支承, 在所述下部单元安装有所述导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与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之间配置废气扩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的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在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在拆除了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的一部分段或者所有段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流过所述壳体的废气的流路的方向上配置多段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 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宽度宽, 在卸下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中至少连续的两段以上的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的位置,安装所述移动集尘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集尘电极与所述固定电极式电气集尘装置之间形成为用于使废气扩散的扩散空间, 所述废气扩散部配置于所述扩散空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的所述移动集尘电极相对的位置形成所述上部开口部,在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上部开口部相 对的位置配置延长壳体来延长所述壳体的上端。
【文档编号】B03C3/36GK103547373SQ201180068659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有光武雄, 相原大介, 古城贵雅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