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工业化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塑料大约有200余种,常用塑料主要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四大类,都是各单体的聚合物。废塑料给予一定的热能及催化剂,进行逆向反应、解聚,使分子链断开,转化分子量较低的气、液、固三相新物质。目前,废塑料再生燃料油技术装置,都是按这个原理进行工艺设计。传统的方法都是采用接触式解聚,存在固相物质凝聚结焦,使装置不能连续生产,难于推广。而且对原料要求苛刻,需要清理、分类,加大了工作强度,减小单位产能。为了解决防止凝聚结焦,克服装置不能够连续生产的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新型炼油滚筒装置。不需将废旧塑料去泥沙、水分、铁丝等杂质,直接装入高温常压裂解处理器中,催化加热,馏出油蒸汽,油气通过冷凝器,可液化部分,冷凝为混合油,不可液化部分通过燃气系统捅入处理器底烧掉;冷凝后的混合油首先加入分馏处理器加热,通过催化重整工艺,馏出油蒸汽,而后油蒸汽通过冷凝器,分馏出基础燃料油,经沉淀过滤化学处理,加入各种添加剂,整理成为合格的燃 油。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连续生产,结构简单,功能稳定,维修方便的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进料口( I )、筒体(2)、出料口(3)、底座(4)、传动装置(5 );进料口( I)安装在筒体(2 )上端,进料口( I)和筒体(2 )之间安装有传动装置(5),筒体(2)下端安装有出料口(3),筒体(2)和出料口(3)之间安装有底座(4);传动装置(5 )采用卧式颈部托辊传动装置;筒体(2 )内部采用多组3分桨片,多组桨片采用螺旋式递进排列。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对称式圆锥滚筒,使用卧式颈部托辊传动,有效防止滚筒内反应物凝聚结焦,其次运用卧式结构方面维修清理。滚筒内壁采用多组三分螺旋桨片,可以加大桶内反应物的均匀受热和减少沉降结焦。由于多组桨片采用螺旋式递进排列,可以使反应物在桶内产生一定落差势能,加大流动性和接触面积。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提高燃料油的回收转化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托辊式炼油机滚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进料口、2筒体、3出料口、4底座、5传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托辊式炼油机滚筒包括进料口(I)、筒体(2 )、出料口( 3 )、底座(4 )、传动装置(5 );进料口( I)安装在筒体(2 )上端,进料口( I)和筒体(2 )之间安装有传动装置(5 ),筒体(2 )下端安装有出料口( 3 ),筒体(2 )和出料口(3)之间安装有底座(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先将废塑料、废橡胶水洗、除杂后经粉碎后分解放入进料口(1),在筒体(2)中依次加入催化剂,在外部热源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由传动装置(5)带动炼油机滚筒匀速转动。在300°C温度下分解生成汽、液、固三相不同产物,依次从出料口(3)排出,有用产物经冷却,精馏后可到成品燃料油,有效转化率达到50%以上。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 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进料口(I)、筒体(2)、出料口(3)、底座(4)、传动装置(5);进料口(I)安装在筒体(2)上端,进料口(I)和筒体(2)之间安装有传动装置(5),筒体(2)下端安装有出料口(3),筒体(2)和出料口(3)之间安装有底座(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其特征是:传动装置(5)采用卧式颈部托辊传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其特征是:筒体(2)内部采用多组3分桨片,多组桨片采用·螺旋式递进排列。
专利摘要一种托辊式炼油机滚筒装置,包括进料口、筒体、出料口、底座、传动装置;进料口安装在筒体上端,进料口和筒体之间安装有传动装置,筒体下端安装有出料口,筒体和出料口之间安装有底座。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废旧塑料、胶的回收炼油生产,该装置可连续生产,结构简单,功能稳定,维修方便;不容易凝聚结焦,燃料油的转化率高达50%以上。
文档编号C10G1/00GK203112752SQ20132011344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湛长根 申请人:湛长根