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除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锅炉采用的燃料一般为生物燃料,如天然气、煤炭和木材等,在以木材作为燃料时,锅炉排出的废气中的粉尘量较大,容易污染环境。
现有的除尘方式一般为采用对锅炉排出的废气进行加湿处理,具体的方式为利用喷头使水形成水雾或水帘,并使锅炉排出的废气穿过水雾或水帘,从而让废气中的粉尘与水接触达到除尘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消耗的水量较大,从而使对排出的水处理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旨在解决水量消耗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该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包括除尘塔、放电极、高压电源、喷淋系统和过滤水箱,所述除尘塔呈竖直状态布置,所述除尘塔的下端开设有进气口和排污口,所说除尘塔的上端开设有出气口,所述除尘塔内具有集尘极,所述放电极位于所述除尘塔内部,所述高压电源与所述放电极电连接;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喷淋头和水泵,所述喷淋头位于所述除尘塔内的顶部并可对所述集尘极进行喷淋,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头连接;所述过滤水箱上具有与所述排污口连接的进水口和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接的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除尘塔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布置的小筒、中筒和大筒,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大筒的下端侧壁面上,所述排污口位于所述大筒的底部,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大筒的上端侧壁面上,所述中筒和小筒的两端均呈开口状态,所述大筒的内侧壁面、所述中筒的内外两侧壁面和小筒的内外两侧壁面均为集尘极。
优选地,所述放电极包括若干竖直布置的条形柱体,所述条形柱体分布在所述小筒的内部空间、所述小筒与中筒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中筒和大筒之间的空间内,所述条形柱体的表面具有锯齿状的放电端。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大筒内并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部的陶瓷过滤板。
优选地,还包括收集漏斗,所述大筒的底部呈开口状,所述收集漏斗的入口端与所述大筒的底部连接,所述收集漏斗的出口端为排污口。
优选地,所述过滤水箱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若干块隔板,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箱底和相对的两内侧壁,若干块所述隔板自所述进水口朝向出水口方向依次间隔并列布置以与所述箱体形成若干个蓄水腔,所述隔板上具有供上一个所述蓄水腔内的水流向下一个所述蓄水腔内的通道。
优选地,所述隔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过滤水箱的底部,所述活动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可朝向所述过滤水箱的顶部移动。
优选地,所述过滤水箱还包括穿设进所述箱体并位于若干个所述蓄水腔上方的输药管,所述输药管在每一个所述蓄水腔处均设有开口。
优选地,每一个所述蓄水腔的底部开设有污泥排出口以及用于封盖住所述污泥排出口的底盖。
优选地,还包括叠螺式污水脱泥机,所述叠螺式污水脱泥机的入料口与所述污泥排出口连接,所述叠螺式污水脱泥机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滤水箱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通过在除尘塔100内设置放电极并利用放电极释放高压静电,从而使废气中的粉尘粘贴在集尘极上,并利用喷淋头对集尘极上的粉尘进行清除,同时,过滤水箱500对除尘塔100排出的污水进行过滤并循环利用。相对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直接排放污水破坏环境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一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过滤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该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包括除尘塔100、放电极200、高压电源300、喷淋系统400和过滤水箱500,所述除尘塔100呈竖直状态布置,所述除尘塔100的下端开设有进气口111和排污口141,所说除尘塔100的上端开设有出气口112,所述除尘塔100内具有集尘极,所述放电极200位于所述除尘塔100的内部,所述高压电源300与所述放电极200电连接;所述喷淋系统400包括喷淋头410和水泵,所述喷淋头410位于所述除尘塔100内的顶部并可对所述集尘极进行喷淋,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淋头410连接;所述过滤水箱500上具有与所述排污口141连接的进水口和与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接的出水口。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除尘塔100优选为空心圆柱体结构,且除尘塔100呈竖直状态布置,除尘塔100的下端设置有进气口111和排污口141,除尘塔100的上端设置有出气口112。其中,除尘塔100内侧壁面为集尘极,由不锈钢材料制作。放电极200位于除尘塔100内,以方便释放静电并让静电朝向集尘极运动,从而使锅炉排出的废气中的粉尘粘贴在集尘极上。优选高压电源300位于除尘塔100的顶部并与放电极200电连接,从而方便对放电极200进行供电。喷淋系统400包括喷淋头410和水泵,喷淋头410设置在除尘塔100内并位于除尘塔100的顶部,从而方便使喷淋水对集尘极上的粉尘进行清除,喷淋头410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水泵的出水口与喷淋头410连接,以方便对喷淋头进行供水。其中,喷淋头410对集尘极喷水清除的方式可以是在除尘塔100工作一段时间后对集尘极进行喷淋,也可以是在除尘的过程中一直对集尘极进行喷淋,从而使集尘极能更好的使粉尘粘贴在集尘极上。过滤水箱500具有一进水口和出水口,过滤水箱500的进水口与除尘塔的排污口连接,过滤水箱500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过滤水箱500对除尘塔100排出的污水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沉淀法或过滤法,以对污水中的粉尘进行隔离。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除尘塔100内设置放电极200并通过放电极200释放高压静电,从而使废气中的粉尘粘贴在集尘极上。同时,利用喷淋头410对集尘极上的粉尘进行清除和过滤水箱500对除尘塔100排出的污水进行过滤并进行循环利用,避免了直接排放污水破坏环境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除尘塔10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布置的小筒130、中筒120和大筒110,大筒110、中筒120和小筒130优选为圆形筒体,中筒120和大筒110依次套设在小筒130上,且优选同心布置。当然,中筒120和小筒130的数量还可以是多个,均匀分布在大筒110的内部空间内。大筒110大小可以根据锅炉排出的废气量进行设置,当废气量较大时,大筒110的大小可以适当增大。其中,进气口111位于大筒110的下端,排污口141位于大筒110的底部,出气口112位于大筒110的上端,优选进气口111位于大筒110下端的一侧面上,出气口112位于大筒110的顶部。中筒120和小筒130的两端均为开口端,有利于气体通过中筒120和小筒130的内部通过。放电极200包括若干竖直布置的条形柱体,且条形柱体沿竖直方向布置,优选放电极200为钛合金材料制作。条形柱体可以为圆形柱或多边形柱,且条形柱体的数量为多个并均匀分布在大筒110与中筒120之间的容置空间内、中筒120和小筒130之间的容置空间内以及小筒130的内部空间内,同时条形柱体的表面设置有锯齿状的放电端,以方便利用尖端放电的方式方便朝向集尘极释放静电。大筒110、中筒120和小筒130均由不锈钢材料制作,以方便在大筒110的内侧壁面、中筒120的内外两侧壁面以及小筒130的内外两侧壁面上形成集尘极,从而使粉尘在静电的作用力下粘贴在集尘极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大筒110的内部设置中筒120以及在中筒120的内部设置小筒130,并以大筒110的内侧壁面、中筒120的内外两侧壁面以及小筒130的内外两侧壁面形成集尘极,从而增大了集尘极的面积,有利于通过放电极200释放静电并在静电的作用下使粉尘粘贴在集尘极上,从而完成对锅炉中排出的废气进行除尘,以使排出的气体达到排放标准。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湿式高压静电自动除尘设备无需持续对锅炉排出的废气进行冲洗,从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其中,大筒110的长度为10m~11m,优选10.7m,大筒110的直径为2m~3m,优选2.5m。中筒120的长度为6m~7m,优选6.12m,中筒120的直径为1.2m~1.8m,优选1.5m。小筒130的长度为6m~7m,优选61.2m,小筒130的直径为0.4m~0.6,优选0.5m。大筒110为由多个分筒组合而成,分筒的数量优选为七个,每个分筒的长度优选为1.53m。中筒120和小筒130也可各由多个分筒组合而成,分筒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每个分筒的长度优选为1.53m。进气口111为圆形孔,该孔的直径优选为0.5m,出气口112为圆形孔,该孔的直径优选为0.7m。当然,为了方便气体从出气口112排出,还可在出气口112处设置排气扇,从而有利于加速除尘塔100内部的气体排出。为了方便进气口111进入的气体均匀分布在除尘塔100的内部空间内,大筒110内还设置有陶瓷过滤板113,且陶瓷过滤板113位于进气口111的上方。陶瓷过滤板113上具有均匀分布的多个过滤孔,锅炉的废气可穿过陶瓷过滤板113上的过滤孔,从而使废气均匀的从除尘塔100内通过。此时,中筒120和小筒130的底部与陶瓷过滤板113之间间隔为0.3m~0.5m,优选为0.4m。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放电极200的安装,大筒110内的顶部设置在第一安装架114,第一安装架114优选为框架型结构,第一安装架114上设置有绝缘陶瓷,以方便放电极200安装在第一安装架114上并通过绝缘陶瓷与高压电源300电连接,从而使放电极200呈吊装状态布置在除尘塔100内,具体可参考电线杆上电线的连接方式。此时,中筒120和小筒130均可通过绝缘材料制作的连接件安装在第一安装架114上,当然也可通过支撑杆使中筒120与大筒110连接、小筒130与中筒120连接。为了方便第一安装架114的安装,大筒110内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板115,此时绝缘陶瓷位于安装板115上,第一安装架114设置在安装板115上。同时,出气口112位于贯穿大筒110顶部和安装板115并与大筒110内部连通的筒体的一端。其中,优选安装板115与大筒110的顶部之间间隔的距离为0.8m,第一安装架114与安装板115之间间隔的距离为0.4m。为了防止放电极200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晃动,放电极200上远离第一安装架114上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116,第二安装架116优选为框架型结构。此时,多个条状柱体均与第二安装架116连接,第二安装架116上设置有配重块117,其中,配重块117的重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方便粉尘的排出,还设置有收集漏斗140,此时大筒110的底部呈开口状,收集漏斗140上较大的开口端与大筒110的底部连接,收集漏斗140上较小的开口端为排污口141,以方便粉尘的排出。同时,大筒110的下端侧壁面上还可设置防爆口118,防爆口118可以选用爆破膜式和旋启式两种中的任意一种。为了方便除尘塔100的安装,还可以设置安装座700,安装座700上设置有安装位,除尘塔100通过收集漏斗140安装在安装座700上。大筒1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爬梯800,以方便各个部件的安装。同时大筒110的下端并位于陶瓷过滤板113的上方的检修口119,以方便维修人员通过检修口119进入除尘塔100的内部进行维修。此时,陶瓷过滤板113可作为检修平台,以供维修人员站立。
在实用新型提出的实施例中,一般木材中含有的水分较大,在静电自动除尘设备对锅炉的废气进行除尘时,更加有利于利用潮湿的环境使水覆盖金属表面后,将原来的“金属一空气”界面分割成“金属一水”界面和“水一空气”界面,后两种界面的势垒比前一种界面的势垒低,上述形成的界面都改变了放电极200的放电效果,使之能在低电压下发生电晕放电。其次由于水滴的存在,水滴与粉尘结合后,使得高比电阻的粉尘比电阻下降,因此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工作状态会更加稳定。同时,木材中的水分也可有利于集尘极上的粉尘脱落,以此增加集尘极收集粉尘的性能。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过滤水箱500用于除尘塔中对冲洗粉尘所形成的污水进行过滤,有效处理利用污水。过滤水箱500包括箱体510和隔板520,隔板520用于限制污水的流动,与箱体510形成蓄水腔511以对污水进行净化沉淀。具体地,如图4所示,隔板520为方形板且为间隔布置的两块,包括靠近进水口一方的第一隔板和靠近出水口一方的第二隔板。隔板520竖直安装,并且下边沿和左右边沿均与箱体510连接,两块隔板520与箱体510形成从进水口至出水口依次排列的三个蓄水腔511,当然还可以通过增加隔板以此增加蓄水腔的数量。隔板上具有水流通过的通道,具体的隔板520上设置有过滤孔以及过滤网则用于过滤水中杂质,过滤网能有效地筛选残渣杂质,过滤效果较佳。其中,两隔板520上的过滤网的网孔大小不一,第一隔板上的过滤网的网孔大小较第二隔板上的过滤网稍大,以使蓄水腔511沉积不同大小的杂质,实现分级处理。水从过滤孔流入下一个蓄水腔511,水中杂质则被阻挡而沉积在箱体510底部。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并依次经过三个蓄水腔511后从出水口流出,可实现污水的逐级过滤,提高污水的处理质量。其中,自进水口朝向出水口方向的若干块隔板520的过滤孔的高度依次下降且孔径依次减小。若干块隔板520的过滤孔高度逐级下降,在于实现水在若干个蓄水腔511之间的阶梯式流动;并且若干块隔板520的过滤孔的孔径依次减小,可限制水在箱体510内的流动速度,以加强过滤效果。
如图5所示,隔板520还可以是包括固定板521和活动板522,固定板521位于箱体510的底部并呈竖直状态布置,活动板522滑动设置在固定板521上并可朝向箱体510的顶部移动,活动板522与固定板521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导轨连接,且活动板522与箱体510的顶部抵接时,活动板522的下端与固定板521的上端之间呈防水状态,从而有利于阻止上一个蓄水腔511内的水进入下一个蓄水腔511,通过活动板522在固定板521上滑动控制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活动板522滑动的方式可以是活动板522上设置有把手,且把手贯穿箱体510的顶部并一部分位于箱体510外,以方便人工控制活动板522的移动,还可以是通过电机丝杠组件驱动活动板522移动。蓄水腔511内设有水位传感器(图未示出),水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蓄水腔511内的水位,当水位到达预设高度时,水位传感器发送信号至控制板,电机丝杠组件驱动活动板522向下移动,以形成供水流通过的通道,水流从通道流向下一个蓄水腔511,实现水位的自动调节控制。
如图5所示,过滤水箱500还包括穿设进箱体510、位于若干个蓄水腔511上方的输药管530,输药管530在每一个蓄水腔511处均设有开口。输药管530外接加药泵,加药泵将药水输送至输药管530内,其中开口处还可设置安全阀,以方便在加药泵输入药液达到一定压力时安全阀即可自动打开。输药管530通过其上的开口以将药水加入蓄水腔511,可加速蓄水腔511水中杂质的凝固,加快污泥的沉淀,提高过滤效果。其中,药水可为助凝剂。
如图5所示,箱体510的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512以及用于封盖住污泥排出口的底盖513,污泥排出口512为对应若干个蓄水腔511设置的多个。污泥排出口512用于排出沉积在箱体510箱底的污泥,而底盖513通过卡持在箱体510的卡槽内,从而可移动地设置在箱体510的底部,底盖513与箱体510配合以封盖住污泥排出口512。箱体510在污泥排出口512的边沿设有与底盖513相抵接的密封条,以加强密封效果,防止漏泥漏水。清理箱体510内的污泥时,只需移动底盖513,污泥便可从污泥排出口512排出,操作方便。
如图1和图5所示,箱体510在每一个蓄水腔511的底部处均为漏斗状。箱体510的底部设计成漏斗结构,打开底盖513,所沉积在箱体510内的蓄水腔511底部的污泥因其自身重力的作用可快速从污泥排出口512排出,有助于污泥的清理,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为了方便对污泥进行处理,还设置有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的入料口与除尘塔100的排污口141连接,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连接,从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其中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干燥后的污泥还可作为有机肥料进行使用,从而有利于避免直接排放污水对环境产生破坏。当然,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的入料口与过滤水箱500的污泥排出口连接,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的出水口优选与过滤水箱500靠近进水口的一个蓄水腔511连通,从而即可在过滤水箱500内的污泥达到一定储量后利用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对过滤水箱500内的污泥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持续工作带来的能耗。具体的,在过滤水箱500具有多个蓄水腔511时,各个蓄水腔511的污泥排出口512均与叠螺式污水脱泥机600的入料口连接,且污泥排出口512上的底盖513可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对污泥排出口512进行通/断的控制,从而方便依次对每个蓄水腔511内的污泥进行处理。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